孔子写《春秋》,本来是要记录他看不惯的事情,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国君、贤臣、亲人也有不对的地方。他不好直接点名批评,于是,很隐晦地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春秋笔法’。
说白了,他是在替国君、贤臣、朋友隐瞒错误。即使要宣传正能量,也没这么干的,不过我们的孔夫子,并非拘泥不化,毅然笔下留情,替这些人遮掩了。
不过,他的记录笔法太简洁,太精炼,太让人难以理解,几乎就是一个标明时间的目录。人们读完之后,知道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这么一件大事,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经过,以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根本不了解。
还好,后来的有心人,根据《春秋》,从不同角度,把许多事件详细记录下来。前面说过,到如今,流传最著名的有三本解释《春秋》的书,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号称《春秋三传》。
对于‘春秋笔法’,先了解这些,与其完全不同,另一种著名的笔法,后世称之‘董狐笔法’。
他的特色是‘真’。‘不虚美,不隐恶’,有什么写什么,不论善恶对错,秉笔直书,绝不隐藏。很多史学大师,都继承了这种传统,让后世看到了历史更真实的一面。
各位还记得辛有这个人吗?他是周朝的太史,专门负责记载各种历史事件,但关于他自己的记载却并不多。这太史当的,不负责,把自己忽略了。
当初平王东迁,辛有路过伊川,见到一些披头散发的‘野人’,在荒郊祭祀。这里的‘野人’,就是比较落后,没有国家管理的人。辛有预言:不超过一百年,这里就会被戎人占据。
后来,陆浑之戎逐渐兴起,给东周王室和诸侯带来很大的麻烦。
辛有的二儿子董,到了晋国,从此晋国有了董氏史官。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杜预认为,因他‘董督晋典’,故而以董为氏。
顺便说一下,晋国有两大史官家族,世代执掌典籍。除了董氏,另一个家族是籍氏,代表人物是籍谈。有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说的就是籍谈。
董狐,就是太史辛有的后代,秉承家族的传统,担任晋国史官。
如今作为诸侯盟主,国君被杀,影响太大了。虽然他很昏庸,很可恶,很烂,但毕竟是国君,是晋国百姓的主人。杀了他,就是弑君,是逆天大罪,要被灭族,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下级绝对不能反抗上级,更不能推翻或者杀死上级,否则就灭门,就是大逆不道,这是规矩,也是组成‘周礼’的核心部分。
赵盾从边境回来后,除了痛哭,还是痛哭。
哭有什么用?流几滴眼泪而已,不疼不痒,假慈悲。很长时间过去了,朝堂平平静静,根本没有追究责任的意思,眼看晋灵公就这么默默无闻白死了。
话说回来,怎么追究?如何追究?到底该追究谁?
毕竟,赵穿是自己隐藏多年的最值得信赖的棋子,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在自己预料之中,他是弑君的罪人,更是赵氏的功臣。总不能以弑君之罪,把他处死吧,那自己又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赵氏家族的口水,都能把自己淹死。
赵盾没有追究晋灵公的死因,没有惩罚弑君之人,当然,对昔日晋灵公身边的一批佞臣,也没有追究。这可不像‘夏天的太阳’,昔日诛杀五大夫,丝毫没有手软;涉及到自身利益,就另当别论。
只能说,他是为了保住赵穿。
这种赤裸裸的包庇行为,让朝堂一个人很看不下去,就是太史董狐。
太史是个史官,整日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小情,还包括祭祀占卜等,但没什么实权。虽然如此,国君却最害怕太史,该写的不该写的,只要发生了,他们大笔一挥,都要如实记录,给后人留下最真实的历史画卷。
最可恼的是,这些人都不怕死,恐吓,收买,都没用。
想一想,身边整天有个人监视着,时刻要记录你的所作所为,那种感觉,简直如芒在背。
所以,各国国君,对太史都要敬畏三分。
当然,这个职位后期越来越重要,谁要想青史留名,就要花点钱财,给褒奖几句,否则,就可能贬低几句。据说,撰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曾这么干过,不知是真是假。不过,他在蜀国都不肯向宦官黄浩低头,到了魏国又岂能为五斗米去折腰?
董狐在他的史册上,郑重的写下一句:赵盾弑其君。
写就写吧,悄悄收藏好,别让那个当官的看到。不,他不仅写,还拿着竹简,站在朝堂中间,面对众位大臣,毫不畏惧、铿锵有力地大声朗读出来。
干什么?这分明是故意给赵盾难堪。
此时的赵盾,军政合一,生杀大权在握,谁见了都要让三分。
但是,董狐一点面子都没给他留。你既敢做,我就敢写,大家都看看,都听听,这就是我凭良心写的,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对与错自有公论,不满意可以杀了我!
弑君!这个罪名可太大太严重了,将被永久载入史册,一辈子都无法洗清,谁能承受得起?当时赵盾就急了,辩解道:“不是这样的!那是赵穿干的,我当时不在国都。”
话说的很对,人不在国都,不等于心不在国都,不等于完全置身事外,不等于弑君与你毫无瓜葛。
董狐也不忌讳,说道:“您是国家正卿,逃亡不出国境,回来又不惩贼,弑君的主谋不是您还有谁?”
一句话噎得赵盾哑口无言。
是啊!逃亡时没有走出国境,只剩下一座大山没有翻越,只差一步啊!回来后更没有惩办赵穿,无论如何,他杀死了晋灵公,罪责难逃。但怎么惩罚?作为执政大臣,不惩办弑君之贼,就是同谋,甚至主谋也不为过。
能不能改呢?绝对不能,除非时光倒流,历史重演。
董狐身为史官,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秉笔直书,绝不胡编,绝不造假,绝不遗羞史册。世间事真真假假,唯独史官号称信史,虽头可断,血可流,这句话不能改!
看着董狐大义凛然的样子,赵盾一脸苦笑。
他实在无话可说,这种人,打不得、骂不得、杀不得、贿赂不得,骨头硬,性格更硬。看来,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没有再为难董狐,怎么为难啊?全部大臣都看着呢,杀了董狐,就是不打自招,就是主动承认弑君主谋,后果只能更糟。
看来,弑君的恶名,自己是背定了!
董狐实事求是,不畏权势的态度,为后世史官做了很好的榜样。成语‘董狐直笔’,就出自这里。
有褒就有贬,也有人认为,董狐混淆黑白,替昏君晋灵公辩护。相比较而言,晋灵公昏庸残暴,视人命如儿戏;赵盾忠君爱民,贤名远播,最终却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百年以后,孔夫子看到这段记载,心理也很矛盾,替双方惋惜。他叹息道:“董狐是个好史官啊,敢直书其事,毫不隐讳;赵盾也是个好大夫,因为法规而蒙受不白之冤。如果走出国境,就不会背负弑君的恶名了!”
宁可身背弑君的恶名,但是,赵穿不能杀。
他是自己的恩人,杀了他,自己将成为忘恩负义之辈,无法立足朝堂,赵氏族人也不会原谅自己。不仅不能杀,还要想办法,给他减轻罪名,保他平安。
所以,赵盾派赵穿前去迎接晋成公‘黑臀’,算是将功补过,暂时免除了赵氏的危机。
关键是,‘赵盾弑其君’这句话,不仅把赵盾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更影响到赵氏家族的未来。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厄运突然降临。有人就以这句话为把柄,认为赵盾是弑君之贼,对赵氏开始了血腥杀戮。
董狐很幸运,他遇到了讲理的赵盾,没有受到刁难。作为一位史官,敢于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值得后人敬仰,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
不过,一百五十年以后,齐国另外太史三兄弟,可就没那么走运了。为了记录真实的历史,他们,将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