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从迷茫中走出,准备振兴楚国,却突然遇到天灾。公元前611年秋,楚国发生了大饥荒,百姓忍饥挨饿,国家非常困难。
历代楚君东征西讨,把周围的小国一点点纳入楚国版图。在一些蛮荒之地,比如‘群舒’、‘百濮’等,他们比楚国还蛮横。虽然臣服楚国,大家口服心不服,故而越来越难管理。
这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七十二洞洞主,虽然被压制,时刻谋划着独立。加上楚庄王三年的游戏人间,朝政混乱,终于引发一场大规模的造反运动。
一个国家有了大型的自然灾害,周围的小蟊贼往往趁火打劫,占点便宜。不过一时得逞,并不能保证一世逍遥,欠债是要还钱的。
先是山间一些戎人,趁着楚国饥荒,攻打楚国的西南部,想捞点好处。军队进攻到达阜山(湖北省房县西南),列阵大林;又进攻楚国的东南部,到达阳丘(地点不详),紧接着入侵訾枝(有人认为湖北钟祥一带,确切地点不详)。
戎人的入侵,声势浩大,楚国难以抵挡,这让周围的其它小国看到了机遇,开始蠢蠢欲动。
先是麇国。公元前617年,楚穆王组织厥貉之会,麇国国君率众逃归,从此成了仇敌。第二年,楚国伐麇,虽然大胜,也没能把麇国灭掉。
现在,麇国人趁机率领百濮部落,聚集在选地(地点不详),也准备攻打楚国。
另外,楚国附近有个庸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省竹山县上庸镇北,有点实力。据说,庸国实力原来很强大,曾经拥护武王伐纣,被封为伯爵,而楚、巴、吴最初不过子爵。
随着楚国的强大,庸国人感到无形的压力,时刻担心被灭掉。
现在,楚国饥荒,战力锐减,戎人占得先机,收获颇丰;麇人虎视眈眈,准备复仇;庸国人不甘落后,趁机率领周围的蛮人叛楚,准备在楚国背后再捅一刀子。
此时的楚国,真是天灾人祸,四面楚歌,申县、息县两地的北门都不敢打开。
楚庄王刚想振作,就遇到如此窘境。君臣商议对策,有人提出,把国都迁到险峻的阪高(今湖北当阳县一带),先避开敌人的锋芒,等待时机。
躲,绝非上策,虽然稳妥,终究比较消极,而且迁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危机时刻,总会有人站出来。这种人往往有着非凡的头脑,如果不成救世主,就是千古大罪人。
现在站出来的,是贤臣蒍贾。各位还记得吗?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提醒令尹子文,成得臣不适合当元帅,结果一语中的,‘城濮之战’损失惨重,让楚国几乎一蹶不振。
蒍贾认为:迁都绝对不行。
因为楚国人能到达的地方,敌人一定也能到达,如此被动逃跑,不如主动出击。麇国和百濮各部,属于趁火打劫型的,他们认为楚国无力作战,故而观望;只要楚国一出兵,百濮必然撤退,回到各自领地,哪有闲暇来进攻楚国?
现在的蒍贾,已经不是当年的稚嫩小孩子,看问题更加深入透彻,别人对他也很敬服。
于是,楚国全力出兵。只过了十五天,首先是百濮,感到恐惧,全部撤退,回到自己的聚居地。
与此同时,楚庄王派人联络秦国和巴国。
关键在于饥荒,楚国是大国,不缺战士;保家卫国,不缺士气;唯一缺少的,是粮食。战士不是钢铁侠,必须吃饭,吃饱了才能上战场杀敌报国,否则一切免谈。
楚军从庐地出发,向庸国进军。每到一个地方,就打开当地的粮仓,让将军与士兵们共同食用,以示官兵平等。军队得到充足的补给,士气高涨,驻扎在句澨(今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西)。
蛮人与庸国人汇合,准备共同抵御楚军。
对于庸国,楚国早已垂涎三尺,但是庸国人时刻提防,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各位还记得庐地大夫戢梨吗?他诱杀斗克和公子燮,救了楚庄王,功劳不小。
这次伐庸,楚庄王派庐戢梨为先锋,率军进攻庸国,一直到达庸国的方城(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皇城村附近)。楚军刚到,疏忽大意,吃了一个败仗;庸人追逐,并且俘虏了一个头目,名叫子扬窗。
过了三个晚上,子扬窗竟然孤身逃归。作为俘虏,能从严密的监视下逃走,也算本事。
他不仅保住性命,还带回了庸国内部的第一手军情资料:庸国军队人数众多,蛮人都聚集在那里。不如等候援军,并且动用国君的直属部队,合兵以后才能进攻。
这是个安全合理保险的建议,毕竟差距太大。
但是,他的建议被大臣潘尪否决了。潘尪(wāng),一般认为是楚穆王老师潘崇的儿子。由于潘崇受到楚穆王绝对信任,潘氏几代人都受到楚王重用,包括后来跟养由基比箭的潘党。
他说:“不行。应该继续交战,而且只许败,不许胜,增长他们的骄傲;他们骄傲,我们努力,一定能打败他们。先君蚡冒就是这样使陉隰(地点不详)归服的。”
庐戢梨听从建议,与庸国人连战七场,七战七败,赶上后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了。
连续击败楚军,让蛮人士气高涨群情激动,楚国已经不堪一击,故而只有裨地(不详)、鯈地(chóu不详)、鱼地(不详)人前去追赶。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还要求什么?楚军内部都觉得丢人,这是打仗吗?见敌就跑,天天如此,昔日威风何在?楚国颜面何存?士卒上下,都很郁闷,憋了一口恶气。
看到楚军如此不堪一击,庸国人则忘乎所以,说道:“楚国不足一战了。”于是,就撤去防守,花天酒地庆祝胜利。
这是战争,不是足球比赛,今年输了,明年可以从头再来。战乱之际,不彻底消灭敌人,不算胜利;不时刻严密设防,就等于灭亡。
楚庄王坐镇郢都,对前方的战况了如指掌。
他听说庸人不设防,凭直觉预感到机会来了。下令禁止任何人泄露行踪,然后悄悄乘坐驿站的传车,迅速赶往前线,与前方军队汇合。他驾临的很突然,庸人不知,楚军也很意外,突然见到国君出现在前线,士气大振。
另外,他还带了两支重要的援军,秦人和巴人。这两支军队,都是骁勇善战之师。
楚庄王把军队分为两路,斗越椒率领一支,从石溪(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杀奔庸国;子贝率领一支,从仞地(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一带)杀奔庸国;秦军和巴军紧跟在后,气势汹汹。
那些蛮人部落,最是善变。突然听说楚王到了,大吃一惊,又有秦军、巴军做后盾,立刻见风使舵,转身就投靠楚国,与楚庄王订立了攻守同盟。
不仅如此,蛮人还反戈一击,帮助攻打庸国。
战场上,什么最危险?同盟军最危险。误炸误伤就不算什么了,最可怕的是,突然调转枪口,比如后来的韩赵魏‘三家灭智’。
庸国很强大,庸人也很善战,怎扛得住楚军、秦军、巴军和蛮人部落的多面攻击?公元前611年秋,庸国灭亡,从此也免除了楚国的后顾之忧。后来的‘邲之战’前,晋国的栾书就认为,灭庸之后,楚国更加强大。
庸国,成为第二十八个被灭亡的国家。
此时的楚庄王,非常重视与秦国的关系,这是对抗晋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而秦国也愿意与楚国结盟,因为他们对晋国恨之入骨,只有楚国,能夺取晋国的霸业。
而巴国,也已经与楚国和睦。
至于麇国,自从公元前617年逃离‘厥貉之会’,第二年被成大心率军打败;之后,潘崇又率军攻打,到达一个叫锡穴(一般认为是麇国都城,位于陕西白河县东南)的地方。
这次麇国想趁着楚国饥荒,率领百濮复仇,最终没有成功。楚国灭庸之后,麇国恐怕也凶多吉少,因为后期的史书中,再没有麇国的记录。
庸国灭亡了,却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教训。
骄傲,在任何场合,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特别是战场。所以,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