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实际就是煮东西的一种器皿,一般三足两耳。现代人把它简化,就是我们常用的锅。
‘周礼’中,鼎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定。无论祭祀还是陪葬,或者宴享,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超出规格,就是叛逆,罪无可赦。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家甚至都不把周王放在眼里,谁还遵循那些死教条的规章制度。
不过,这里所说的九鼎,不是一般的鼎。
中国人都知道,古时候有九鼎。这九鼎到底怎么来的?到底有多重?现在藏在哪里?很多都成了难解之谜,吸引着后人去寻觅。
据《左传》记载,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终于平息水患。帝舜看他辛苦为民,深得众心,于是把帝位禅让给他,这也是最后一次真正意义的禅让。
禹在治水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把天下划分为九个部分,即豫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合称九州,这成了中国的一个别名。
后人对九州的确切分界线争论很多,但九州代指中国却没有任何异议。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力强盛。然后,他命令九州之长进贡大量青铜,找能工巧匠铸成九鼎,把九州的山川河流、珍禽异兽刻画在上面。
《史记封禅书》则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九鼎历代相传,逐渐成为镇国之宝,也成为至高无上的王权象征。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残暴不仁,被商汤所灭,九鼎也就迁移到商朝;商朝最后一任国君,就是著名的商纣王,也是凶残成性,坏透顶了。
最后,商纣被周武王所灭,后来的小说《封神演义》,就取材这段历史,距今三千多年了。
这两位末代帝王,被后世合称‘桀纣’,成为暴君的典型代表。
武王灭纣之后,他的儿子成王修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把商朝的九鼎迁到那里。当时还找高手算了一卦,结论是:周朝的九鼎,能传三十代,七百年。
后世的儒生很不满意,认为他贪图前朝的宝物,为此发牢骚埋汰他几句。
西周时期,九鼎一直陈列在洛邑,没有人敢染指。
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霸主迭出,齐桓公想封禅,晋文公来请隧,明显都是野心勃勃。但是,他俩没有一个敢询问九鼎的情况,这是大忌,不可问,不可问。
他俩不敢问,不等于所有人都不敢问。春秋中期,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打听九鼎的重量——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楚庄王芈旅。
大棘之战,郑国捡个大便宜,大败宋国。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因为宋国的背后有老大晋国撑腰。
此时,晋灵公刚刚被杀,新即位的是晋成公。他在位时间较短,没有太大作为,算是合格生吧。但既然当了国君,绝不甘心在自己手上失去霸业,伐郑称霸,成为必然。
公元前606年春,晋伐郑。楚国救援不及,郑国只好服软求和,又投靠在晋国麾下,士会前去订立盟约。
没办法,夹在两个争霸的大国中间,太难了!
紧接着,楚庄王出手了,他并没有攻打郑国,却把兵锋指向陆浑之戎。
对于这支戎人,史料有限。据《左传》记载,陆浑之戎为允姓,原是四岳的后代,与姜子牙是一个先祖,所以也称姜戎;他们原本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产瓜著称),后来迁移到秦岭以北,黄河以南,属于阴面,也称阴戎。
当时,秦穆公贪图瓜州的土地,晋惠公贪图瓜州的人口,于是两家合伙,在公元前638年,把姜戎诱骗到伊川居住(今河南省嵩县陆浑村),充填那片不毛之地,史称陆浑之戎。其详细过程,怎么诱骗的,并没有流传下来。
现代考古,发现了不少关于陆浑之戎的遗迹。
古代人口稀缺,一方面抢占土地,另一方面,就是掠夺人口。秦国得到了土地,晋国得到了人口,皆大欢喜。崤山之战,姜戎也参与攻打秦军,作用不小。
前面说过,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太史辛有(董狐的先祖)曾路过伊川,见到一些人披头散发,在野外祭祀。古代的太史,都兼职算命先生,他预言:用不了一百年,这里就会变成戎人的居住地。
陆浑之戎迁到伊川后,越来越壮大,难免惹是生非。后人分析,楚国发生饥荒的时候,陆浑之戎曾经参与伐楚,导致这次楚庄王的报复。
实际上,楚庄王要想北上争霸,也必须铲除这一障碍。
公元前606年春,他向北打败陆浑之戎,不过并没有彻底消灭。直到公元前525年,陆浑之戎才被晋国的荀吴灭掉。现在河南伊川还有个陆浑水库存在,依稀能看到一点当年的影子。近代考古,也发现不少陆浑遗迹。
打败了陆浑之戎,回国吧,不,楚庄王真正的目标,并非这些戎人。目标是谁呢?王室。
为了跟晋国争霸,年年攻打郑国,有什么意思?打一次,服一次,签个盟约发个誓,该叛还是叛,耗费钱粮,枉损战士。我直接找周天子去,只要天子服软,晋国还有什么可说的?
楚庄王另辟蹊径,率军长驱直入,直奔洛邑王城。
梦想了许多年,今朝,终于率军来到王城脚下,眺望那雄伟的城墙,巍峨的宫殿,不禁感慨万分。楚国称王几代了,却远居南方,今天终于大开眼界,跟真正的王城相比,郢都不值一提。
作为臣子,至少派个使者,礼貌点儿,去王城朝拜一下,说几句客气话。不,楚庄王竟然在周天子管辖的土地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观兵于周)。
面对高耸的王城,楚军盔甲林立,旗帜鲜明,一声声战鼓,震耳欲聋,城墙都要震塌了。
这要干什么?不像是来请领导检阅的,分明是要挟,是示威,是恫吓。
如此军容,列阵郊区,让王室胆战心惊。
南蛮之人,不讲礼仪,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周定王刚刚即位,楚庄王就给他来个下马威,这让真王非常难堪,也非常恐惧。懂不懂‘礼’,天子脚下,禁止大声喧哗,太野蛮了!
生死抉择时刻,周定王派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王孙满。
各位还记得这位神童吗?七八岁的时候,就预言了秦军的崤山之败。如今过去了二十年,他已经长大,不再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家早已对他刮目相看。
周定王派他来慰劳楚军,名义是慰劳,实际就是来探探虚实。你楚国大军压境,耀武扬威,到底想干什么?有没有王法?懂不懂规矩?
他坚信,王孙满,一定能超额完成任务。
此时的楚庄王,意气风发,根本没把王孙满放在眼里。小时候聪明,人间烟火吃多了,大了未必聪明。
闲聊几句后,楚庄王直接切入正题,问道:“我率军来此,就是想看看九鼎的大小什么样?轻重如何?”
成语‘问鼎中原’,就来自这里,比楚武王有魄力。
如果这个问题,从一个老百姓的嘴里说出来,那就好比农村人进北京,想看看故宫什么样。全当他没见过世面,图个新鲜,大不了成为茶余饭后的一句笑谈。
不过从楚庄王嘴里说出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不是国家博物馆,谁都可以进,想看什么宝物,随便。
这是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普通人想都不敢想。京畿重地,你现在率领大军来到这里,就是想看九鼎那么简单吗?居心叵测。
九鼎到底有多重?王孙满也不知道,临时派人秤一秤,不现实。但是,面对嚣张的楚庄王,决不能说不知道,必须另辟蹊径,慷慨陈辞,打掉他的嚣张气焰。
王孙满小的时候就是神童,如今已经长大,岂能被楚庄王的问题难倒。
他张口既来:“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有德,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螭魅魍魉这些鬼怪,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昏庸暴虐,九鼎迁于商,大约六百年;商朝的末代君王商纣,残暴无道,九鼎迁于周朝。
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重压千钧;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如微尘。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rǔ),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不可询问。”
这里,首次出现了成语‘魑魅魍魉’,比喻各种各样的坏蛋。
洋洋洒洒一通长篇大论,说白了,周朝天下能延续到如今,是‘以德服人’,不是以鼎压人。你军队再多,武力再强大,没有德行,不讲道义,是没有资格拥有九鼎的。
在王孙满面前,楚庄王就像一个小学生,认真听了一堂历史及思想品德教育课,深受启发。
德,太重要了!想称霸,必先注重德行啊!
真是‘三寸之舌,重于九鼎之郭’,一番大道理,说得楚庄王心悦诚服,真想把王孙满请到楚国,每天聆听教诲。如今远离国都,不知国内如何,他马上回心转意,客气送归王孙满,然后下令——撤退。
虽然没有见到‘九鼎’,但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举动,震惊诸侯。昔日强悍威风,充满霸气,令诸侯胆战心惊的楚国,又回来了,而且更加可怕。
回军过程中,顺便到郑国边境骚扰一通,作为警告。冬季,郑穆公病逝。
这次楚庄王问鼎中原,发扬了楚国‘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勇气可嘉,也让他大名远播,震惊诸侯。楚庄王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我就是要称王,就是要称霸,就是要去洛邑询问一下九鼎的重量
试问天下诸侯,谁敢争锋?
看看这几位成名的霸主,齐桓公——封禅,晋文公——请隧,楚庄王——问鼎,一个比一个牛。他们的内心,隐隐约约都想灭掉王室,自己取而代之。
其实,要想称霸,就必须有野心。不过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对于他们而言,相同的是野心,不同的是结局。
九鼎逃过一劫,得以继续陈列在王城洛邑。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九鼎,又生出许多精彩的故事。据《战国策》记载,运送一鼎,需要九万人,虽然有点夸张,鼎的轻重大小也可见一斑。
再后来,九鼎逐渐成为传说。
《汉书》记载,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泗水之中,后来秦始皇曾派千人打捞无果。
《史记》记载,公元前255年,秦灭周,秦昭襄王将九鼎运往秦国,就没有了下文。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国并没有得到九鼎;他曾下令在泗水打捞,无果而终。
也有传说,周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周赧(nǎn)王,由于债台高垒,为了还债,偷偷把九鼎融掉铸钱了。如果真这样,实在太遗憾了。
关于九鼎,从此再无踪迹,传说也越来越神秘。
之后历朝历代,凡统一天下,都希望能找到九鼎,振兴国运。唐朝的武则天,宋朝的宋徽宗,都曾派人到三山五岳寻找九鼎的下落,终究没有踪迹。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他们重新铸造九鼎,以了却自己的遗憾,虽然都是赝品,如今也算国宝。
九鼎从铸造到现在,大约4000多年,身在何处,已经成了历史之谜。如果还隐藏在某个地方,恐怕也锈迹斑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