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优柔寡断(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郤缺去世,荀林父名正言顺担任中军帅。说句实在话,他的中军佐,已经当了二十年,内心郁闷无法明言,如今能够扶正,实属不易,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

公元前618年正月,先克被刺,之后先都、箕郑父先后被杀,朝堂空荡不少,荀林父终于被提拔为中军佐,位居赵盾之下。

其实,赵盾非常不想用荀林父,只因为当年他主张召回狐射姑的那句话。

但是,荀林父人品正直,从来不干那些阿谀逢迎的勾当。赵盾身边实在没有更好的嫡系,而荀林父继承了爷爷荀息的优点,没有野心,这让赵盾很放心;另外,论资排辈,也该轮到荀林父了,所以还是把他提拔为中军佐。

作为赵盾的副手,荀林父兢兢业业。

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前,并没有按部就班把大权交给他,而是交给了处事更加圆滑的上军将郤缺。多年以来,郤缺唯赵盾马首是瞻,而且没少出谋划策,今朝先于荀林父修成正果。

原本,荀林父也不再苛求,准备在中军佐的位置上,一直干到瞑目,也算上对得起国家百姓,下对得起天地良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郤缺刚刚执政四年,不幸病逝。机会,再次摆在荀林父面前。

公元前597年,当了二十年中军佐的荀林父,终于迈入人生的顶点,登上了晋国中军帅的宝座。

这次,没有人跟他抢。

但作为中军帅,统领三军,绝非易事。刚上台没多久,内部都是赵盾、郤缺的门生故吏,暗中你争我夺,等待荀林父去平息;外部,则遇到一件更加棘手的事情。

楚伐郑,连续攻打了一百余天,几乎把郑国打残。郑国多次派人请救兵,晋国的援军,却迟迟无法出发。

作为霸主,救危扶难是必须的责任,这是齐桓公时期留下的传统;晋文公继承了这一传统,也开启了晋国的霸业。而且郑国至关重要,是争霸不可或缺的。

关键是,荀林父刚刚接手中军帅,还没有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没有把朝政理顺。特别是新提拔的中军佐先縠,对荀林父一百个不服;另外,赵旃想进入‘六卿’,被荀林父一口拒绝;魏锜想当个公族大夫,也被他推辞。

内部的矛盾,有时候比外部更加可怕。

郤缺走的似乎挺突然,荀林父接任的也很仓促,这让他忙的有点儿焦头烂额。还没安稳内部,郑国的求援信一封接一封,略作安排,不得不发兵救郑,但还是迟到了。

春秋时期,晋楚第二次大战,‘邲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作为晋国中军主帅的荀林父,是荀息后裔,因曾经担任中行将,成为中行氏鼻祖。历经多年默默等待,终于熬成中军帅,这是许多人向往的位置,却也充满风险。

先介绍一下晋军中的其他主角。

中军副帅:先毂,他是先轸的重孙,名门之后,因封地在彘,《左传》称他彘子。但《史记》记载他为先轸的儿子,大谬误。他的父亲先克,也是赵盾的绝对支持者,原本前途不可限量,只因年轻气盛,在权力场的漩涡中不知收敛,被人刺杀。可以说,他是替赵盾挨了一刀。

当时,先毂年纪尚小,赵盾非常感激先克,让家臣臾骈担任上军佐,可以说,提前在‘六卿’中,给先氏留下一个位置。后来臾骈去世,赵盾竟然直接提拔先毂为上军佐。

没有一点战功,没有经历任何磨练,没有从基层干起,可谓一步登天。

像先毂这类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知天高地厚,将是一大祸害,害人害己害国家。

上军将:士会,绝对是位智者。被骗回晋国后,安心辅佐赵盾,从不争名夺利,深受赏识,如今位居‘六卿’上军将,可谓水到渠成,未来的中军帅,非他莫属。

上军佐:郤克,前任中军帅郤缺的嫡子,虽然心胸不够宽广,不影响他的才华。看在郤缺的面子上,荀林父把他直接提拔为上军佐,也算给郤氏一个交代;郤克是未来晋国的中军帅,齐、晋‘鞍之战’的主角。

下军将:赵朔,赵盾的嫡子,电影《赵氏孤儿》中,赵文卓所扮演的角色,年轻一代的俊杰。

赵盾把赵氏掌门让给赵括的那一刻,或许,希望自己的后代能保持低调,避免灾祸。然而,郤缺为了报恩,毅然废掉胥克,把赵朔提拔为下军佐,这次晋升为下军将;可惜的是,不知为何,赵朔英年早逝,导致赵氏无主,差点儿被灭门。

下军佐:栾书,晋国老牌公族,根深蒂固,未来的中军帅。他的父亲栾盾,不善于言辞,不受赵盾重视,但凭借深厚的家底,常年位居‘六卿’的下军将。

这次内部变动,赵旃想进入‘六卿’,就是希望能担任下军佐,被荀林父一口否决。朝中很多位置都被赵氏占据,已经够强大了,不能让赵氏完全控制下军。

荀林父顶着巨大压力,把栾书提拔为下军佐。栾书,将把栾氏带入新的高点。

新的‘六卿’之中,荀林父、士会属于长辈;先毂的年纪也不大,估计三十左右;另外三个年轻人崭露头角,可谓晋国俊杰,分别是:郤克、赵朔和栾书。

另外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荀林父弟弟,智氏鼻祖)、赵同(赵盾同父异母弟弟)为下军大夫。

韩厥为行军司马,位居‘六卿’之下,负责军法。

这些人,几乎都是功勋之后,可以说汇聚了晋国的所有精英,未来的晋国,就是他们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但是,现在有两个人物最关键。

首先是中军主帅荀林父,忠臣荀息之后,人品好,忠诚可靠,深得人心。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缺少中军帅雷厉风行的霸气和谋略,这是致命的。

另一个就是中军佐先毂,可以说,他就是典型的官宦子弟,在《左传》中第一次露面,就担任上军佐,能爬到如此高位,全靠先祖的余荫。

可惜,他不仅没有继承长辈的军事天才,却养成了傲慢、无礼、缺乏政治头脑的坏毛病,完全就是个失败品。不仅导致这次战役的失败,还导致先氏的覆灭。

他位居军队二把手,心中依然不满足,对荀林父口不服心不服,根本没瞧起这位主帅。楚国伍参评价他: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成语‘刚愎自用’,就来源于先毂。

如今,晋国虽然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但是副帅与主帅面不和心不和,这为晋军埋下致命的祸根。

公元前597年6月,大军急匆匆救郑,到达黄河边的时候,荀林父得到消息:郑国已经投降,两国签署和平条约,楚国大军驻扎在管地(郑地,今河南省郑州市)。

局势发生变化,不能再按照原计划行动。荀林父斟酌后,决定撤军,说道:“没有及时救援郑国,又劳动百姓,出兵何用?等到楚军回去后,我们再出兵伐郑也不晚。”

这种想法,绝对正确,与今天的世界格局很类似。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借助一些小国平台,互相试探,尽量不面对面交锋,否则将是一场惨烈的战斗,谁都不能输。

上军元帅士会首先赞许。他认为楚国讨伐郑国,恩威并施,使郑国顺服;去年伐陈,今年伐郑,连年战争,但是在楚国内部,士农工商各尽其业,没有混乱;孙叔敖做令尹,施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出动,前军以旄旌开路防止意外(名列前茅),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现在楚军上下和睦,实力强大,最好先整军备武,等待时机。

成语‘名列前茅’和‘整军备武’,就出自这里。

士会是中军元帅的坚决拥护者,又富有谋略见识,下军元帅赵朔和栾书,也都服从命令。

但是,中军副帅先毂坚决不同意。他说:“不行。晋国能称霸,就是因为臣下得力,战士勇敢。现在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得力;遇到敌人不敢作战,称不上勇敢。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去霸业,还不如死了算了。而且晋军整装待发,听到敌人强大就撤退,这不是大丈夫所为,我不会这么干。”

先毂是二把手,他如此发话,下面的人不好再发言。剩下就看元帅荀林父的态度,他才是军队老大,决定权在他手里。

然而,对于先毂的反驳,荀林父犹犹豫豫,不置可否。

优柔寡断,这是元帅的最大忌讳,后世多少战役,就因为元帅柔弱,累死三军。看来,先毂瞧不起他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性格的致命弱点。

最后,先毂竟然不经荀林父号令,私自率领统属的军队,孤军渡过黄河,找楚军作战。

典型的匹夫之勇,战场之上,没有什么罪过,比违抗军令更大的了。这种人表面很勇敢,内心往往很胆怯,无勇无谋。事实证明,将来他逃跑保命的速度,不比别人慢。

一把手与二把手不和,结果就是矛盾越积越深,直到大爆炸那一天。据说,湖南省有领导为了争权夺利,俩人肉搏,竟然发生了把‘鼻子咬掉’的惨剧,可笑啊!

先毂不顾大局,让其他的将领一片茫然。

荀首说:“先毂的军队危险了。有统帅而不服从命令,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吗?遇到敌军必然失败。即使侥幸逃得性命,将来也有大祸。”

听说先毂孤军渡河,司马韩厥大吃一惊,立刻进谏荀林父:“先毂的军队失陷,您承担的罪过就大了。作为最高统帅,军队不服从命令,这是谁的罪责?失去属国,丢掉军队,构成的罪过更重;不如干脆进军,如果不能得胜,大家可以共同分担责任。”

这并非什么好主意,不过是均摊罪责而已。不救援,如果全军覆没,责任全在中军帅荀林父;救援,如果失败,大家分摊责任。

到了这种地步,荀林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率军渡过黄河。作为主帅,关键时刻,自始至终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一点谋略主见,未战先败。

晋军这一渡河,终于成全了楚庄王,不仅报了城濮之仇,也成就了他的霸业。

违抗元帅命令,私自渡河作战,荀林父完全可以申明军法,治罪先毂,甚至斩首都不过分。然而,他顾虑人情关系,并没有施行军法,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让先毂担任中军佐。

自己不像个元帅,谁还能把你当做元帅?

连一个先毂都压不住,还怎么率领三军?这是战场,不是社交场,情面、软弱、纵容,只会葬送一切,葬送战士们宝贵的性命。

韩厥呢?作为一位‘正直’的司马,没有执行军法。

楚军驻扎在管邑(管叔鲜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一带,两军相距大约三十公里。

这时,晋军迎来一位郑国的使者,他的名字叫皇戌。郑国已经投靠楚国,来此何干?其实,他此来的目的,就是给晋国打气,鼓励他们,勇敢作战,一定能打败楚军。

他例举三条优势:

楚国多次胜利,已经产生骄傲情绪,疏于防备;

楚军在外很久,师老兵疲,军心涣散,内部思想不统一,早有撤退的打算;

郑国跟从楚国,是为了保存社稷,纯属无奈之举;如今只要晋国进攻,郑国愿意作为后继部队,一定打败楚国。

此话当真?真伪难辨。其中一些观点,确实很正确,比如‘师老兵疲’、‘观念不一’等。但是,郑国可靠吗?真的是被迫投降楚国吗?能配合晋军吗?

跟今天的骗子一样,抛出极大的诱惑,等着贪婪的人上钩。

先毂就是一个贪婪无度、没有头脑的人。听了皇戌的话,也不衡量利害,兴奋地说道:“败楚服郑,就在今朝,一定要答应他。”昔日城濮之战的辉煌,在向他招手。

下军佐栾书,虽然年纪轻轻,颇有见识。

他坚决反对,说道:“自从楚国灭庸以来,楚君没有一天不告诫百姓和军队,内部和睦,时刻警惕;先大夫子犯(狐偃)曾经说过:‘理直气就壮。’我们进军,并不占理;而且子良,是郑国杰出人物;潘尪,是楚国地位崇高的人物;潘尪入盟,子良为质,说明郑国与楚国亲近。如今劝晋国作战,我们胜利就归附我们,我们失败就跟随楚国,这是拿晋国当祭品。他们的话不可信。”

这话分析的非常透彻,一语中的。郑国早已被双方折磨惨了,会有那好心帮助晋国?他们被打怕了,派使者前来,很想看着这两大霸主真正决斗一场,分出雌雄,也好决定到底跟从谁。

赵氏家族的赵括、赵同却说:“大军前来,就是为了寻找敌人。战胜敌人,得到属国,还等待什么?彘子(先毂)的话是对的。”

这两个没头脑的家伙,根本不知道赵氏的危机,却在这种场合妄下结论。

荀首说道:“赵同、赵括的话,是一条取祸之道。”

赵朔是赵盾的儿子,位居下军将,颇有见识,说道:“栾伯的话好啊!按照他的话,晋国一定能长久。”

晋国绝对有人才:栾书,未来的中军帅;荀首,未来的中军帅;可惜赵朔,‘邲之战’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史记》则记载,‘下宫之难’,他宁可陪葬,也不逃避。

都到了这个时候,荀林父依然犹豫不决,还在观望。也不明白他在等待什么,作为统帅,既不采取果断措施,统一思想,又不设谋定计,准备决战。失败!

这不是带队旅游观光,不是主持一场大型文艺晚会,这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浪费时间,就是谋害战士的生命,搞不好要累死三军。

也许,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刚刚担任元帅,还不习惯这种感觉,不清楚自己的权力有多大。其实,他很早就当过中行将,也不算‘菜鸟’,如今升任三军元帅,反而不知所措了。

优柔寡断,注定要失败,注定要成全楚庄王,奠定他的霸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