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刚刚被楚国打怕了,对楚庄王俯首帖耳,即使楚国人没有国书借道,只能忍气吞声;但宋国就不一样了,一直依附晋国,而且这两年与楚国关系紧张。
更糟糕的是,申舟(申无畏)与宋国还有一段私怨。
当年楚穆王组织‘厥貉之会’,宋昭公邀请他在孟诸打猎消遣。头一天宣布,准备好打猎的工具,结果宋昭公没准备齐全。申舟根据军法,鞭打了宋昭公的御手,以示惩罚。
如今已经过去二十余年,对宋国却也是一段耻辱。
现在,去齐国必须经过宋国,如果没有国书,明显不合国际惯例。他不是商人,不是游客,是楚国的使者,没有国书就想通过,把宋国当菜市场啊!没这么干的。
申舟对楚庄王说:“郑国人明白,宋国人糊涂(郑昭宋聋),去晋国的使者不会被害,我却一定被杀。”
成语‘郑昭宋聋’,就出自这里。可以说是对春秋时期郑国和宋国的经典评论,常常比喻一方明白,一方糊涂。
郑国位居晋、楚国之间,是南北要冲,朝晋暮楚,习以为常,这和他们政治开明有关;而宋国则不然,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凭借一时血气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
楚庄王没把宋国放在眼里,认为有楚国做后盾,宋国不敢放肆。
申舟还是不想去,找理由推脱。楚庄王说:“如果宋国敢杀了你,我一定灭掉宋国,替你报仇。”
国君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再拒绝就显得自己贪生怕死,留人笑柄。为君分忧,责无旁贷;为国捐躯,虽死无憾。他只能硬着头皮,打点行装,孤身前往。
临走前,他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并且叮嘱一番。他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告诫儿子:“如果有朝一日国君退兵,一定要提醒国君今天所说的话,替我报仇。”
申舟到了宋国,果然就被扣留下来。经过询问,原来是去齐国联络感情的,恰巧路过宋国。
有没有国书?没有。
没有国书,却要通过我们的领地,什么意思?放过他,是宋国的耻辱;杀了他,必定引来楚国大军,宋国危险。怎么办?
宋国的执政官是华元,大棘之战的失败,并没有影响他的仕途。他可不像他父亲华御事那样,为了百姓安定,甘愿委曲求全。
要借道,却没有国书,显然不把宋国放在眼里。
楚国的霸道,让华元很生气。厥貉鞭刑之辱、大棘被俘之耻,还深深印在脑海,岂能忍气吞声;如今楚国使者不带国书,任凭他来去自如,就是再次被羞辱?
他说:“经过我国而没有国书,这是把宋国当成楚国的边城啊!跟亡国有什么区别?昔日孟诸打猎,他鞭打国君的仆从,杀了他,楚国会来攻打;不杀他,楚国还会来攻打,反正都是亡国。”
于是,就在扬梁之堤杀了申舟。他也算个聪明人,明知必死,不得不死。
当使者,不容易,要冒着生命危险。
消息传回楚国,楚庄王大怒,立刻挥袖而起,没有穿鞋,迫不及待跑出去。奉鞋的人追到寝门通道才追上,奉佩剑的追到寝门之外才追上,驾车的追到蒲胥的闹市才追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又产生两个成语,‘投袂而起’和‘剑及履及’。形容做事坚决果断,不拖泥带水。
一场史无前例的残酷战斗,就这么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