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晋军司马韩厥,开战前梦见去世的父亲韩简告诉他,明天一定要站在车的中间,不要站在两边。
一般来说,只有元帅的战车,元帅居中,左有御手,右有车右(护卫);其余战车都是御手居中,将士在左。
于是,作战的时候,韩厥遵从‘父命’,在中间驾驭战车。恰巧见到齐顷公逃跑的战车,韩厥握紧缰绳,盯着前方,紧追不舍。
作为国君,齐顷公并非酒囊饭袋,也是个射箭高手,他弯弓搭箭瞄准,准备发射。
这时,他的御手邴夏冒出一句话:“射中间那个驾驭战车的,他是个君子。”也不知邴夏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一定不认识韩厥,却认为韩厥是个君子。
人,除了长相,行为举止给人的印象太关键。
齐顷公本来就要瞄准韩厥,听邴夏这么一说,突然来了灵感,说道:“既然这个人是君子,就不该射他,否则不合于礼。”
大哥呀,这是战场,什么君子小人,只有敌人。
齐顷公倒是很有君子风范,放过韩厥,射车左,车左死于车下;射车右,车右死在车中。只剩下韩厥,独自驾驭战车,继续追赶。
吉人自有天相,命中注定,他的后代要兴盛。
晋国的大臣綦(qí)毋张,丧失了自己的战车,恰巧碰到了韩厥,希望能搭乘他的战车。
上车后,綦毋张准备站在韩厥的左边,韩厥阻止;綦毋张准备站在右边辅助作战,韩厥再次阻止。韩厥知道,左边和右边,都是危险区域,两个人已经被射死,故而硬是用肘把他推到身后,躲在‘安全地带’。
眼看就要追上齐顷公的时候,韩厥突然停止了驾车,而是弯下身子,慢慢放稳车右的尸体。这一个微小的动作,意味深长,也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
此时,晋军逐渐包围上来。眼看国君面临被活捉的危险,车右逢丑父急中生智,趁着韩厥弯腰,他迅速和齐顷公互换位置,站到了中间。
一般认为,至少在‘春秋时期’,战士和将领的铠甲是一样的,差别不大;即使国君,与众将士的铠甲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唯独披风不同。齐顷公与逢丑父互换位置,也不用彼此互换铠甲,因为根本就没时间。
想一想,古代条件有限,作战都同进同退,穿着一样也很正常。当然,国君的战车,与普通战车应该有差距。
齐顷公的战车快跑到华泉(今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华泉)的时候,马车被树根绊住,再也动不了。
按规矩,作为车右的逢丑父应该立刻下去推。但是,头天晚上,他睡在车上,一条蛇爬到他的身上;逢丑父发现后,急忙用手臂去打蛇,蛇也没惯着,一口咬住了他的胳膊。这只蛇的毒性有限,没有致命,却让他的胳膊丧失了力气。
但是为了继续战斗,继续做国君的车右,他并没有告诉齐顷公。现在,车子被绊住,逢丑父胳膊无力,无法下去推车,就这样被韩厥追上。
如果齐顷公被捉,战争就瞬间结束,没必要再打了,就跟秦晋的‘韩原之战’一样。
韩厥没那么做,虽然彼此是敌人,但齐顷公是一国之君。作为晋国的臣子,韩厥毕竟是臣,属于齐国的外臣,如果粗鲁地活捉齐顷公,就是以外臣犯君,失礼大不敬。
他是明礼之人,所以,拿着马缰,走到齐顷公的车马前。先是跪下叩头,然后捧着酒杯和玉璧献上,礼貌地说:“我们国君派臣下们替鲁、卫两国求情,很不幸,我正好在军队服役,不能逃避。如果害怕而奔走逃避,将成为两国国君的耻辱。身为一名战士,我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担这个官职。”
这是对待俘虏吗?就像面见领导。
不过话说回来,这仗打的,确实很有礼貌,真正的武林高手,从来不爆粗口,凭实力说话。春秋时期,即使战场上彼此往死里拼杀,也互不失礼,更没听说虐待战俘什么的。
那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让后人无比敬仰。
面对韩厥的跪拜,逢丑父假装口渴,以国君的口气,命令齐顷公立刻去华泉取水。
由于俩人互换了位置,逢丑父像个国君一样发布命令,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
齐顷公心领神会,拿着盛水的器皿,急忙奔向华泉。
晋军举着武器,盯着逢丑父,根本没人注意,真正的齐君,已经逃出他们的包围圈。
齐顷公一路狂奔,再也没有了国君的威严,再也没有了‘灭此朝食’的豪情,保命要紧。当初嘲笑郤克等人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折磨的这么狼狈。
路上,恰好碰到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作为车右,前来接应。齐顷公仿佛见到了亲人,急忙登车而逃,避免成为俘虏,那样可就丢大人了。
韩厥从没见过齐顷公,谁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他自己能换位置去驾车,岂能想到逢丑父也会来这一手,让齐顷公金蝉脱壳?
不过,我总觉得,韩厥是故意放走齐顷公的。
齐顷公没有射他,韩厥心知肚明,岂能恩将仇报?再者,韩厥是臣下,他这样的‘君子’,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臣捉君?第三,已经包围,岂能轻易放人去取水?
所以,他故意卖个破绽,给了齐顷公一个换位的机会,也给了他一线逃生的机会。而齐顷公,也没有浪费这一线生机,终于逃出生天。
齐顷公,记住了韩厥,以后俩人还将见面。
晋军以为活捉了齐顷公,上下一片欢呼。
郤克听说后,急忙兴冲冲来看。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冒牌货。问明原因后,郤克大怒,到手的鸭子飞了,当时就下令:把他拉出去给我砍了。
逢丑父以自己的性命,挽救了齐顷公,却破坏了郤克的复仇大计,眼看性命难保。
此时,虽然齐顷公在组织军队救援,但远水不解近渴。眼看即将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逢丑父急中生智,大喊道:“从今以后,再也没人替国君受难了!今天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
这话,让做臣子的一听显得那么刺耳。
特别是郤克,觉得这话有道理啊!人家不惧死亡,掩护人家的国君,如果自己真要杀了他,太不吉祥,影响也太恶劣。以后谁还肯舍命拯救国君?
于是,下令赦免逢丑父,以此勉励忠心侍奉国君的人。
好心有好报,逢丑父一点忠心,打动了郤克,在鬼门关转悠一圈,总算逃过一劫。
作为国君的驭手,关键时刻舍命救君,值得肯定,在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
但是,在《春秋公羊传》中,经过与结果不同:逢丑父让齐顷公去取水,暗示他赶快逃走;齐顷公没有明白意思,傻呵呵取来了水;逢丑父一看,怎么又回来了?命令齐顷公取远处干净的水来。
齐顷公心领神会,半路碰到副车,独自逃走了。至于逢丑父的结局,《春秋公羊传》记载:逢丑父被郤克杀死。
作为解释《春秋》的《春秋三传》,差别可是太大了。
从历史记载推测,郤克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他不会为了一个逢丑父,担当如此恶名。所以,这里还是以《左传》为主:逢丑父没有死,不过历史从此也没见到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