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的故事,告一段落。虽然楚共王不如孔子、老子那样包容天地,胸藏宇宙,却也不失一位宽宏大量的国君。
齐、晋‘鞍之战’,楚共王刚刚继位两年。当时他不过十二岁,并没有掌握大权,国内不稳,故而没有及时出兵。等到齐国惨败,不得不臣服晋国后,楚共王开始有了悔意。
当初鲁宣公的时候,有心结好楚国,对抗齐国,可惜由于楚庄王去世,紧接着鲁宣公也病逝,两国的友好关系就此中断。回头鲁成公与晋国盟约,协助晋国大败齐军。
卫国也是长期不来楚国朝拜,并且在‘鞍之战’帮助晋国大败齐军。
至此,齐、鲁、卫三国全部归附晋国,让楚共王很不开心。他可不想在自己手中失去霸业,辱没祖宗,于是发动‘阳桥之役’,准备收服几个国家,也算替齐国出口恶气。
此时的齐国,已经失败,楚共王想亡羊补牢,却为时已晚。
公元前589年深秋,楚国先是派遣申公巫臣出使齐国,预定发兵的日期。没想到,申公巫臣这一去,却抛弃国君使命,前往郑国拐带着夏姬跑了,给楚国带来无尽麻烦。
先不管这位特使此去如何结果,楚国的军队,已是箭在弦上。
此时,楚国的令尹是楚庄王的弟弟婴齐,字子重。
既然国君决定出兵,子重也不能坚决反对。但是,他认为国君年幼,现在的臣子也比不上先君的臣子,军队必须数量众多,在气势上压倒晋国;而且需要施恩百姓,安抚边境,然后再北上。
这个建议得到楚共王支持。
于是,先在内部请查户口,免除拖欠的税收,救济贫困,赦免囚犯,动员全国的军队。
并且邀请蔡、许两国参战,他们都是小国,就是做个陪衬,壮一下声威。蔡景公与许灵公都很年幼,勉强行了成年的加冠礼(约12岁)。
楚共王没有亲自出马,但是,他的警卫军都派上。彭名驾驭楚共王的戎车,蔡景候为车左,许灵公为车右,以壮声威。
冬季,大军浩浩荡荡,先杀奔卫国。
楚国的队伍实在太强大,晋国刚刚打完一场大仗,需要好好休整。内部再三商议后,决定不出兵,因为楚国几乎倾国而来,气势汹汹,不要命的架势,实在不敢保证必胜。
晋国都缩回去了,卫国岂敢抗衡?无奈之下,只好委屈求全,投降。
紧接着,楚军顺势从蜀地(山东泰安东南)杀奔鲁国。
面对强横的楚军,鲁成公心中真的很畏惧。打是打不过,晋国也不发救兵,唯一的道路,就是求和。鲁成公准备派臧宣叔前去,却被他一口回绝。
并非臧宣叔胆小,他说:“楚军远道而来,一定不能持久,他们很快就会自动撤退。没有功劳而接受荣誉,我可不想贪图这份虚名。”
但是,楚国大军压境,已经到达阳桥(山东泰安西北),不派使者也不行啊!
各位还记得那位爱好美色的公孙敖吗?曾经抢了兄弟东门遂没过门的媳妇。如今,他的长孙孟孙蔑早已长大,继承孟氏的宗主地位,史称孟献子,他请求前往求和。
光凭嘴皮子,三言两语摆事实讲道理,就想退去楚国大军,一般人没那水平,何况面对的是不讲礼的‘南蛮’。
孟献子带上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楚国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人;同时,以鲁成公的儿子公衡作为人质,希望楚国退兵。
这礼物虽并非什么绝世珍宝,却很实用,加上鲁成公的儿子,分量不轻。楚国原本也不可能灭掉鲁国,来此不过是给齐国出口恶气,所以爽快答应。
11月,楚国的令尹子重,率领蔡、许,与鲁成公、宋国华元、陈国公孙宁、卫国孙良夫、郑国公子去疾、秦国右大夫说和齐国大夫,在鲁国的蜀地(山东泰安东南)结盟,史称‘蜀地之盟’。
中原有点实力的国家,几乎都参加了,甚至秦国都派遣代表,可谓盛况空前。
晋国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聚拢的诸侯,瞬间就被楚国抢跑。
但是,有些是被迫参加的,比如鲁、卫,他们甚至没敢告诉晋国。不告诉不等于不知道,晋景公睁只眼闭只眼,暂时忍耐了,毕竟没有救援。
孔夫子编篡《春秋》,没有记载卿的名字,因为这次结盟缺乏诚意。更没有记载蔡景公和许灵公,因为作为国君,他们乘坐楚国的战车,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蜀地之盟’能够成功,除了楚军人数众多之外,也是借助楚庄王的余威。
‘阳桥之役’结束了,也没有经过血的洗礼,楚军胜利凯旋。到达宋国边境的时候,鲁国的人质公衡难以忍受他乡之苦,私自逃归鲁国。
数万大军回返,一个人质逃归,当时没人注意,将来难免祸患。臧宣叔说:“衡父不能忍耐几年的不安宁,抛弃鲁国,国家将怎么办?谁来受祸?后人一定会有因此受祸的!国家被抛弃了。”
楚国人也没有追究公衡,不过账本上记着呢。到了公元前535年,楚灵王的章华台落成,没有人前去祝贺;太宰薳启强以此为借口,迫使鲁襄公亲自去楚国祝贺,否则就带兵问罪。
晋国刚刚要雄起,正是热情高涨的时候,就这样被楚国一盆冷水浇个透心凉。
不过没关系,从此以后,楚国就开始走下坡路,再也没有楚庄王时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