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之盟,以楚国的胜利告终,但是,晋国没有什么实质损失,只是暂时被压制了风头。会盟结束,楚军撤退,却把各小诸侯扔在中原。
公元前588年春,晋国率领宋、卫和曹国,讨伐郑国,目的就是报仇。‘邲之战’已经过去了十年,楚庄王、荀林父、孙叔敖、先縠、士会等许多主角,都已命归黄土。
但是,耻辱仍在,仇恨仍在。
虽然失败主因在于晋国内部矛盾,外因,则是郑国临场叛变,把晋国给卖了。
十年来,郑国一直提心吊胆,提防着晋国。他们多次希望与晋国和好,但是,这么深的仇恨,作为霸主的晋景公,岂能忍气吞声?
这次晋景公亲自带队,宋、卫、曹三国国君积极响应。宋文公、卫穆公都刚刚去世,没来得及下葬,新君也没有正式登基,继位的宋恭(共)公、卫定公不得不投入战场。
晋景公率领联军,驻扎在伯牛(不详),从东部侵入郑国。
郑国人早已探听明白,公子偃率军抵御,在鄤地(今河南荥阳境内)设伏,把联军打败。这次小规模的伏击战,历史文献不多,一般认为,打败晋军的偏师,主力只好撤退。
本想复仇,没想到雪上加霜,被郑国咬了一口。晋景公无功而返,回去后,当年冬季建立‘六军’,隐有比肩周王的意思,吓得齐顷公亲自拜访,要尊他为王。
郑国之所以敢跟晋国对着干,除了自身实力,背后也有楚国支持。胜利后,郑襄公派皇戌去楚国献战利品。作为中原诸侯,向楚国献战利品,丢人。
本来,这是喜事,但是到了夏天,一件意外,打乱了两国的关系。
许国,好久没有登上历史头条。当年的郑庄公,差点灭掉许国,迫于‘道义’的压力,放过许国。郑庄公死后,许国得以死灰复燃,但是,只能勉强保住宗庙,实力却越来越差,还长期被郑国打压。
多年以来,许国都城被迫东搬西迁,勉强维持一点国家的尊严。自从被楚成王收服后,历任许君死心塌地的跟随楚国,基本就是个附属。
郑、许两国的老大都是楚国,作为邻居,原本应该和睦相处,但是,他们之间却出现了裂隙。
诸侯之间,也是一个金字塔,就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个道理。
春秋时期,许国与郑国基本成为世仇,凭借楚国的关系,从不朝拜郑国,这让郑襄公很不舒服。虽然都是小弟,那也分个远近亲疏,借着刚刚打败晋国的机会,郑襄公派出子良率军攻打许国,并且侵占了一部分田地。
这两个小国,本应坐下来彼此谈谈心,互相体谅一下。毕竟都是受压迫者,都是弱势群体,都在夹缝中生存,不应该互相残害。找几个政治高手,坐在一起协商,完全可以和平解决。
然而,一个不服,一个不饶,双方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兵戎相见。
公元前588年夏,郑国派遣子良(公子去疾)伐许,战果如何?没有介绍,估计夺取许国一些土地。
公元前587年春季3月,郑襄公逝世,他儿子姬费即位,就是短命的郑悼公。
这位郑悼公虽然短命,却在春秋时期掀起一片波澜。
他子继父志,冬季11月,派出军队,去划定郑、许之间的边界。那意思,虽然以前是你的,但是被我夺过来,就是我的。纯是强盗逻辑!
许国虽小,也是个国家,军事实力不强,不等于没有还手之力。他们不甘心就这样被欺负,搞了一次突袭,把傲慢不设防的郑军打得大败。
战场上胜负难料,郑国能打败晋国,许国也能打败郑国。
这下可痛了马蜂窝,郑悼公一怒之下亲自带队,占领了许国鉏任、冷敦的田地。
两个小鬼的打闹,引起了晋国的注意。一点儿机会,也要把握住,立刻以拯救许国为名,由栾书率领中军,讨伐郑国,并且占领一些土地。
此时的郤克,或者病重,或者去世,没有了消息。栾书从下军将,一下子提拔为中军帅,快赶上当初的先轸了,可谓一步登天。
郑国跟随楚国许多年,许国更是长期跟随楚国,关乎晋国屁事儿,显然就是故意找郑国麻烦。
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楚国立刻做出反应,派司马子反(公子侧)率军救郑。
这次南北对峙,两个大国似乎没有真正开战的意思,史书也没详细记载,结果不了了之。估计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很快就撤退了。就好比两个绝世高手,彼此试探一下,就知道各自的功底,没必要真的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子反率军赶到,还没开战呢,却迎来两位喊冤的——郑悼公和许灵公。作为两个国君,竟然跑到楚国的臣子那里讨公道,请他秉公执法帮忙断案。
‘君不君臣不臣’,实在太丢人。
其实,这件事明摆着,就是小国欺负更小国,谁有理,谁无理,大家心知肚明。郑悼公派大臣皇戌当代言人,皇戌能言善辩,把许灵公说得哑口无言,有理也成了无理。
子反当然不傻,他没有当过法官,没有审过案,没有干过那些黑心的勾当。但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一句错误,就可能导致天翻地覆的变化。
俩人都是一国之君,而且都是楚国的小弟,这让子反很为难。要说郑国是受害者吧,显然违背良心胡诌八扯;要说许国占理,那就得罪郑国,万一郑国背叛,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郑国,不能随便得罪。作为中原要冲,郑国至关重要,得郑国者得诸侯,这是南北争霸的关键。如果从战略角度看,宁可昧着良心得罪许国,也不能得罪郑国。
子反不是那种龌龊人,琢磨来琢磨去,实在不敢乱下结论。最后,他委婉说道:“我不太了解你们两国的是非。如果您二位能屈尊前去问候我们的国君,相信寡君和他聪明的大臣们,一定能秉公执法、明辨是非。”
一句话,把是非对错推到楚共王那里。
这事一直拖到公元前586年的夏天,许灵公一纸诉状,把郑悼公告到楚共王那里,必须走法律程序。6月,郑襄公亲自去往郢都,两个国君,终于在楚国碰面。
由楚共王作为审判长,一群大臣作为陪审,分清原告被告,就开始唇枪舌剑的辩论。
这件事,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明明知道真假对错,但是还必须审判,必须走个程序,必须让大家心服口服,然后宣布审判结果。
这种场面就跟现在的法庭审判差不多,各有各的律师团。明明知道是非曲直,明明知道罪犯罪大恶极,明明杀了人,还要给他进行无罪辩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恨的是,有些犯罪分子还真的能无罪释放,比如精神病、抑郁症等,都能在外面活的像个人样;或者凭借昔日的功劳,警告记过,因功减刑,坐几年牢狱就成为自由人。
不说了,说起那些能逃脱惩罚的罪犯,就让人生气。
为了能打赢官司,许灵公吸取教训,准备的很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郑国的官员驳斥的一无是处。
显然郑国是欺负人的,无理;许国是被欺负的,有理。身为楚王,不能当着众臣之面,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那不是好榜样,影响太恶劣。
楚共王挺公平,判定许灵公胜诉,郑悼公败诉,同时抓了郑国的两个代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辩护律师)——皇戌和子国。
这位皇戌,就是‘邲之战’前鼓动晋国开战的那位使者,嘴皮子挺厉害,但还是掩盖不了真相;子国是郑国的贵族,他是个一般人,但却有个非常著名的儿子——公孙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子产,几乎与管仲齐名。
估计楚共王一定也考虑很多,想到了得罪郑国的后果。但是,他必须这么做,必须让楚国的臣子明白,做个正直的臣子,做个爱国的臣子,要坚持真理。
作为楚王,他不能偏袒,不能颠倒黑白,不能给臣子们做反面典型。
诉讼失败,两个大臣被抓,这让郑悼公颜面扫地。楚共王并没有为难他,国君都有豁免权,归国之后,郑悼公立刻派公子偃去联络晋国,请求结盟。
晋国一直想得到郑国,没想到兵不血刃,郑国主动投怀送抱。
当年8月,郑悼公和晋国的赵同,在垂棘(一般认为在今山西潞城附近)结盟。赵氏家族,距离灭亡的日子,越来越近。
不费一枪一弹就得到郑国,让晋国收获意外之喜。郑国地处中原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大战,都是因为郑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这么说:晋楚之争,就是对郑国的争夺。
为了许国,楚国失去了郑国,有点得不偿失。但是,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依然认为,楚共王的做法,失去的是一个郑国,得到的是天下人心。
案子断完了,故事却没有结束,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郑、许的恩怨,将延续十年,最终,引发了晋、楚的第三次大会战。
由于郑国的反复,中原再次战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