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5章 决战鄢陵 郑 许纷争(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晋国打败了秦国,但是并不能灭掉秦国,只能让西部暂时安宁二十年。

原本南北和平的状态,却因为郑国与许国的纷争,再次陷入战火。楚国不能坐视不理,特别是司马子反,不顾天下百姓的心声,鼓动楚共王出兵,收服郑国。

晋与楚的第三场大战鄢陵之战,拉开帷幕。

郑、许纷争

晋厉公先后朝王、败秦、会盟,执掌晋国三四年,率领诸侯干的热火朝天。年纪轻轻,意气风发,大有高举旗帜,再创辉煌的气势。

面对晋国的红火气焰,南方的楚国难免酸溜溜的。

本来南北和平,皆大欢喜。但是,诸侯却都跟着晋国的脚步走,又是伐秦,又是会盟,楚国的门前则冷冷清清。而且,秦国可是楚国多年的盟友啊!眼睁睁看着盟友被欺负,却不能帮忙。

既然已经签订西门之盟,神人皆知,楚共王终究还是忍了。毕竟,天下期盼和平,百姓渴望和平,楚国,也需要和平。

但是,郑国却不甘寂寞,再次挑起事端。

事情还要回到十年前。公元前587年11月,郑国派公孙申划定与许国的疆界,结果被许国打败之后,郑与许在楚共王面前打官司,郑国败诉,从此投靠晋国。

那片土地,一直归许国所有,这让郑成公心有不甘。

公元前577年8月,郑国依靠晋国的势力,突然派子罕率军伐许,不外乎还是为了那块土地。

春秋时期有两位子罕,都很贤能。郑国一位,我们称他郑子罕宋国也有一位,更加著名,我们称他宋子罕。

这位郑子罕,或许初次带兵打仗,或许没把弱小的许国放在眼里,结果出师不利,被许国打败。郑成公很生气,堂堂郑国,接连被小小的许国打败,这是郑国的耻辱,故而亲自带兵伐许,一直攻入许国的外城。

许国打不过郑国,无奈之下,愿意献出上次公孙申划定的土地,事态这才平息。

郑国的做法,让楚国很不满。因为许国是楚国多年的小弟,忠心耿耿,如果连小弟都保护不了,谈什么和平?虽然已经签订西门之盟,也不能任由郑国以此为借口嚣张跋扈。

公元前576年6月,楚国准备北上,首选目标,当然是郑国。

当时子囊楚庄王的另一个儿子提出反对,认为刚刚和晋国签订盟约,转身就背盟,影响不好。

这位子囊,是楚国后期的一位贤臣,未来的令尹。

西门之盟,主要是令尹子重与楚共王的决策,华元一时大意,忽略了司马子反,让他心中难免不满。他说:“敌情有利于我们就前进,不利就后退,谈什么盟约?”

盟书,就是柴禾,只要有利就撕毁。这类违背正义,践踏和平的人,结局都是失败。

贤臣申叔时已经告老退休,居住在申地。听说了子反的话,长叹:“唉!子反必然难免祸患。信用是用来保持礼义,礼义是用来保护生命,信用、礼义都丧失了,还怎么免于祸患?”

子反,注定要自食恶果。

楚共王率军伐郑,到达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紧接着伐卫,到达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

郑国也不甘示弱,派子罕率军入侵楚国本土,竟然攻取新石不详,或在河南省叶县附近。如此强势,敢于进攻楚国本土,郑国的实力真不可小觑。

一简合约,实在脆弱,面对利益,不堪一击。至此,春秋第一次弭兵,基本宣告失败,维持了将近四年的南北和平局面,终于被打破。

对于楚国不讲信用,再起兵端的行径,栾书非常生气,就要发兵报复。

这时,韩厥站出来劝阻。此时的韩厥,已经是老臣,言辞颇有分量。他说:“算了,让楚国自己加重罪过,将来百姓背叛,失去人心,谁还愿意替他们打仗?”

郑、许两个小鬼,十年前就为了那点土地争来争去,引发了一场国君间的诉讼,差点爆发南北大战十年后,这两个小家伙,再次纠缠不清,终于导致西门之盟破碎,华元多年的辛苦努力,就此化为泡影。

这一年冬季11月,许灵公害怕郑国侵伐无已,请求迁都到楚国,躲入大哥的庇荫下。楚国把许国迁都到叶地今河南叶县,从此彻底沦为附庸,苟延残喘,百年之后,最终还是被楚国所灭。

合约可没有紧箍咒的威力,无法把人束缚住,但是,违背了,必将受到惩罚。

晋楚春秋第三场面对面的大碰撞,即将上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