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跟生病是一样的,会留下后遗症。士兵有后遗症,国家,也会留下后遗症。
鄢陵之战,以楚军惨败而告终。
楚军最悲伤的时候,正是晋军最欢乐的时候。距离邲之战的惨败已经过去了22年,压抑多年的耻辱,一朝得雪另外如王孙启、申公巫臣、析公、雍子、苗贲皇等逃亡晋国的,只要活着,都很兴奋。
面对如此大捷,晋国只有一个人忧心忡忡士燮。但是,大家都在兴奋之中,根本没有人在意他的忧虑。
有时候,真理真的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穆姜的后半生
穆姜,齐国公主,到底是哪一任国君的女儿,史书没有介绍。由于那一时期,齐国频繁更换国君,对于她的父亲,难以妄加推测,估计,是齐惠公的女儿。
她还有另外两个重要身份:鲁宣公夫人,鲁成公母亲。
齐、鲁之间,该打就打,该抢就抢,该和则和,战争不断,婚姻也从没间断。不过文姜、哀姜鲁庄公夫人的名声都不太好,把鲁国祸害惨了。
一个个嫁去鲁国的美女,让齐国很没面子。
前文说过,因为反对叔肸与一位民间女子,没有媒妁私自结婚,穆姜毅然冒出经典名言:“我不与姘妇为妯娌。”在那位女子生下子叔声伯后,就被赶出家门,引发不少悲剧。
公元前582年,穆姜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宋恭公。这个女儿,受穆姜影响,非常知礼,也非常守礼。
按礼,伯姬来自鲁国,也算一方大国,宋恭公应该派卿去迎亲,自己在边境接亲。不知为何,宋恭公没有派卿来迎亲,这是失礼,是瞧不起伯姬,瞧不起鲁国。伯姬迫于父母之命,不得不嫁入宋国,但是,到了宋国后,竟然一直不搭理宋恭公,拒绝同房。
太霸道了!宋恭公又不敢用强,否则闹出人命,上升到国家层面,可就糟了,最后不得不派使者到鲁国诉苦,请鲁国派人解决此事。
当时鲁宣公已经去世,穆姜守寡近十年。按礼,女子出嫁三个月,派大夫再去聘问,加强婚姻之好。所以,鲁成公派季文子带去穆姜的命令,这才把伯姬的怨气化解。回头鲁成公宴请季文子,穆姜还亲自出面,引用诗经中的绿衣一诗,表达了谢意。
不过,伯姬太注重礼,却不懂变通。
到了公元前543年5月5日,宋国宫室晚上发生大火,此时的伯姬,完全可以逃生,周围的人也劝她赶快出来避火。但是,伯姬却认为,按照妇人之礼,公婆不在,晚上就不应该离开卧室,宁可守节而死,也不能背义求生。
结果如她所愿,成了贞节烈女的代表。
如果用现代的话评论她,就一个字傻。
她彻底被周公的礼给教傻了,被穆姜带傻了。有些人强烈批判孔夫子,其实,根本不怨他,他也是受害者真正制定规则的是周公旦,是王权至上的理念,是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愚民政策。
为了表彰伯姬,诸侯甚至在澶渊会盟,打算为宋国搞个大型募捐,最后也不了了之。
为了礼,穆姜害苦了那位民间女子,也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她是否会有后悔的一天呢?
穆姜,从出生的那一刻,她就高高在上,每天锦衣玉食,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她根本不知道民间的疾苦,不明白人生的真情,不明白,什么是爱。
她的前半生,以一个高尚严肃淑女的形象,展示给世人然而,她的后半生,却判若两人。
鲁宣公去世后,儿子黑肱顺利继承君位,就是鲁成公。执政大臣季文子、孟献子人品极佳,虔诚保护,大力支持,并没有出什么意外,鲁国相对安稳。
穆姜也没有太大操心之事,规规矩矩,守她的妇道。
本来,她可以安然度过晚年,尽到妇人之礼,成为遵守妇道的典型代表,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最佳偶像,甚至会给她立个贞节牌坊。
但是,人总是在变的,特别是女人。
当时,鲁国政权被三桓把持。季孙掌门是三思而行的季文子,一代贤臣孟孙掌门是孟献子,他的爷爷公孙敖,为了莒女抛家弃国,但孟献子绝对贤能叔孙氏掌门,则是叔孙侨如,因谥号为宣,也称叔孙宣伯。
各位还记得吗?叔孙侨如曾经主动申请去出访王室,只为了得到周王的赏赐,结果被戳穿,一无所获,成为当时的笑料。
在穆姜守寡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悄悄发生了变化。不知何时,也不知为何,叔孙侨如竟然让穆姜宛如死水的心田,泛起了波澜。
最终,俩人越过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勾搭成奸,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穆姜,从一个注重妇节的卫道者,转眼变成了截然相反的角色地下情人。真是造化弄人,最终没有守寡成功,也没有守住自己的尊严,这有点像那个中国的足球守门员,总是晚节不保。
公元前608年,她嫁给鲁宣公公元前591年,鲁宣公去世之后何时与叔孙侨如私通,史书没有记载。到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前,穆姜与叔孙侨如已经水深火热,难舍难分,估计将近50岁。
徐娘半老,终于知命。
作为三桓之一的叔孙氏,从第一代创始人叔牙开始,就很不得意,只因一句错话,被逼喝毒酒自杀。
如今的叔孙侨如,是第三代领导人,政治上依然很没头脑。为了振兴叔孙氏,他竟然走上邪路,不顾后果,傍上权婆穆姜,想从君夫人身上打开缺口,主政鲁国。
如果说,他是为了美色,有点说不通,古人驻颜水平再高,再会保养,毕竟五十左右的人了,怎能比的上二八佳丽不得不佩服现代的驻颜术,五、六十岁的女星,还能扮演十五六的少女,看了让人恶心,曾经的好印象,全没了。
说白了,叔孙侨如真正目的,在于权和钱,顺便捞点色。
多少年来,叔孙氏一直被季孙、孟孙压制,政治上难以出头。为了驱除他们,霸占他们的财产,独揽朝政大权,叔孙侨如把目标锁定穆姜一个强力后台。
叔孙侨如在勾引女色方面,绝对超一流。
鲁宣公死后,穆姜就是太上皇后,是鲁成公的母亲,虽然年纪不大,也是元老级别的人物。
她寂寞多年,原本心如死水。然而,叔孙侨如多次有意无意的勾引,把她忽悠的春心大动。后来,她终于想开了,人生如白驹过隙,岂能如此幽居冷宫,苦苦守寡。
淑女与荡妇,只在一念之间。
公元前575年,鲁成公应晋国邀请,准备出兵,参加鄢陵之战。
然而,鄢陵之战,诸侯没有及时到达。齐军在战斗的第二天到达第一线,虽然迟到,但毕竟到了,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外卫国、鲁国都迟到了,鲁军甚至没有走出国境。
为什么?原来,鲁成公早早准备出兵,却不料,内部出了大问题,结症就在她的母亲穆姜身上。
穆姜亲自为儿子送行,临别的时候,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必须驱逐季孙和孟孙。
理由?没有,反正就是要驱逐。
此时的穆姜,完全被叔孙侨如所迷惑,什么周礼?什么夫死从子?什么世态炎凉?谬论。为了情人故,一切皆可抛。
不顾一切,近乎疯狂,甚至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她可曾忆起自己的名言,我不和胼妇做妯娌?可曾忆起为了周礼,把叔肸和睦幸福的家庭活活拆散?到如今轮到自己,真是堪恨又堪悲。
为了独霸朝政,为了攫取季孙氏和孟孙氏的财产,叔孙侨如希望通过穆姜,迫使鲁成公驱逐季文子和孟献子。
驱逐季孙与孟孙?谈何容易?这两个家族势力庞大,公孙归父前车之鉴,至今逃亡在齐而且驱逐他们,必须暗中行事,穆姜竟然把这个大胆决定赤裸裸地说出来。女人为了情人,敢说敢干,往往也很愚蠢!
鲁成公急于出兵,把前线的军情告诉了母亲,并且答应她,回来后一定解决。
出兵回来?等不及了。
穆姜怒气冲冲,必须现在解决。恰巧公子偃、公子鉏快步走过,他们是鲁成公的同父异母兄弟。穆姜指着他俩说:“如果你不答应,这俩人都可以做国君。”
这话,后果非常严重。人说最毒妇人心,为了情人,连亲儿子都不顾了。
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公子偃、公子鉏只是路过,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这样躺着中枪,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鲁成公是个孝子,母命难为。但也不能真的驱逐孟献子和季文子,他们可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是国家栋梁啊!而且这两大家族势力强大,搞不好,自己也得遭殃。
鲁成公心底害怕,问题太严重,必须处理好。他没敢迅速发兵,而是先在国内加强戒备,增置守卫,并且派孟献子守卫宫室。
一切安置妥当,然后才出发。
这一番折腾,耽误不少时间。鲁成公还没到达战场,大战早已结束,只能与晋、齐、卫、宋、邾几国,在沙随宋地,今河南省宁陵县西会见,商量如何讨伐郑国。
叔孙侨如在后方仍不闲着,他派人给晋国的郤犨送去大量贿赂,告诉他,鲁成公之所以没有及时到达,就是在坏隤鲁地,不详观望,谁胜就跟从谁。
郤犨也是个贪婪之辈,担任新军将,又是公族大夫,负责处理东方诸侯的事务,权力不小。收下叔孙侨如的财物,不管是非曲直,就在晋厉公面前诽谤鲁成公。
晋厉公刚刚大胜楚国,心高气傲,也不详查,只听一面之辞。鲁军鄢陵之战迟到,晋厉公原本就不满意,听了郤犨的谗言,认为鲁成公心怀观望,故意拖延,所以拒绝接见。
鲁成公百口莫辩,怎么辩解?家丑不可外扬,穆姜是自己母亲,传出去丢人。
由于郑国坚城固守,防范严密,诸侯没有机会,只能暂时撤兵。
7月,鲁成公再次奉命汇合诸侯伐郑。临出发前,穆姜和上次一样威胁他,让他铲除季孙与孟孙。真是阴魂不散,鲁成公头都大了,无奈之下,又在宫中布置一番,加强防护,然后才出兵。
对于这位母亲,他实在无可奈何。能说什么呢?那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总不能抓起来关进大牢吧!
姜,还是老的辣!
就这样,鲁军再次迟到,没有及时跟诸侯汇合。
鲁成公在前线忙于作战,叔孙侨如却在鲁国后方继续煽风点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次,他找的还是中间人郤犨,告诉他:“鲁国有季氏和孟氏,就像晋国有栾氏和范氏,政令都由他们决定。由于晋国政令出于多个家族,鲁国不堪搅扰,季文子和孟献子要背叛晋国,侍奉齐、楚只要晋国能杀死季文子,我愿意在国内杀死孟献子,从此死心塌地跟随晋国有了鲁国的支持,其余的小国也一定会服从。”
这几句话,可是够狠的。先是挑拨郤氏与栾氏、范氏的关系其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鼓动晋国杀死季文子,美其名曰为了晋国的利益。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再聪明的人,也架不住背后无尽的谗言。
9月,晋国逮捕了季文子。
损失季文子,就是损失鲁成公的左膀右臂。他回到鲁国,派子叔声伯去晋国斡旋,希望救回季文子,自己则在郓地等候消息。
子叔声伯,就是叔肸与那位民间女子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颇受重用。
他与郤犨有些亲戚关系,他的妹妹,被迫嫁给郤犨。这次,郤犨没有放归季文子,还要拉拢他子叔声伯不为所动,找到贤臣士燮,请他出面说情。
真正的决策权,还要看中军帅栾书。在国君面前,他的话,要比郤犨有分量。最后,在贤臣士燮的斡旋下,栾书出面,与鲁国讲和,赦免季文子。
诡计不成,阴谋败露,叔孙侨如不敢留在鲁国,当年十月,匆忙逃亡到齐国。不过,他很有女人缘,在齐国,又搭上齐顷公的夫人声孟子,位居上卿高氏、国氏之间。
过了一段时间,他似乎有所悔改,对自己说道:“不能再犯错了。”又逃亡到卫国,也位居卿大夫之间。
公元前575年12月,季文子回国后,立刻派人暗杀了公子偃。因为,此人也参加了叔孙侨如的阴谋,公子鉏则躲过一劫。
危难时刻,叔孙侨如跑了,丢下穆姜继续独守空房。她没法跟着逃亡,毕竟,她是国母,心底还残存一丝礼念,不能丢人丢到别的国家。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她哪里会想到,叔孙侨如很快有了新欢,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
鲁成公也没有为难母亲,把她迁入东宫,禁止参政,实际就跟禁闭差不多。
搬入东宫之前,穆姜找人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东宫不吉利,进去就无法出来。此时此刻,回想自己的后半生,穆姜心如死灰,毅然住进东宫,再也不想出来。
鲁国已经被自己搞的一团糟,不能再犯错误了。
她在东宫,一住就是十年。寂寞之中,不知是否能想起那位民间女子?是否后悔自己当初的无情?如果让她在情与礼之间再做一次抉择,是否能幡然醒悟,接纳那位可怜的民间女子呢?
鲁国人原本以为,齐国终于输送来一位美丽善良贤惠的君夫人,没想到,还是晚节不保。
公元前564年5月,穆姜走完她矛盾的一生,病逝东宫。她的女儿伯姬的命运,她是看不到了。
人在变,天在变,世界也在变,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