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9章 刀架在脖子上(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郤至,三郤之一,郤氏家族年青一代,最有作为,也最有野心的一位。

前面已经介绍过,他是鄢陵之战的主战派。在诸侯大军没有到齐的情况下,他敢于在中军帐推翻主帅栾书的战略,主张进攻必胜。

谁给他这么大的胆量?郤氏。四军八卿之中,郤氏占据三席,而且平时都极端霸道,所以,他才敢当着晋灵公与众将之面,否定栾书的作战策略。

三郤之中,以郤至最聪明知礼,但依然蛮横霸道。

公元前580年,郤至竟然跟王室争夺鄇地的土地。鄇地是从温邑分离出去的,原本属于温邑的一部分。当年晋文公勤王,被赐予温邑,但鄇地还属于周王室。

郤氏得到温邑后,认为鄇地也属于自己,故而与王室争夺。

周简王非常愤怒,郤至算什么东西,竟然如此大胆?一个臣下之臣,赶来挑衅天子。所以,他派遣两位重臣,刘康公和单襄公,到晋国论理。这两位,前面也曾介绍。

郤至说:“温邑,过去就是我的封地,所以不敢失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温邑岂能属于你?刘康公与单襄公驳斥道:“当初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苏忿生身为司寇,分给他温邑。后来,苏氏投靠狄人,又与狄人不睦,逃奔卫国,失去土地。襄王为奖励文公勤王之功,赏给他温邑之田。狐溱、阳处父都曾封于温邑,后来才轮到你。如果往前推算,那是周天子官员的封地,你有什么资格得到它?”

这些话句句在理,莫说温邑,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郤至算什么?他只是晋国的一个下卿,级别根本排不上号,在王室没有记录,有什么资格说温邑是郤氏的?

最后,还是晋厉公发话,禁止郤至与王室争夺鄇地,此事才算作罢。

敢与王室争夺土地,甚至惊动周天子,派遣王公大臣前来辩论,整个晋国,也就郤至如此大胆。可以想象,郤氏在晋国该多么霸道。

如胥臣、长鱼矫、夷羊五之流,早已被欺负的遍体鳞伤,比他们遭遇更惨的普通人,更是大有人在。

鄢陵之战打败强楚,这是一件天大的功劳,郤至功不可没。毕竟,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唇枪舌剑,驳斥栾书,后来主动出击,打败楚军,成就霸业。

郤至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栾书,这是他最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公元前575年冬,晋厉公派郤至去王室献捷。

这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却也隐藏着天大的阴谋。因为,献捷的真正目的,是考察郤至,他已经被引入一个秘密的圈套之中,一步走错,万劫不复。

跟栾书相比,搞政治,他还太嫩。

朝见周简王之前,王叔简公招待郤至饮酒。席间,宾主互赠厚礼,觥筹交错相谈甚欢。

第二天,王叔简公在朝堂之上,不遗余力夸赞郤至。他认为,将来晋国的政权,必将落入郤至之手并且鼓动各位大臣,多替郤至说好话,以便将来在晋国有个照应。

朝拜完之后,郤至又拜见邵桓公,与他高谈阔论一番。

如今的郤至,年轻气盛,忘乎所以。在他的心中,这次能打败楚国,全是自己的功劳,没有谁能比自己强。所以,他大肆向邵桓公吹嘘炫耀,甚至开始觊觎中军帅的宝座。

他对邵桓公说:“如果不是我,就不会打这场战争了。楚国有五大败因,却不知道利用,是我主张开战的。楚国违背西门之盟,这是一楚王德行欠缺,贿赂诸侯郑国,这是二用司马子反率军,幼稚懦弱,这是三拥有谋臣申叔时,却不采纳,这是四纠集蛮夷、郑国参战,队伍却不严谨,这是五。同时,晋国有五大胜因:与楚国开战,合情合理,这是一拥有民心,这是二将帅精悍,这是三部队号令严明,这是四与诸侯和睦,这是五。有一个取胜因素,就可以打败楚国,拥有五个决胜因素,却还躲躲闪闪,不是有作为的人干的事。栾书、士燮不愿意开战,是我迫使他们下达开战的命令。最终胜利了,这都是我的功劳啊!”

如此自夸,也不脸红。郤至吹得天花乱坠,邵桓公都没有插嘴的余地。

他接着说:“他们在战斗中没有谋略,我却有三大功劳:勇而知礼,以仁爱为本。我三次追逐楚军,这是勇见到楚君必定下车快走,这是礼可以俘虏郑伯,却放了他,这是仁。如果让我主持朝政,楚国、越国一定会来朝拜。”国语

此时的郤至,得意洋洋,自以为是,把别的大臣贬低的成了垃圾,自己则成为英雄而且在他的眼中,中军帅已经是囊中之物,凭借郤氏的势力,别人,没资格争夺,也不敢争夺。

鄢陵之战的胜利,成为他最大的炫耀资本,不仅比以前更蛮横,也更加没头脑,没有了战场的睿智。

朝堂,就像一个炼丹炉,如果不能磨炼光滑圆润,必将粉身碎骨。郤至是否有功劳?有。功劳有多高?比一般人高。但是,你的功劳,别人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自己炫耀,就不一样了,那是骄傲,是无知。

邵桓公很看不惯他的狂妄,等到郤至的牛皮吹完了,提醒他:“你确实有才干。不过要是论资排辈,晋国的执政者恐怕还轮不到你。”

论资排辈?郤至可不想等到头发花白,牙齿掉光再执掌晋国。当官要趁早啊!

他立刻反驳道:“谈什么论资排辈?当初,元帅荀伯荀林父就是从下军佐,一步步提升为中军帅赵盾没有一点军功,也直接执掌晋政现在的栾书,是从下军将,一步迈入中军帅行列。就这三个人而言,我的才华与功劳,绝不比他们差。现在,如果我以新军副将升任晋国正卿主持国政,有什么不可能的?一定要想办法达到目的。”国语

后生可畏,可以理解,年轻人,必须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但是,不能太狂,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否则,连皮带骨头被人吞下,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没的。

荀林父,干了许多年,厚积薄发,最后担任中军帅赵盾,有赵衰的功劳和人脉,加上本人贤能,所以担任中军帅现在的栾书,在下军干了许多年,眼光独到,团结大众,加上栾氏家族的地位,没人敢挑剔他。

郤至能和这三位比吗?那点儿功劳,没法比。

另外,郤至没有提到先轸,也不敢提。先轸是从下军佐,一举提拔为元帅,但郤至还有点自知之明,根本不敢跟先轸比。那是一代战神,晋国承认,诸侯认可,历史铭记的人物。

邵桓公实在无话可说,他把郤至的话,跟单襄公重复了一遍,请他评论一下。

单襄公在高层多年,吃的盐比郤至吃的米都多,深知收敛锋芒的重要性。

他说:“所谓刀架到脖子上兵在其颈,说得就是他这种人吧!君子不自我吹嘘,并不是因为自我谦让,而是厌恶凌驾于他人之上。人的本性,都想超过在上面的人,想要凌驾他人,只能被排斥的更惨。所以,圣人崇尚礼让。

郤至的位置,在晋国排在七人之下,他却想凌驾于这七人之上,必将招来七人的怨恨。被小百姓怨恨,已经很难忍受,何况是七个高高在上的大臣呢?

晋国的胜利,是上天对楚国的警告,郤至却要贪天之功以为己有,恐怕他危险了。为正义而舍身称为勇,遵奉道义而守法称为礼,积累义举而立功称为仁。他所说的勇、礼、仁,不过是匹夫所言,没有什么道义。我看,刀已经架到他的脖子上了,还没有察觉。王叔简公要连结郤至,恐怕也难逃祸患。”

单襄公一席话,把郤至批驳的,几乎成了死人。而郤至还四处吹嘘,做着他的中军帅之梦。

那位王叔简公,后来争权夺利失败,不得不逃亡晋国。

郤至趾高气扬,自吹自擂,却不知,自己此次出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人暗中监视。他,已经成为别人的猎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