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地盟誓,略有瑕疵,晋国并没有收服郑国,更没有引动楚军。就这样无功而返,智罃不甘心,公元前564年12月初5日,他率领诸侯,再次返回伐郑。
这次,晋国已经把联军分成三份。派一支军队攻打郑国的一个城门,另外两支则提防楚军。每支军队攻打五天,连续攻打了十五天,郑国也没有屈服。
其实,诸侯也没有冒死攻打,主要做个样子,目的是引来楚军,折腾他们一下,也算是锻炼身体。12月20日,联军在阴版今河南省新郑市新店镇一带渡过洧水,攻击郑国的外围,随意抢掠一番,驻扎在阴口。
大冬天的,虽然没有冰天雪地的南北极那么寒冷,将士身穿铠甲,也难以抵御中原的阴寒。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不战死,也要被冻个半死,所以诸侯决定,撤。
郑国的子孔建议进攻,一者诸侯将士疲劳,再者归乡心切,一定可以打败晋军。
他说的没错,反攻绝佳良机,但胜利就值得高兴吗?没看出来晋国只是做个撤退的样子吗?子展立刻出面阻止。子展是个守信用的人,不想与晋国为敌,如果真的打败晋国,后果不堪设想,将来没有一点回旋余地。
晋国人刚走,新年还没过去,郑国就迎来了楚国大军。
虽然晋国没有收服郑国,但是也举行了盟誓,楚共王很不满意,这分明是拿本王不识数啊!
所以,楚共王亲帅大军,压境郑国。按照子驷的观点,还是那种墙头草的战术,就是给点宝贝,主动投诚。反正晋军已经撤了,咱也打不过楚国,不如主动投降,和为贵。
当时的子孔、子蟜ji提出反对,匹夫不要脸面也不能到这个地步,何况是一个国家。与大国盟誓,嘴上的血迹还没干就背叛,太不讲究。
成语口血未干,就出自这里。
子驷、子展则认为,当初盟誓不过是权宜之计,正如誓辞所说,跟从强大的国家而且在被胁迫的情况下盟誓,不洁净,鬼神也不会相信,所以背叛是可以的。背叛的理由,一万个都能找出来。
说实在的,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子展不得不保持沉默。
这一观点后来也得到孔夫子的认同,他前脚与蒲人盟誓,后脚就背叛誓言,理由是要被胁迫盟也,神不听。
就这样,没有任何抵抗,郑国又归顺了楚国。
楚共王知道郑国耍弄手腕,本想彻底收服郑国,好好教训一顿,重新订立盟誓。恰在此时,后方传来消息,楚庄王的夫人,也就是楚共王的母亲,去世。
他没能完全安定郑国,就急匆匆回去了。
公元前563年春,晋悼公与吴国的吴子寿梦举行了会盟,没有时间搭理郑国。寿梦回到吴国后,似乎好的优点没学到,却学着楚国的样子,自称吴王,从此以后,吴国开始正式称王。
会盟结束后,晋悼公率领诸侯,灭了小小的偪阳,这一场大战,打了将近一个月。偪阳人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不禁让人佩服。
6月,楚国的子囊、郑国的子耳,联合讨伐宋国。
晋国的智罃率军伐秦,报复去年秦军的入侵,故而也无暇救援宋国。
作为同盟,卫国派军队驻扎在襄牛不详,或在河南范县一带,随时准备出兵救宋。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冒着得罪楚国的风险,而且,卫军的实力有限,救宋全凭道义。卫国的介入,让楚共王很恼火,命令郑国,掉转枪口伐卫。
楚王有令,敢不听吗?大家内心不情愿,但子展认为,必须讨伐卫国,否则就是不亲近楚国。得罪晋国,又得罪楚国,同时得罪两大超级强国,郑国将面临灭亡的风险。
连年的对外战争加内乱,让子驷身心疲惫不堪。可以说,作为国家执政者,这一切,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看着子展,他叹息道:“国家已经很困乏了!”
他不想再四面树敌,不想再出兵作战,郑国并非什么英勇善战无敌天下的强国,禁不起这么折腾。现在的结果,不是他的初衷,但是,想回头,谈何容易?
子展说:“得罪两个大国,必定灭亡,疲乏总比灭亡强一些吧!”
到如今,郑国就像一个已经运转的战争机器,被捆绑着强制启动,想停都停不下来只能在战争与困乏之间,权衡利弊,选择轻者。
墙头草战术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众人都觉得子展的话有道理,主张伐卫。子驷也无可奈何,现在的局面,不是他想控制就能控制的,外有晋、楚威胁,内有诸臣坚持,骑虎难下,必须有个决断。
最终,他还是派皇耳率军入侵卫国。
郑国与卫国,都是姬姓,都是周朝后裔,血脉相连。如今,为了讨好楚国,竟然真的出兵攻打。
说实在的,卫国不善于打仗,当初差点被北狄灭国。但是,这次他们准备的很充分,而且是保家卫国,是正义的一方,所以,卫军大败郑军,还活捉了皇耳,振奋人心。
这可是多少年难得一遇。
7月,郑国又与楚国联合,发兵侵犯鲁国西部边境回军的时候,又包围了宋国的萧邑今安徽萧县,8月攻克萧地9月,郑国的子耳率军入侵宋国的北部边境。
数月之间,郑国被迫跟随楚国东征西讨,几乎把中原诸侯打了个遍,气焰非常嚣张。莒国也趁火打劫,攻打鲁国东部边境,抢掠不少财物。
楚国无所谓,郑国如此四面树敌,能有好结局吗?
鲁国的孟献子冷眼旁观,预言:“郑国必将有灾祸!军队征战也太过分了,周天子还经不起这么用兵呢,何况小小郑国?如果有灾祸,恐怕要应在三位执政者子驷、子国、子耳身上吧。”
战争频繁,子驷公子騑真不想这么干,但是已经刹不住车了。不是郑国人好战,实在是被逼无奈,被绑在楚国的战车上,敢不听从吗?
国家没有一个睿智的执政者,没有一个明确的治国方针,不能以信义引导百姓,整天跟着楚国东征西讨打打杀杀,必将引起民愤,进而导致内部动乱。
郑国的做法,已经在诸侯间引起了公愤。公元前563年9月,晋悼公邀集诸侯,伐郑。
齐国的崔杼,建议太子光早点赶到集合地,必将得到重视。原本,作为太子,在这种大会上,只能以上卿之礼接待由于他的积极性,晋悼公很高兴,把他排在腾、邾等小国国君的前面,位列诸侯。
谦虚谨慎,这是执政者应该保持的。
9月25日,诸侯会师牛首今河南通许县东北。正当准备进攻的时候,郑国日积月累的内部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终于,压抑许久的人们,迎来了爆发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