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两位子罕,年纪固然有差距,但并不大,估计就跟现在的九零初遇到七零后。他们是否见过面?史书没有记载。
根据左传推断,郑子罕在公元前569年公元前566年之间去世公元前567年春季,宋子罕在左传中第一次尴尬露面,被乐辔把箭射到大门上。
宋子罕这个人,本身贤能,碰到不合时宜的事情,敢于站出来阻止。但是,他往往不够坚决,就像对待乐辔那样,宁可忍辱负重,也不愿意多生事端。
公元前556年,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
此人也是宋国贵族,子姓。宋戴公有个儿子,叫皇父允石,他的后代就以皇为氏,所以皇姓属于戴族。后来又衍化出皇甫氏,现在的皇姓、皇甫姓就出自这一支。
对于皇国父,档案资料很少,唯一流传下来的,就这么一件事。他怎么当上的太宰,不清楚,根据他的品行,恐怕是溜须拍马一类。
宋平公要建一座高台,估计就是一座野外行宫,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别墅,高台只是个幌子而已。
皇国父是太宰,就像国君的管家,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他都负责。既然国君要建,自己必须支持,不管多大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建成。
当时正值秋季9月,农忙时节,老百姓生怕秋雨耽误了庄稼,辛辛苦苦一年,急于收获。
皇国父根本不管那一套,下令全国征召劳力,放下手中一切杂活,先给国君盖别墅要紧。甚荒唐!
按礼,不论国君干什么,绝不允许妨碍农时,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否则对国家不利。当年鲁庄公在春季修建马厩,还被臧文仲埋汰一顿。
违背农时的事情,都要被史官记录在案,以示谴责。
古代人口少,种植的粮食种类也少,没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全靠老天恩赐更没有什么超级稻,亩产千斤万斤。如果遇到水灾旱灾,粮食产量少,不仅难以交税,整个冬天都要饿肚子,所以,古人很重视粮食,真是粒粒皆辛苦。
对于谄媚贪婪的人,根本不会在意百姓的死活。
皇国父拍板定下修建行宫的决议,实际工程还要司城子罕来负责。
正是秋收的季节,却要大举修建行宫,这不是添乱吗?子罕明白事理,知道百姓正在忙碌,请求宋平公把这事往后推迟一下,等到农闲时节再修建。
本来这是非常合理的建议,但是宋平公听了皇国父的谗言,坚决不同意。必须修建,还要抓紧时间,修得巍峨壮丽。
子罕无奈,也没有坚持原则,毕竟跟国君对着干,那是自找麻烦。
就这样,很多劳力,正忙着收获庄稼的时候,被强征去给国君修建宫殿。如果是给百姓修建民房,也算国君有正事,至少也是为民着想,大家干起来也有点力气。
然而,农忙时节,被迫给国君修建宫殿,让百姓非常沮丧大家心不甘情不愿,又不敢反抗,只能编了歌谣,发泄心中的不满。
歌词大意是:泽门里面的白面孔啊,
强迫我们服劳役
城中心那位黑皮肤啊,
体贴我们的心意。
泽门,宋国东城区南门。皇国父住在泽门,长的白白净净,但是,百姓认为他的心很黑,不干好事子罕家住城里,外表长的有点黑,但大家认为他的心是红的。
一个领导的所作所为,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黑是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本来,大家劳累之余哼唱几句小调,歌颂一下子罕,顺便埋汰一下皇国父,一者算是一种娱乐,再者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歌让百姓听了很舒心,很快就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子罕听到了,就拿着竹鞭,亲自到工地巡视,见到偷懒的、唱歌的,还要鞭打几下。
同时训斥道:“我们这一辈小人物,有房子躲避雨雪风霜严寒酷暑,还要求什么?现在国君筑个高台还不能迅速完成,怎么做事情?”
那些筑城的人就不再唱了。
鞭打无辜百姓,这不是子罕的风格。有人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子罕说:“宋国是个小国,既有歌颂,又有诅咒,这是祸乱的根本。”
他是个万事求稳的人,何况在那个变幻的朝堂。当初不顾别人的目光,肯向乐辔低头,一者胸怀大度,再者,不希望在政治漩涡中生出更多事端,招来杀身之祸。
何况,皇国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这边夸奖子罕,那边羞辱皇国父,对子罕并非什么好事。如果皇国父为此记恨于心,在背后搞点小动作,容易酿成更大的祸害。
既要为百姓着想,还要保证自身安全,不容易。
宋子罕相对年轻,似乎对郑国这位同名而贤能的前辈很关注,甚至对他的后代也很关注。
公元前544年夏季,郑子罕的儿子子展病逝,子皮继承卿位。
当时,郑国发生了饥荒,而麦子还没到收获的时候,百姓忍饥挨饿,难以维持。子皮正在守孝期间,就以他父亲子展的名义,把粮食赠给国人,每户一钟。
钟,这个字除了当乐器讲,在古代还是一种容量单位,一钟大约640升。
所以罕氏得到郑国人的拥护,经常作为上卿,执掌郑国国政。
宋国的子罕听说了这件事,非常赞赏,认为这就是善,正是百姓期望的。
恰巧,当年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宋子罕就向宋平公请求,拿出国家的粮食,借给百姓同时,请各位朝廷官员也把多余的粮食借给百姓,以解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宋子罕以身作则,把自家的粮食无偿借给百姓,不写借据对于没有多余粮食的官员,子罕又替他们把粮食借给百姓。
宋国因此没有一个人挨饿。
这件事,让子罕深得民心。但是,后人也有怀疑论者:如果清廉,家中哪来那么多的粮食?
春秋时期,大臣有了功劳,国君会把一些城邑赏赐给他们,作为他们的封邑食邑。连带的,城邑里的人口,四周的土地,都作为奖赏的一部分,成了大臣的私有财产。
封邑里的人,收获的粮食,要按照一定比例,上缴给封邑的主人。说白了,子罕就是历史书中所讲的一位奴隶主,当然家有余粮。
所以,子罕聚集很多的粮食,也可以理解。
关键是,在百姓困苦的时候,他并没有把粮食据为己有,没有囤货居奇,没有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而且还动员国君和朝中大臣,拿出粮食,积极救灾。
作为一个好领导,这已经足够了,百姓还能要求什么?不逼到绝境,大家都能容忍。
晋国的贤臣叔向羊舌肸听说了这些事,评论道:“郑国的罕氏,宋国的乐氏,大概是最后灭亡的吧!他们都将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因为得到民心的缘故。施舍而又不自以为给人恩惠,乐氏就更胜一筹,这一家大概会随着宋国的盛衰而起伏吧!。”
两位子罕的故事,到此算告一段落。战国时期,乐氏又出了两个著名的人物,乐羊子、乐毅,他们被称为乐氏正宗。
关心百姓,救灾助贫,这是每一位执政者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所谓的春秋大义,就融合在对百姓点点滴滴的关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