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自从由魏藻德主导以来,天天忙忙碌碌,处理的却是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有言官提出质疑,魏藻德曾经说:“饷不出自这里,兵不出自这里,能有什么办法?一切大事唯皇上圣裁,筹饷练兵唯太子能做。”
闯贼在山西、豫北势如破竹,警讯如雪片飞来,内阁配合崇祯,发了不少空文,但是无人拿出什么可行的策略。
最近,阁臣比较关注的是真定方向。因为崇祯已经在内阁透露,东宫师将在真定方向伏击闯军。大同和宣府两地将帅投降闯贼的消息传来,内阁拿不出像样的意见,只能强调加强京畿防务,等待太子回军守卫京城。他在内阁几次说:
“太子所练之兵,已能阵斩贼将袁宗第,击溃其五万贼军,想必也能击破刘芳亮!待其得胜归来,京城无虞!”
这日下午,阁臣们正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议事,忽然外面一阵喧哗,很快有书办进来说:“大捷!真定大捷!太子在真定活捉到刘芳亮了!”
魏藻德一放茶杯,问道:“哪来的消息?”
“宫里的消息!东宫师红旗报捷!皇上有旨,立即昭告百官和京城军民!”
随即有太监送来司礼监的捷报抄件。魏藻德看了,平静地说:“歼灭刘芳亮南线大军五万人,活捉刘芳亮!这可是多年罕见大捷了!”
李建泰听了,不禁一惊,道:“真的?”
魏藻德自顾自说:“刘芳亮不日就要槛送京师,如何能假?”说罢把抄件一递,让阁臣传阅。
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看了,拍案赞道:“这与前番以诡计击毙袁宗第不同,这是堂堂正正的围歼之战,可见东宫师已成精兵。”
蒋德璟也是喜不自胜,说:“太子一战歼敌,京师士气必将大振,加上外面又有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前来勤王,纵然闯贼来到城下,一定也能将其击退,甚而一举剿灭!”
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方岳贡竟然不顾仪表,哈哈大笑一声,说:“吾目睹太子整顿京营的过程,就知道太子谋略过人,闻说太子督率孙传庭保卫真定,就等着捷报传来,未料有如此之快!”
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邱瑜则是频频点头,说:“好!好!”
李建泰想起自己曾经打算毛遂自荐,领兵出战,比起太子的筹划措置,相差实在太远!如今太子得胜,可是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且,自己在山西的老家已经沦陷,家产肯定已经全部没了!想到这里,不禁一阵肉疼,说:
“可惜,如此精兵,未能御贼于太原以西。”
“此言差矣!”方岳贡不乐意了:“太子出宫开府,筹饷练兵,才多少日子?此战虽然有勤王之军,但是真正可用的,必然是东宫师。而东宫师练成才多少日子?”
李建泰也就随口一说,被他反驳心中不乐,冷笑着说:“东宫师取得这般大胜,是太子的功劳,是孙传庭的功劳,我等何曾为太子出过一策?虽然身居阁臣之尊,其实对东宫来说,不过是尸位素餐而已!”
此语一出,内阁顿时都静了下来。
蒋德璟轻咳一声说:“当此危亡关头,理当上下同心,共克时艰,万万不可存了门户之见。如今太子才兼文武,初克强敌,但是闯贼大军即将到来,我等更要谨守职位,安定朝局,以助太子剿灭贼寇!”
魏藻德被李建泰说中了心思,心中恼闷,听了蒋德璟的话,惕然自省,暗道:“太子有《肃奸条例》在手,对‘离间骨肉’尤其防范,万万不可说出此等话头,传到太子耳里。”当下说道:
“太子何等睿智,又是何等胸怀?岂会抹杀了我等稳定朝局之功?此次大胜,我等正该恭上贺表,彰显其功。”
众人纷纷赞同。
六部和六科得知捷报,不管各人是何等心思,当下都是一片欢腾喜悦之声,纷纷撰写贺表,庆贺大胜,并表示希望朝廷封赏功臣,激励士气,准备抗击即将到来的闯贼主力。
报捷告示贴到街头以后,街上是一片欢腾。
“太子胜了!好啊!就不怕粮价继续涨了!小民总算有一条活路了。”
“太子真是天上的星宿啊,不然小小年纪,怎么会这么能干?”
太子府采风室有重大差事要完成。袁阳灿和田耀祖碰了头,立即启动了“谢君恩”的行动。
京师数处粥场,一直在开着,一天一顿,专门为那些朝不保夕的穷人提供活命机会。太子临走之前,特地打了招呼:一定要维持粥场的质量和秩序,保证那些最苦命的穷人心向朝廷,不被隐藏的闯贼奸细蛊惑。
这天傍晚,粥场竟然添了一顿“晚粥”,说是为了庆贺太子率东宫师真定大捷,顿时把街头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好多穷人熟练地排队,拿着碗领粥。按规矩喊一声“皇上万岁,太子千岁”之后,依次都领到了香气四溢的米粥,大家惊喜地发现,今晚的粥不仅变稠了不少,而且有甜味!
旁边监督的太子府属吏满面笑容,大声说:“今天晚上这顿粥,是为了庆贺太子真定大捷发的,不仅添了米,而且加了糖!让大家沾点喜气!”
好多人喝着粥,砸着嘴,品味着那一丝甜味,眼泪都流出来了。有蓬头垢面的汉子喝完粥嚎啕大哭:“多少年了,没尝过糖味!”
有不少衣衫褴褛的妇女,端着粥碗喂孩子,笑一阵,哭一阵。
这时,一个鹑衣百结的白发老头端着空碗站了出来,大声说:“人是要长良心的!皇上派太子来开粥场赈济穷人,今天太子打了胜仗,还给咱们喝糖粥沾喜气,是不是应该去道谢一声?”
喝粥的人们纷纷说:“是啊!”“多谢皇帝!多谢太子!”
还有人问:“咱们应该去哪里谢太子呢?”
白发老头手一挥说:“去宫门口叩头!喊万岁,谢皇帝,谢太子!”
“好!”“走,这就去!”“走啊走啊,你怎么不去?有没有良心?”“谁没有良心?去去去!”
几处粥场都上演了这一幕,很快形成衣衫褴褛的人流,向宫门涌去。
看布告的地方,也有人在说:“太子不仅开设粥场,还开设金镰粮行,平抑粮价,让咱们百姓有活路,真应该去感谢!”
“怎么去感谢呢?”
“去宫门口磕头,喊万岁,谢皇帝,谢太子,恭贺大捷!”
正好,街上有大批人群跑过,纷纷嚷着:“走,去磕头,谢皇帝,谢太子,恭贺大捷!”
于是,有更多的人汇进队伍。
崇祯晚膳之后,又开始在东暖阁忙着看奏章,忽然一个太监慌忙来报:
“宫门外汇聚了数千百姓,都在大声呼喊!”
崇祯一惊,忙问:“他们要干什么!宫门口岂容汇聚喧哗?”
那个太监擦汗道:“还不知道!”
“废物!不搞清楚什么事,来报什么?”王承恩怒道。
崇祯有点仓皇地问王承恩:“大伴,会不会是闯贼奸细煽惑百姓,要造反献城?”
王承恩低头略一思考,断然说:“回皇爷,绝无可能。太子已经肃清奸细,而且开粥场、平粮价,民心归附,百姓断不会与闯贼勾结作乱的。”
崇祯略略放心,对报信的太监说:“再去探明白!”
报信太监正要离去,后面却又有人汇报:“宫门外大批百姓,都在叩头,山呼万岁,谢皇帝,谢太子,恭贺大捷!”
王承恩松了一口气,对崇祯说:“皇上,这京城百姓,还是向着朝廷的!”
崇祯想起太子说的“民心向背”的问题,不禁大喜道:“《尚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都是朕之赤子!上下同心,天下何愁不定?”
说罢,抬头向南望望,侧耳听听,当然听不到呼声,只好对王承恩说:“大伴去一趟吧,替朕好好抚慰百姓,天已晚,令其散去归家!”
王承恩带着几个太监,走了半天,才登上大明门城头,看到落日的余晖中,大批百姓跪在地上,一轮又一轮喊着:
“谢皇帝!谢太子!恭贺大捷!”
守门校尉递过来一封书信,说:“这是百姓中的老人送来的。”
王承恩打开看了看,说:“这都是民心啊!”走到垛口,对下面喊道:
“尔等心意,皇帝已知!天色已晚,尔等且散!”
守门校尉组织了数十名士卒,一齐跟着大喊,下面终于听明白了,纷纷站起来,转身慢慢散去。
王承恩回到东暖阁,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崇祯一看,忙说:“赐座!”然后对门口两个小内侍说:“你们来,扶着,伺候着!”
“谢皇爷!”王承恩在锦橔上坐下,两个内侍上来,一个扶着,一个打扇。
崇祯看着王承恩带回的书信,嘴角一直上扬,喃喃读出声来:“……多谢大皇帝,派太子来赈救我等草民,恭祝太子真定大捷!草民求天求菩萨,保佑大明江山万万年!哈哈哈……竟不成个文字……”
王承恩说:“粗率不通,有污皇爷龙目。”
“大伴,不可作如此之想!”崇祯抖着手里的纸说:“民心如水,既可载舟,又能覆舟!如今太子一番振作,我大明隐隐有中兴气象,而民心悦服,正是吉兆!岂能因为词句而嫌弃。”
“皇爷圣明,老奴愚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