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瑞肯尼亚帝国这边是死命在放血了,而尤迪人也不负帝国的期望,从建国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以收付失地,占领圣地耶里萨罗为己任,孜孜不倦的在这地区搞事。
由于获得帝国的重点扶持,本应没有优势的尤迪人,获得了自由使用魔力泉的权利,并且还获得帝国的各种尖端武器支持,在这双管齐下的扶持下,尤迪人的战斗力被大大拔高,给予了新月教教徒一次又一次的痛击。
在这国家建成后的这段时间里,伊瑟莱国的国土面积不断增加,而信奉新月教的各苏丹国的面积则是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国土全没就剩下人,这是相当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土地的总面积不变的条件下,有人占得多了,自然有人占得就少了,而这也正是帝国希望看到的结果。
那些失去了国家的难民,对这个地区甚至是周围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数千万的人流离失所,这可不是什么开玩笑的事情。
根据后来的调查可得知,难民们大致上是有三条路可选择,其一是前往他们心中的圣都耶里萨罗,寻求真神的庇护,其二是以偷渡的方式前往欧洲,最后一条路则是成为激进派武装力量的一员。
三种选择,都算不上多好,最初那些前往耶里萨罗躲难的人,他们的确是获得了亚伯莱的照顾,但是当难民如潮水般涌来,那之后耶里萨罗就再无力承担起如此多的难民了。
正是因为无法在此安生,无奈之下难民又分成了两个部分。加入激进派武装组织的难民,极大的促进了激进派的发展,原本激进派的新月教徒不过是总量中较小的部分,看上去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这么一搞,激进派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一结果直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到了这个阶段,新月教徒与信奉尤迪教的尤迪人之间已经再也无法评断谁对谁错了,因仇恨而对立,因对立而相互杀戮,双方的手上都沾满了对方的鲜血;这一结果,正应了伏尔泰的那句话——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事已至此无论哪边都打消了和平的愿景,所有人都认识到了,这或许是一场只有亡族灭种才能停止的斗争。
一边拥有的是人口数量的优势,一边拥有的是帝国提供的资源优势,双方的手中都存在各自的优劣项,不过在双方的战争争斗了数年之后,陆续有更多的势力为了阻止阿瑞肯尼亚帝国完全控制新月沃土地区的野心而入场,这些势力错综复杂,主要的是各个不甘于受帝国压制的传统强国,另外也有一些小势力在这当中赚取利益。
得益于来自各个势力的输血,新月教徒与尤迪教徒的战力渐渐拉到了平等的位置,由此伊瑟莱国的扩张也是逐渐放缓,这其中固然有对方战力增强的缘故,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尤迪人的人口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这个游荡了几千年,却不愿做妥协的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一直就不多,以尤迪人的现有数量,根本就不足以支配他们打下来的巨大区域;再继续向外扩张,别说夺回圣都耶里萨罗了,自己的内部不先崩溃就算好的了。
难民中的两支令新月地带的局势加速恶化,而北上向西,往欧洲共同体联盟的这批难民,他们的到来又给欧共体这个联盟的国家带来怎样的问题呢?
尽管如今欧共体的人们总是会说难民潮的到来令他们的社会治安恶化,加剧了国家内部的矛盾,但凡事不能只看消极的一面,若是当初执政者们没有看到这难民潮给欧共体带来的好处,那么当时的欧共体轮值主席也不可能发言接纳这些难民。
固然在当时的民间存在许多同情的声音,这是一个推力,不过人们也应该看到,欧共体联盟常年来的低生育率,已经令欧共体的各成员国出现了国力衰退的情况,因此这些逃难而来的难民,各成员国瞄准的是他们带来的低廉劳动力。
人们真正期望的,其实是这些难民的到来能够将本国人民不愿从事却又必须存在的低端工种给填上。
有研究表明,截至难民危机到来前,欧共体各国因帝国的产业转移正走向复苏,事实上帝国的资本外流并非是普拉尔确定下计划后才开始的,普拉尔确定下计划的这个节点只不过是全面加快低附加值产业的外流罢了,早在那之前,就有大资本将投资投向了欧洲。
结合当时的情况看,随着这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流入,势必出现大量的工作岗位;而这些难民的到来,无异于缓解了用工荒,这结果一串联起来,似乎对国家、对社会、对资本家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
实际上在投资进入,难民也进入工厂进行生产的初期,各国的经济的确是一切向好,但是这种好景不长,很快这轮过热的投资就给欧共体的各国制造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众所周知,曾在这欧洲大陆上发生的那场世界性的大战,根源正是因为当时那场波及多国的经济危机,当时的危机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带来了,而现在欧共体各国遭遇的这一轮危机比当时还要严重。
随着大量热钱的涌入,在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之前,突然间各国开始了大生产,与当年那场危机相似的,大资本在各个国家投资建成的工厂,这些工厂所生产的商品范围大量重叠。
经济就是这样,它固有着自己的运转规律,并非资金不断投入,生产不断运转就能让经济发展得更好,过剩的投入必然会带来过剩的产出,而过剩的产出若是市场无法消化,则会出现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通俗而言就是生产过剩了。
此时的欧共体各国正处于这样的生产过剩大危机当中,大量功能类型重复的商品被制造出来,其数量不仅各国自己无力消化,放眼整个欧洲也难以消化;这其实也是必然的结果,毕竟每个国家都遭遇到了生产过剩,自己生产的东西都无法消化,又如何能买别人生产的东西呢?
最后是阿瑞肯尼亚帝国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而欧共体联盟的各国为了缓解这场危机,度过当前的局面,他们不得不接受帝国给出的合同。
这合同从常理来看是有些不合理的,然而即便是最后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合同,也已经经过了多伦讨价还价,进行过艰苦的斗争了。
人们不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帝国政府给出的合同有多无礼,在初版当中他们只愿意以产品的成本价来进行交易,并且运输的费用还要由欧共体联盟来承担。
帝国提出这样的条件,当时的轮值主席怎么可能答应,这相当于贴钱白送,而且还是亲自白送到人家的家门口,这哪是在谈生意,简直就是在欺负人,在看完合同的第一时间,欧共体一方的首席谈判员,当即就硬气的拒绝了这个方案。
那名首席谈判员表示,他们哪怕是让那些商品烂在仓库里,哪怕将那些商品无偿分发,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说白了,要接受这种条件,那还不如以政府补贴的方式降价贱卖给自己的国民。
可能在有些人看来,“生产过剩”的含义是一个简单供需的问题,也就是人们都有了的东西,因产出过多无人需求;但是实际上生产过剩的真正含义是消费力的不足。
不是因为人们都有了某件物品所以不需要买了,而是因为人们手里没有购买这个物品的金钱,所以才用不上生产出来的商品;这样看的话,逻辑关系就清晰了。
若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将物品价格降低下来,那么部分国民或许就能买得起了,而补贴的这部分钱也能包括此前条件中的运输费用,因此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只是会对自己造成内伤罢了。
见欧洲人竟然硬气的不答应,甚至有些急红眼了,这也让帝国的谈判员有点错愕,竟然还有人敢与我蓝星第一的强大帝国讨价还价,真是岂有此理!既然这样,那……就退让一点,给他们点脸吧!
其实在这个时候,帝国这边的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新问题的显现,源于那不断变得紧缺的日用品。
在此之前这些日用品都是由本国生产的,由于使用了魔力转化为电能,这一块的成本也是相当低,因此过去日用品的价格也是极低的,也是这样人们在这一块制造出的浪费也是相当的触目惊人。
现在这些产业都转移到了欧洲大陆,这一举措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帝国国内日用品的价格开始走高,而在这个阶段上,一般人还并没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还是以过去那种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在过着他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