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1第24章 十日之约(1 / 1)姬为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兴站在洞口,默默地旁观着洞中的一切——这百余赵家村民虽村破人亡、落难到此,但依旧表现出极度克制和秩序——老人负责拾掇柴火,妇女则负责做饭与卫生。

“十日,只够支持十日也!”

方兴一转身,这才发现老胡公站在自己身后,于是问道:“恩人,十日乃是何意?”

“此洞中百余人之口粮,加之赤狄人不甘善罢甘休的反复搜查,怕是众人捱不过十日。”

“唉,终究是我赵家村给恩人带来灾祸也。”

“话非如此,这洞中之战略物资,可皆是由你先考方武准备,他早料有此一天,故而有备无患。”

“果然,恩人和先父早就认识?”

老胡公没有正面回答方兴,而是接着道:“不出三五日,赤狄见寻我等不见,定会再发起下一轮搜查,毕竟,百人之众被围困于此彘林之中,如何能插翅而飞?”

“那我等又当如何?”方兴心慌,脸上阴云密布。

“掐指一算,大周王师应该已在出征路上,只可惜他们未知来彘林之具体路径,需有一人前去报信,并引之以来路。”老胡公道。

“我没听错么?周王师会来彘林救我等?”方兴闻言,不禁目瞪口呆,眼前这位老胡公是在说胡话?

“王师此来,并非为救彘林,而是救诸侯也!此次赤狄来势汹汹,灭亡赵家村,下一目标便是赵邑,随后乃是晋国,进而侵吞黄河以北、太行以西之肥沃土地。”

方兴一脸不可置信。

“还不单单是赤狄,汾水以西之白狄、太行山以东之长狄、东边之夷、西边之戎、南边之蛮亦都在虎视眈眈,都在等待一个契机,便倾巢出动。”

“何等契机?”方兴关切地问。

他虽然对老胡公那些如数家珍的异族部落没有概念,但能感受到,他们的实力并不在赤狄之下。

“国人暴动后,周王朝濒临失控,然四夷虽蠢蠢欲动,但谁也不敢当出头鸟,毕竟大周这一庞然大物,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次赤狄大举进犯,便是首个挑战周王室底线之势力——若周王室驱除赤狄并救援诸侯便罢,如若不来救,或救而不胜,那时,天下必会趁势大乱,大周社稷不保!”

方兴听得如坐针毡,但也让他更加坚信眼前之老胡公绝非寻常隐士,定大有来头。

方兴踟躇一阵,毅然起身道:“如今这洞中皆老弱病残,能出得彘林通风报信之人,舍我其谁?且前日恩人两番相救,我已将此贱命许于恩人,如今恩人有难,方兴责无旁贷,愿走此一遭!”

老胡公眼中流露出嘉许之意,道:“好孩儿,老朽没看错你!”

方兴目光坚毅,问道:“可我一介野人,即便能活着出林,到达王师阵前又如何能说得动统帅,使周王师舍本逐末,前来救援此小小彘林?”

“国人暴动之后,周召二公共和执政。他们乃周初武王治国左膀右臂之周公旦与召公奭后人,世袭太师与太保。这次带兵前来平乱之人,若不是周公,便是召公。老朽此处有一信物,交付于你,待你面见周王师统帅,将信物呈交与他,周王师便不得不来彘林也!”

方兴心下大奇道:“会是何等信物?!”

见老胡公如此自信,想必其中大有渊源。莫不是周召二公旧交?可先父方武又如何识得老胡公这等大人物?

方兴还在竭力想搞清状况之时,老胡公手中多了一束羊皮卷,递于方兴手上。

方兴展开仔细端详,此羊皮卷年头久远,显示无比珍贵。周时,文字记录乃奢侈行为,要事大多用只言片语记录于青铜与甲骨之上,如此羊皮卷,绝非凡物。

“读来我看,老朽倒想知道,乃父教你认字几多?”

方兴小心翼翼阅读起羊皮卷,上面字小如蝇,但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三坟五典,虞书,夏书,商书……”方兴一念一顿。

字皆认得,但这羊皮卷上所记者却各无关联,不得要领。

“孺子可教,倒认得一字不差。”老胡公赞许地点了点头,面带微笑,倒是没有任何身处险境的惊慌。

“此所记载何事?读来倒像是篇目名录,而无正文内容?”方兴问道。

“不错!此非书籍,而是典籍目录。”老胡公道。

“目录?”方兴不得要领。

老胡公介绍道:“此卷所载之篇章,皆上古至前朝、历朝历代先贤圣主言行纪事之书名,名曰《上书》。而你手上之羊皮卷,便是《上书》之总纲。”

“便是此卷上所录之三坟五典、虞夏商书否?”

“好悟性!三坟者,指伏羲、神农、黄帝时之书;五典者,便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时之书。”

“然我曾听闻,三皇五帝之事乃后人虚构杜撰,怎又会有文献典章传世?”

“此乃世俗陋见!自从黄帝之臣仓颉造字起,中原华夏便有文字典章保留,或者刻于石上,或刻于甲骨,或刻于鼎铭。既有文字,就必然有留存,只不过,这些留存决非民间可见罢了。”

“非民间之物?莫非此乃王室典藏?”方兴摩挲着手头的羊皮卷,顿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此乃老朽从周王宫守藏室所取!”老胡公面色一沉,“这《上书》皆上古先贤著作,可惜内容大多遗失,仅剩此空白目录而已。”

“这……宫中守藏室?”方兴倒吸一口凉气,守藏室可是皇家图书馆,老胡公又如何取得?又愣了半晌,道,“这便是出示于王师统帅之信物?周公、召公带兵前来,可否与此羊皮卷有关?”

老胡公摇了摇头,道:“自与二公无关,此《上书》所言者,仁政、德治、圣贤之道也。周德之衰,盖不习往圣之学,先王谆言也!你若面见太保召公,便示其此卷,他乃共和执政之重臣,自然会反躬自省也!”

“原来如此!”方兴点点头,又道:“想必,此太保召公定是个大忠臣罢?”

老胡公起了兴趣:“有趣,你何以见得?”

“恩人愿意把如此重要信物交于召公,定是信其能匡正天下,为社稷谋福!”方兴挠了挠头,道,“何况,先父对召公极为尊崇,屡对我言其他力谏周王止谤之事。”

“说来听听!”

“周天子轻信卫巫,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召公却谏言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阻塞民众言路,便同洪水之时,用堤岸强行堵住,一旦堤崩岸溃,伤人必然更多。’可惜天子未听其苦口良言,最终酿成国人暴动大祸,社稷倾危。”

老胡公频频点头,若有所思,苦笑道:“可笑那周王,却听不进如此逆耳忠言而刚愎自用。等到国家动荡之时,方知谁是忠臣,谁为奸佞也!”

方兴见老胡公话锋骤停,于是问道:“恩人,我该何时突围,又当如何突围?”

老胡公望了望天象,思考片刻,这才道:“明日凌晨之前,彘林必起大雾,此乃突围之良机!今夜你便养精蓄锐,明日饱餐后,老朽便告之突围线路。”

方兴咬牙道:“我定会全力突围,在十日内请到援军,救大伙出去!”

“尽人事,听天命罢!”老胡公微闭双目,道,“好!你便收好这羊皮卷,此行凶多吉少,此洞之内亦是朝不保夕。今夜你定有诸多话语要说与人听,老朽这就不再打搅。”

老胡公所言正是方兴心事,突围在即,他最放不下的自然是茹儿父女。

他赶紧小心翼翼叠起羊皮卷,藏入怀里,告辞了老胡公,转身便往赵叔跟前走去。

赵叔这两日接连受创,伤得不轻,他显然已经失血过多,虽得老胡公略通医术,把他伤口包扎完毕。但洞内空气不佳,又缺乏药材,方兴不知道赵叔身体能否熬过十日。

只见赵叔侧卧在角落,茹儿则寸步不离、依偎在父亲身旁。方兴看到这对父女的糟糕境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赵叔,你的伤……”方兴关切,却欲言又止。

“不……不碍事,皮……皮肉之伤而已。”赵叔强作欢颜,道,“刚才那老恩公同你所说何事,你为何愁……愁眉不展?莫不是……宣告我命之垂危矣?”

“赵叔切莫胡思乱想。”

一五一十,方兴便把老胡公让他突围去请召公援军之事说了一遍,只是为了避免引起村民恐慌,故把十日之限隐去不提。

赵叔听罢,神色凝重,对方兴道:“有句话,怕是不中听,但你……你一定要听赵叔一劝!”

方兴见赵叔咳得厉害,赶紧把赵叔扶起来坐着,道:“赵叔请讲!”

赵叔望着方兴的眼睛,道:“你可知道,那老恩公为何让你前去突围?”

方兴挠了挠头,答道:“如今洞中人中,怕是只有我可堪此任?”

“茹儿,你先……先去几个婶婶那边帮下忙!”赵叔没有直接回答方兴,而是先把茹儿支走。

待茹儿走远,赵叔这才拉着方兴之手,一脸严肃道:“你以为……这只是简单突围?”

方兴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摇头。

赵叔道:“虽然突……突围过程比较危险,但恩人心中肯定早有计较,他倒是不可能让……让你去送死。但这也绝非突围,而是逃生……”

方兴不解:“此话怎讲?”

“咳,你乃当局者迷。赵叔伤重之人,倒也看得开……”赵叔越咳越严重,费力道,“如若这里被……被赤狄发现,必无生路,老恩公派你出林,可是把唯一生还希……希望,给了你也!”

方兴刚想说话,又被赵叔打断,赵叔接着道:“如能逃出彘林,请得到援兵固……固然很好,如请不到,就……就不要勉强回来。”

方兴连忙道:“不行!我岂是贪生怕死之人,我答应过你和茹儿,一定要带你们出这太岳山,过上好日子!”

赵叔摇摇头:“我已然对不住方武兄弟多矣。你们父子大可弃赵家村不顾,逃出生天。可他是英雄……是要付出生命为代价而成仁,我不希望你重……蹈方武兄弟之覆辙!”

方兴此刻眼睛已经湿润,他知道赵叔此话真情流露,这彘林内外的凶险,必然不像“突围”和“待援”这样云淡风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