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回(四十九)(1 / 1)富春江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子民已经走到云龙街了,但是肚子里面的火气还没有全消,骂咧咧地说道:“妈妈的,蛮子哪里有一个好的!拿了老子的钱,却不给老子办事,还要大讲礼义廉耻,真个儿是活见鬼了!”

他的徒儿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对李子民低声说道:“师父息怒,师傅息怒呀。这里人多眼杂的,还是谨言慎行为妙。”

“唉!”李子民重重地叹息一声,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流,其中不乏三五成群的太学生们都拿着刚从店铺里采买的素帛、灵幡等丧葬用的东西,说是明日要在城南的悯忠阁上搞一场公祭魏少鲲的大会,现代理台谏事宜的御史中丞葛守礼主持,枢密使崔成秀宣读悼词,忠顺亲王老千岁也要亲自来致祭。这一次有这么多京城的名流显贵坐镇,,官府一定不敢阻拦,大家一定要把孙全骂一个狗血淋头,让他知道民不可轻的道理云云。

李子民听了他们的谈话,真觉得这帮书呆子的思维够奇葩的。漫说魏少鲲还没死就迫不及待地给人家哭丧是很有失体面的事情。就是寄希望凭着一场闹剧就叫孙全害怕畏惧,这也太过于想入非非了吧?“不过……”他停下脚步,转过身子看着那些愣头青的背影,心下寻思道:“老狐狸终究不可靠,火中取栗的事情还是要寻几只这样的笨猫去做才是好的。”

悯忠阁是兴武十九年,赵元有感于当年开基创业之艰辛困苦,为纪念死难将士,在城南一处高地所建的一座寺庙。因寺内建有一座高阁,名为悯忠阁,有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来描述它的高大。寺庙就依此阁之名取名悯忠寺以示“开国建业,悯缅忠烈”之意。太学生们选在在这里给活人开公祭大会,真是别有一番深意。大家看了都说选此地祭奠魏少鲲真是再好不过的,“愍忠”二字恰好是魏将军之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说朝廷要把魏少鲲斩立决的消息一经传出,京师内外群情激奋,都说什么巨星陨落,天地同悲。乱臣贼子们强奸民意,倒行逆施,不许群众悼念,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大家孩童似的逆反心理。所以,太学生要在悯忠阁开公祭大会声援魏少鲲的主意立时引得京城轰动一时。各行各业纷纷组织了“拨乱反正悼念团”赶到悯忠阁去极尽哀悼之能事。

腊月二十九日一大清早,从金城到悯忠阁前的道路上一片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如此各怀鬼胎的你来我去,也不能计数。各家大小轿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沿路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悯忠阁下竖着一面铭旌,其上大书:“大宋江北马步军衙门都检点魏少鲲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着新做出来的,一色光艳夺目。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老魏家的孝子贤孙们摔丧驾灵,哭声摇山振岳,十分的哀苦。

这来的人一多,学生们立时就气壮起来,觉得别看他武器好,但正义在我方。众人也就临时商议了一下,待念完了悼词,非要抬着魏少鲲的棺木入城,就在那云龙大街上游行一番,乘机给朝廷施加压力,看皇上和孙家能奈他们何?

这一出闹剧的高潮出现在枢密使崔成秀痛哭流涕地宣读祭文的时候:“腊月二十九日,大宋江北马步军衙门都检点魏少鲲之丧。魏少鲲字应昌,天纵英才,雄奇绝伦。一十八岁镇守高阳,领北府军事,抗御强秦,保境安民。后为马步军衙门都检点,整军经武,锄强扶弱,济世安民,万众归心。从官在任之际不逢迎,不谀谄,不唯上。宦海生涯之中有正声,有廉节,有操守。大正四年十一月,江北事变,将军耿介之臣也,不善厚黑之术,遂不幸为乱贼所陷害,冤死京城。呜呼,呜呼!苍天不仁,害我忠良,尸身未寒,恶言踵至!人议公愚,予为辩之;人议公拙,予为直之;人议公险,予为伸之!呜呼将军,衣不求新,食不求精,住不求美,行不求安,本是柱国之清流却成平乱之烈士,本是安民之栋梁却作社稷之忠魂。请问,这是谁之过也,谁之罪也!”

“向孙家讨还血债!”正在众声喧哗,人声鼎沸到极点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在哪一处的角落,有人喊了一句:“着火啦!”,整座悯忠阁里“着火啦!”的喊叫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不一会儿,只看整个悯忠寺都蹿出火苗来,聚集在寺庙内外的人山人海压地银山一般汹涌而出,四散而逃,其中烧死的、踩死的、挤死的不计其数,寺庙内各种祭祀的用品连带着这一路的各种摆设一齐席卷而去,不知所踪了,真是好不狼狈,至于那一口上等的楠木棺材可能与整座悯忠阁一齐都烧成一堆灰烬了吧。

悯忠阁火起以后,京城早在寅时三刻就接到了火警,但在城中闹事的太学生、请愿团堵得满大街都是,军巡铺的军汉们出不了城也救不了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悯忠阁被大火烧成一团灰烬。

据灾后统计,火灾中丧命的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有两位:御史中丞葛守礼撸胳臂,卷袖子地先后六次往返火场救人,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最终却被烧塌下来的砖木活埋了,当场就一命呜呼;那崔成秀倒是在家奴的精心呵护下,第一时间就毫发无损地跑出来了,但是精神上遭受很大的刺激,回家以后整日里乱跑乱叫什么“走水啦,走水啦!”没几天也就自个儿投井死了。至于四品及以下官员、寺庙僧众、王孙贵戚、太学学生、平民百姓死伤的不计其数。唯独忠顺亲王老千岁本是要过来的,但凑巧在出城的时候碰到两拨同往悯忠阁的请愿团在道儿上互相打了起来,因此误了时辰,竟然躲过一劫。于是,众人又一致认定老千岁是个不老实的两面派,民间对于他的舆论也呈直转急下之势,各种流言蜚语气得他老人家过年都没有大摆宴席,从此也十分厌恶这些民运分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