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故地重游(1 / 1)六月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人是‘有了老婆忘了娘’,你小子是‘有了先生忘了老哥’是吧!”

“老莫你还是这么的暴躁!”

“老鬼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

“老哥,不是和你说了,这个时间去武当山就和你们那个年代去‘元宵花灯会’一般,到处人山人海的,哪有什么故地重游的感觉。”

“武当山高峰峻岭,除了拜师学艺的,哪有什么人会往那里跑!”

“今时不同往日啊,还以为是当年?进个山要翻山越岭,还要时刻提防着野兽、毒蛇的。

现代社会早就把进山的路都给游客铺好了,如果游客爬累了,还有专门的挑夫扛着竹轿抬上山。”

“还有这等事情?”

“那是自然的,像武当山这样的道家名胜古迹可不是只有山上的道士们靠着它吃饭的。”

“哈哈哈,看来我大武当繁荣尤胜当年。”

“那可不!所以这个时节点去武当山,老哥你哪还有故地重游的兴致,光是看人头就看得你眼花缭乱。”

“好好,武当山如此兴旺就让后生们去瞻仰吧,老莫我先不凑这个热闹了,先陪你们去次龙场。”

“看来这次倒是占了个‘地广人稀’的便宜了。”

已经开学一个月,心都还没收紧的学生们很快又迎来了国庆假期。

回家的回家,出游的出游,原本喧闹无比的校园内已经人影熙攘。

丁卯原本的校园生活除了两点,教室、宿舍之外少不了日常和小女友的腻味,以及和死党好友的聚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少了最花时间的一项活动之后,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原本排的满满的假期也空了出来。

好在近段时间因为海习的出现,神聊的一人一鬼变为了一人两鬼,聊的话题也越多。这海习确实是一个博学多闻的人物,奇门遁甲、古史野闻乃至诸子百家可谓无所不晓,让丁卯叹为观止。

这样倒也好,无形中人分散了些许失恋的悲痛心情,也就在吃饭的时候看着对面空落落的椅子一个人黯然神伤。

说道多情善感,这也是古往今来书生的一大特点,聊天的时候海习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倾注心力的茶馆。

正在努力收拾心情的丁卯也就顺水推舟,提议趁着长假去次贵州龙场。虽然当时的建筑未必还能保留下来。

虽是一人二魂,可需要赶路的也就丁卯一个。

经过一路颠簸,在正午时分丁卯背着鼓鼓的书包出现在了龙场地界。

位于贵阳西北七十余里的龙场,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龙场悟道”这一事件了吧。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当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的大儒王阳明既是在这个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中悟出了圣人之道,也使得这一小镇闻名于世。

海习当年在此开了个“荼苦茶馆”或多或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追随阳明先生的足迹。

自车站出来后,尚未辨明方向的丁卯脑海中就传来了海习的声音。

声音中没有那种故地重游的激动,有的却是一声轻轻地叹息,“哎,过了这么多年,果真是物是人非啊!”

“这是肯定的啊!海先生,你所在的龙场毕竟已经与现在隔了四百余年,就算同一个地方,人文景物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丁卯脑中回道。

“海老头,看来你的那个茶馆还在不在都是两说哦!到了之后发现是一片空地还好点,老头你还能站在那里睹物思情,如果已经盖楼了,那真是什么都没有了。”莫言说道。

“楼还是在的,只是这路可不好走,毕竟和当年完全两样了。”海习道。

“你怎么肯定楼还在的?”丁卯好奇。

“当年我学了手道家奇门阵法后着实研究过一阵,也悟出了些心得。

我那茶馆地下储物的地方布了一个简易阵法。布阵时因为材料不足,为了启动我可是用了自己不少精血,我能感觉到阵法还在运转。”海习道。

“这就好办了,海先生你指点我个方位,我沿着一路找过去总能找到,龙场镇并不大。”丁卯道。

虽然历经四百余年,朝代更替物是人非,可每个有历史的地方总会留下些许时代的见证。

龙场偏僻所在的一条老街既是如此,尚保留着明清年代的建筑。而海习的“荼苦茶馆”就在老街一隅。

拿着地图按照海习的指引找准方位后丁卯也不磨蹭,打了一辆黑车就直奔所在。

期间与黑车司机的讨价还价不用细表,总之在艳阳高照的午后一人一包出现在了老街街头。

贵州本就是苗、汉、侗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龙场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龙场老街与华东、华中各地老街不同,透露着一股民族的气息,贩卖的饰品、小吃也是各不相同。

“就是这里了?”丁卯走到一栋二层楼的古建筑门前。

“就是这里,样子还是和海老头你的茶馆一样,就是招牌改了。”莫言抢在海习前面回道。

“比起其他门面店铺,数这间最大了。”丁卯四周看了看说道。

“那是自然的,海老头当年建这茶馆时可没少得吴、王两位大人的帮助。”莫言道。

“‘老街客栈’,看起来我当年的茶馆已经不复存在了啊!”海习叹了口气。

“既然是客栈那就好办了,我们今晚就入住这里了。”丁卯边说边往里走去。反正雷门珠里呆着的两位对住宿环境是没有什么需求的,只要自己满意就行。

“你好,要入住吗?”柜台后一位少数民族打扮的年轻女孩视线从翻开的书本上移开,笑着看向丁卯问道。

“是的。啊!不用麻烦。”丁卯看着女孩走出柜台立刻弯腰,有些不好意思。

“哈哈!请先登记下。”出于职业习惯已经弯腰的女孩发现丁卯根本就没带行李箱,有些尴尬的笑了下后又绕回桌后。

“小妮子看书看得挺入神啊。”莫言道。

“《大唐三藏取经记》,这女娃蛮不错的。”海习道。

“‘大唐三藏’?这是谁,听着有点耳熟。”莫言问道。

“就是唐三藏。”丁卯边登记边脑中回答。

“唐三藏?”莫言还是有些疑惑。

“就是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啊!暑假两个月我可是被你逼的看了三、四遍这剧。”丁卯道。

“哦,就是他啊!书名怎么改了?”莫言问道。

“《西游记》成书于嘉靖年间,那时你们两位已经去世了。不过在这之前有《大唐西域记》等书也是描述唐僧取经的故事。吴承恩著《西游记》时应该参考过这些传记、小说。”丁卯道。

“女娃看的还是我当年收藏的那本。”海习道。

“你怎么知道的?”丁卯问道。

“上边还有我的批注。打听打听她是从哪里得来的”海习道。

“这是什么书?还是繁体字的。”丁卯装模作样地瞄了几眼翻开的书籍问道。

“你说这个啊,随便看看的。”前台女孩随意的回答,“丁先生,这是你的房间钥匙,楼梯走上去就能看到房间。”

“多谢!”丁卯顺手接过,“这是什么书?”

“《大唐三藏取经记》。”女孩道。

“没听说过,是讲唐三藏的吗?”丁卯故意问道。

“是啊,不过和《西游记》有很大区别。”

“你怎么看繁体字版的?简体字版本不是更容易看懂吗?”

“也不是真要看,就是消磨消磨时间。”

“想你这样的女孩也应该看言情小说这类书吧。”

“那是在学校宿舍睡不着时才看的。”

“咦,你还是学生啊?”

“对啊,看着不像吗?”

“看你年纪倒是想。不过现在已经开学了,怎么还在打工呢?”

“待在家里没什么意思,就出来打打工呀。反正这客栈是我堂叔开的,就当帮衬一下了。”

“这样啊。这书是你们学校图书馆借的吧!这样的老书一般的图书馆还真不好找。”

“这种半文物性质的书学校里的图书馆哪让我们外借啊!”

“家藏的?”

“就是这店里的。看到了吗?”

顺着女孩指点的方向,丁卯看到入口柜台左边进深是一个简易餐区,而在餐区后面则用竹帘隔出了一片区域。

区域内放着两张桌子一拍书柜,一张桌子上是文房四宝,另一张上则是一副古琴。古色古香的书柜上则放满了各类书籍。

很多景区的私人客栈都会做这一风雅的布置。

“那里取的?”丁卯指着书柜问道。

“是啊!”女孩回答。

“看着都是古书,就这么放着?”

“就是附庸风雅一下啦,哪那么多讲究。往来的客人也就是到那里去转一圈拍几张照片,谁会真拿几本细看。”

“这书还能随便看?”

“只要别带出店就行。”

“你们店长心还真是大。”

“叔叔哪在乎这个,只要店里赚钱就行。

当年盘下这地的时候叔叔就和村里讲好了,这些东西留着给他充充门面用。”

“也是,老街嘛,总要有些古色古香的东西放着。”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取了看。”

“好的。我先去放行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