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26章 时代的虚言(1 / 1)北约安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转过天,赫伦胸部穿刺的箭伤伤情加重,开始有些发烧,只得独自趴卧在马车里。杨猛时常来探望他,随着交谈渐深,彼此互生知己之情,宿营时二人也常同榻抵足而眠。

白天行进的马车外则时常传来来回跑马的杨玥欢呼雀跃之声。

一连两天除了途经的几个空无一人的小村庄,没有敌情。看来清骑祸害完这里大概去往了他处。

这天傍晚,徐露从已经可以独自下地的赫伦身边走过,继而踏着绣鞋的纤足在松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行浅浅的脚印。

赫伦皱着眉头,自己在徐露刚留下的脚印一旁也踩了个足印与之相对比较,仔细查看之下,赫然发现这脚印竟只比自己的足迹略小。

“奇怪,这个……怎么和历史书写得不一样呢?”自言自语的赫伦疑惑不解,心想:历史书上不是说自南宋理学盛行,汉人的妇女都要缠足的么?

“赫公子,你怎么了?在这里念叨什么奇怪奇怪的?咦——你干嘛一直低着头,是有什么东西丢了么?”偷骑马刚回来正绕着她哥走的杨玥,遇见了赫伦,偷偷靠近好奇道。

“啊,杨小姐……我我……没什么事……”赫伦讪笑了两声,吞吞吐吐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

“赫公子,我看你脸色很难看?你是有什么心事么?若是我能帮忙的你尽管开口,小妹知无不言。”赫公子为什么一直低头看着徐大姐留在地上的足印,难道赫公子心里喜欢徐大姐。难道喜欢就是脚印对脚印,咦——感觉有点恶心——

“这……恩……”赫伦踌躇。

“赫公子……可是心里有了喜欢的人,却不善表达。那人可是徐大姐?!”好奇心重的杨玥没心没肺地八卦道。

“啊啊——不是,不是的。我只是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一时不知道当讲否。”赫伦的眼睛瞪得老大,没有想到少女的脑回路如此清奇,惊讶道。

杨玥哧的一声笑:“喔——什么疑问啊?会跟脚印有关?”还害羞呢?!嘻嘻——

“这个,那我就说了,如果冒犯到杨小姐,还请不要责怪。”赫伦犹豫了片刻,终于抵挡不了本能的好奇心和研究癖,冲口而出:“杨小姐,你应该没有缠小脚吧?!所以,那个……缠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赫伦知道这时候的缠足应该很流行,但奇怪的是至今为止,他所遇到的女性竟没有一人是缠足的:豆豆娘是个村姑,经常下地干活缠足什么的也就不说了。杨玥是个爱好武装的假小子,在这个乱世也可以不用理会,可徐露是出身地主的小妇人却也没有缠足,并且行走自如,这似乎和记载的历史完全不同啊?!

杨玥一听之下,含羞忍辱地看了赫伦一眼,见他确实不像有意调戏之举,耳根子发烧的她略略地解说了一番。

原来明朝的缠足,只是用布紧紧裹住以显得纤长瘦细些,如同后世穿高跟鞋的意思差不多,根本不是如后来的满清那样生生地将足弓折断缩聚在一起的畸形。

实际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天足,所以历代宫廷、显贵都不怎么缠足,《万历野获编》记载,“今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裹脚布),别作宫样”,而到了弘光朝在民间挑选后妃时,太后甚至特意下旨说待选女子不需要缠足。

“哦……原来是这样啊。”赫伦了然道。

杨玥羞不可抑,古代女子的脚是与胸部同等私密的所在,与男子谈论已是不该,这个赫公子还一脸……“登徒子!”杨玥忍不住骂了他一句,气咻咻地往前冲。

赫伦却并没有在意杨玥的羞怒,不动的他此时两眼放空,身体不动还是保持原来面朝的方向,心里却是惊涛骇浪:

如果明代的缠足只是裹着脚掌显得纤瘦些,避免出现大脚骨,可为什么一到清朝就变成了对女性的残忍暴刑?当初赫伦看到自己奶奶那一辈人的小脚时,对封建礼教变态的审美趋向所惊诧愤怒,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摧残女性极端恶心、极度残忍的习俗呢?这是一个正常人类的审美么?当时的他疑惑不解,甚至连带着对中国古代文明都有些憎恶反感。一个如此摧残女性、审美极端病态的文明又有什么伟大的。

而现在,赫伦终于明白了残酷真相。

什么古代习俗,放屁——如果是习俗,那么在同一个中华文化圈里的朝鲜、越南和日本怎么没有这种废掉女子双脚的恐怖习俗;如果是传统,那么流亡海外南洋的那些明朝遗民们怎么没有保持这种让女人走路都艰难的卑劣传统,考古挖出来的明朝乃至之前历朝历代的女性尸体怎没有像清朝一样的裹足……

如果是正常的国家,那么为什么单单逼迫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汉族裹足不前,满族统治者治下的其他民族却没有这种违背人性的残忍酷刑。

归根到底,对男子剃头留辫(对华夏各族的民族传统、信仰、习俗均无视践踏,强制要求原明朝统治区内各族中男子剃发留辫,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在长城以内及内外蒙古地区各族通用,有清末照片可以为证,对回疆则保持传统,但亲清的头人赏赐其剃头留辫),对女子畸变缠足(主要是针对汉人女子,其政策之变态残忍,为世界历史之最),就是满清王朝以防范汉人作为其施政统治第一要务的具象体现。就是以多数民族汉族为统治主体的明朝和以少数民族满族(旗人)为统治主体的清朝所承担的不同历史使命所导致的政策差异。

正所谓仓颉造字鬼神哭,而始皇帝要别黑白而定一尊。但凡掌握了权力的人,总想着通过手中的权力去“强力”涂抹、去控制改编过去的历史,再通过改变的历史来修改下一代的认知,最终达到控制未来的目的,但历史毕竟基于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其中必然暗含着合理的因果关系和推导结构。

可以这样说:任何史料都有撒谎的可能,但只有逻辑——永远不会撒谎。

明朝的皇帝就算再如何脑残;再如何惰政;再爱好广泛,也绝不会让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都变成废人废物的存在!不然,自己的国家还要不要存续长久啦?!

而作为少数族裔为统治者的清朝则完全不同,这个所谓的国家(主权)可以不要,也必须压制多数民族,奴化民众,只要我大清旗人特权还在,铁杆庄稼能够万万代一直吃下去,怎么卖国怎么剥削,甚至与世界诸国列强合伙剥削分赃这些都好商量嘛。

将一个民族一半的劳动人口废掉最基本的行走能力,终身只能在床沿范围内活动(三寸金莲的缠足导致身体畸变,下地行走根本走不了多远,远行出门必须需要别人的帮助)。让另一半人口的男人们牢牢地锁死在这些缠足的女人身上(行走不便肯定需要照顾)。这样无法正常行走的民族还会有什么希望?还怎么去反抗、怎么争取自由?

要知道,人类脚的长短几乎和身高成正比,这个系数在六点八到七之间,知道脚的长短,再和系数相乘就是身高。而如果人从小脚就被人为地窝折,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高,而母亲的身高必然会影响后代的身高。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土的墓葬古装,其中明代衣服长度均超过2米,当今平均身高的成年人穿着这些古衣尚且双手离两端衣服袖口尚有一段距离;而其中出土的明代耳坠完全打开后为11cm,能带上这对耳坠的女子按照今天的标准,其身高估计也属于超模一类;还有秦始皇兵马俑,所有1:1比例制作的真人人物佣都超过现今的人类。加上那些明代及之前外国人来华游记,无一不佐证我华夏人种真实身高不逊于欧人。

然而为什么到了清朝,我国国民的平均身高乃至身体素质就直线下降了呢?!不就是因为缠足成了三寸金莲,再加上天天啃红薯土豆缺乏营养,我大清下辖的汉人平均身高、普遍身体素质较满人低下,这真是一点也不奇怪了。

愚民、弱民、虐民……只有这样——我大清才可以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延绵不绝呀!!

呀呀呀——这种违反基本常识的恐怖酷刑,经过我大清几百年潜移默化地宣教奴役,竟俨然成了我国古代的糟粕习俗,以至于到现在还影响着国人乃至整个世界的认知。真是厉害了我大清!

综上,缠足政策就是满清从入关后就开始循序渐进实施开展的,当时为了掩盖其真实残民弱汉的卑劣目的,刻意宣传什么“男从女不从”,说缠足是汉人的传统,以此来麻痹汉人的抵触情绪(这种话竟然能流传开来,在大兴文字狱、言论高压禁止的满清,这现象本身就极为诡异),其真正用意就是化酷刑为习俗,篡改历史恶变传统。

要知道汉族并非极度重男轻女的变态民族(自周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生孩子讲究儿女双全,明末妓女柳如是也能光明正大嫁给尚书还被传为佳话,这些无一不显示女性的地位),可因为清初入关的满清权贵疯狂地劫掠侮辱妇女,让汉人不得不重男轻女来自我规避这种伤害…………

在清政府的统治下,缠足这一高压政策的实施,是随着地区距离满清核心统治区域的地理远近而决定其力度强弱的,到一百多年后的19世纪中期,广西的那些客家汉人仍然保持天足,就是最有力、最真实的证据!

曾经雄踞东方的天朝上国,怎么到了大清朝就变成了一个积贫积弱、谁都可以欺负一把的垃圾废物国家啦?!姓爱新觉罗的难道心里没有一点壁数嘛?!

我国作为最早发明了火药并运用于实战的国家,从北宋到明末,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一直引领着世界火器的发展潮流,怎么到了我大清,就要扛着大刀长矛来对付洋枪洋炮的射击炮轰啦?

我大清难道不知道近代火器的威力么?难道明末清初的历次战争经验都遗忘了么?

不,我大清——当然知道,当然没忘!可它不敢啊——万一让这些厉害要命的火器流入民间,让那些汉人知晓了枪炮的科技,那还得了!!!我大清还怎么做得了奴隶主?!!!所以一定要严防死守,绝不能让这些妖书利器流落出去,所以,满清要销毁湮灭华夏历史中一切关于科技、军工、石化、天文等等的智慧记载(所谓四库全书)。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中后期的中国人对待一切都那么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根本原因?

这是因为被奴化被圈养的他们一生都在过着这种如奴隶一般、猪狗不如的绝望生活。

对火器充满敬畏的满族权贵们,为了维护八旗贵族的统治地位,统一全国后便把火器打入冷宫,使得中国原本领先(至少是不落后)于世界的火器水平停滞不前(例如鸦片战争时广东海防大炮还是一百多年前康熙朝制造的),与西方国家的距离不断拉大,这才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不是西方的坚船大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等到原子弹横空出世,被困厄民智、早已落伍于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将要被人道毁灭,到时恐怕连奴隶都做不成了……细思极恐。

所以,穿清必反,哪怕仅仅只为了那点卑微渺茫的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