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手中的军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到。
大多数将官,只知道与自己相关的事情。
只有蔡升标和小玉等少数几个人,才全部知道那些严峻的形势。
元军在郢州受挫之后,很干脆的放弃了无险可守的郢州北原,退回了襄阳重镇。
根据宋军斥候的查探,各类辎重粮草正源源不绝的从汉水上游运往襄阳。
而这一个月来,大量来自北地的汉人、奚人、契丹人、女真人,正充实着元军损失的兵力。
忽必烈以各族兵马争夺汗位之后称帝,所以他对各族士兵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
而这位大元皇帝,更没有什么非蒙古人不能战的死板规矩。
在元大都的大力支援下,襄阳驻守的元军正在迅速恢复元气,兵力已经膨胀到了十二万以上。
虽然这十二万人中,新投降的宋军有不少,各族抽调来的仆从军也有很多,但这些兵马的战力,都比羸弱的宋人要强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江陵军原定的计划不得不调整。
贾小玉在吕奉先身边低声建议,尽快将攻势转入守势,先消磨元军的力量之后,在伺机反攻。
吕奉先皱着眉,他无奈的叹了口气,沉声否决了小玉的意见。
——如今的江陵军,如今的吕奉先,身上寄托了大宋朝廷太多的期望。
江陵军必须果断出击,打几个酣畅淋漓的胜仗,才能让朝廷的各种援助不断送到江陵军中来。
战力上不容许出击,形势上有需要战而胜之,吕奉先不禁陷入了两难。
但犹豫只是片刻的,这场仗,终究还是要打。
宋与元之间的战争,不是可以妥协的战争,而是双方不死不休的存亡之战。
如今的天下,辽、金、西夏、高丽、吐蕃、大理等各小国已经悉数覆灭,只剩下大宋偏南江南,苦苦支撑着还没有灭亡。
元人占据着大片的土地,但他们的胃口远没有满足。
只有吞掉富庶的大宋,将自己的铁蹄延伸到大海边,这些游牧者才会停止征伐的脚步。
所以这场仗必须打,一定要打,而且务必要打赢。
“元军势大,我们更不能坐以待毙……”吕奉先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终于开口了:“如今大宋军心士气振奋,若我们固守不前,只怕……”
吕奉先的话说到这里,很淡漠的停住了话语。
躲在人群里的李四石眼珠子骨碌碌乱转,这个昔日的山贼头目,如今也是一名步军指挥使了。
李四石粗鄙无文,但此人也有几分能耐。
李四石一是看起来勇猛好战,其实份外珍视自身安危,上了战场后,各种阴招损招和贪生怕死勾当纷纷使了出来,所以几场大战下来,这厮居然是毫发无损。
二是这个山贼头目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本领着实不错——当鈤他毫不犹豫的跟随吕奉先,此后又立下了不少功劳,如今算是正式洗白了山贼的身份。
李四石见少将军脸上有些为难,他眼珠转了转,立刻慷慨激昂的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大人,末将不才,愿为大军先锋,北伐襄阳!”
吕奉先哑口无言:“呃,四石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这先锋的人选,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四石挠了挠头大声说道:“大人,老李我知道自己本领不济,但杀敌保国这种事情,老李我可不想落于人后,毕竟大家都是有卵仔的大老爷们,怎么能躲在城池中当这缩头乌龟?!”
李四石嘴上说的豪气干云,众将一个个翻着白眼,在心里把这厮的老母亲问候了十遍。
——话说节度使大人已经不需要李四石做先锋了,这贼厮鸟却故意说些气势如虹的话,众将若是再不表态,倒显得自己是怯懦无能了。
其他将官无奈的在心里叹息一声,大家或自愿或不自愿,纷纷勇猛的站出来,表示自己将追随节度使大人左右,驱除鞑虏、光复故土。
吕奉先非常欣慰众将能“自告奋勇”,但他作为荆湖节度使,理当身先士卒,所以这次出征,先锋由他亲自担任,林悦和杨成为副将,率领六千江陵军对两百多里外的襄阳发起试探攻击。
此战由蔡升标、张君宝等人负责粮草供给,照例在汉水沿岸二十里的区域里逐步建立烽火台和坞堡,一步步压挤蒙古铁骑的活动空间。
此次之外,吕奉先还委派丐帮长老刘长峰,裨将李四石、陆逢安等人,他们率领一千五百名善于山地攀爬的本部兵马,再加上三百名武胜营的豪杰,潜入战场附近的大山中伺机行事。
如此安排下来,大多数宋军将领不需要亲临前线厮杀,大家不由得暗暗松了口气。
但与此同时,众人的表情也好生古怪。
话说这一方节度使,在大宋是从一品的大员,居然自领先锋上阵杀敌,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自大宋南渡以来,也就岳武穆、韩世忠等人有这般文武双全的本事了。
吕奉先自己倒是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他自认是合格的将军,但却非统筹全局的帅才。
面对战场上各种千变万化的情况,擅长破军杀将、临战指挥的吕奉先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远比他当成祥瑞一样坐镇后方来得更加实用。
而上阵杀敌的危险,对于勇冠三军的猛将来说,毫无危险……
得到命令只有,驻扎在郢州附近的大军开始行动起来。
先锋军六千,对于驻扎在郢州的五万宋军来说,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
林悦和杨成在各军中挑选精锐,然后以江陵军为骨干,建立了一支六千多人的先锋军。
三天后,六千宋军开始离开郢州,向北行进。
六千宋军的行进并不算快,因为在这片战场上,突袭已经死去了意义。
离开城池,大军看似可以随意驰骋,但其实战场总有着自己的规则。
从襄阳到郢州,因为大山和汉水的原因,是一条狭长的、两百里不到的区域。
六千士兵和不少战马、牲畜,每天的饮水都非常多,所以六千宋军必须沿着汉水溯流而上,通常不会离开汉水沿岸三十里的范围。
而蒙古人骑兵更多,对饮水的要求更高,对地形的要求同样也很高,所以蒙古人更加不可能派出五千人以上的骑兵,去做出各种花里胡哨的突袭动作。
两军开始按部就班的彼此接近和试探,交锋的地点,就在襄阳南侧的屏障: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