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主隆恩,感谢沉默的宇爷1000币打赏!!!
感恩书友们的推荐支持,笔芯。)
不得不说,这段时间,徐庶在青州学堂刻苦学习,心态沉稳了许多。
几日前,更是通过考试,升入北海学府,整个人看上去也更显稳健。
当然,这些刘起并不知晓。
但他的出现,却成功引起了刘起的注意。
徐庶的大名,刘起还是知道的。
没成想,兴致来了,随便看一场拳术比赛,竟然能遇到这位主。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命吧!
甄英不由疑惑,起为何格外关注那人。
于是,也同刘起一般,神情专注的观看比赛。
两人十指相扣,甄英嗔怪的看了刘起一眼,见他神情依旧专注,也就随他了。
失一管亥,得一徐庶。
是亏是赚,真不好说。
不过,刘起着实有些惊喜。
关于徐庶的事迹,刘起大概记得清。
毕竟,这也是刘起记忆中的一大牛人。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见其人品。
徐庶为人报仇,而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
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
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
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
后来,徐庶的党羽一起来将徐庶救走。
也许,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那一刻,他顿悟了。
徐庶非常感激救了自己的朋友,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
后来学有所成,投了刘备,帮刘备,坑了老曹几波兵。
被老曹用其母作为威胁,为救母亲,无奈,只得辞了刘备归曹营。
临走前,还为刘备物色了一位顶级谋士,自己好友诸葛亮。
徐庶所作所为,可谓忠义两全,其人品,其学问,其毅力皆是不可多得。
场中,徐庶一边四处游走,寻找机会,一边时刻防备对面出手,小心谨慎。
他深知自己斤两,不贪功不冒进,不管杨白马攻势多凶,徐庶一退再退,一步一步慢慢打着消耗战。
险险躲过杨白马蓄力已久的一击,刘起不禁抚掌。
“好!”
甄英也是无语,瞧刘起这兴奋劲,跟吃了三斤6号街猪蹄一样。
徐庶之所以来青州,乃是听闻好友所言,得知惠民军事迹。
青州之地,惠民军即开办学堂,且广收天下寒门学子。
只这一项,便收天下寒门之心。
这对于刚刚为友报仇,经历一番磨难。
最终,背井离乡的徐庶而言,是个极好的消息。
多方打探,随着,对惠民军了解愈来愈多,徐庶更是心生向往之。
正因朋友这个消息,让徐庶萌生了弃武从文的想法。
而徐庶的这位朋友,绝对可以称作良师益友,乃是石韬石广元,与徐庶同郡的挚友。
才学斐然,三国名士。
曾为曹魏一郡守,诸葛亮曾言:“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为徐、石二人仕途不畅而鸣不平。
至于诸葛亮是在朋友面前装逼,还是真的为两人觉得不值,觉得他们是一州之才,甚至一国之才。
很明显,后者居多,三人本就是挚友,且诸葛孔明本就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如此,才有其飞黄腾达为国宰相这一天。
诸葛孔明话里的意思,很明显是想要挖人的。
言外之意。
“你两在魏国不得重用,何不随我回蜀国!”
对二人而言,青州惠民军,是个很大的诱惑,不问富贵,广纳寒门。
谁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而又有哪个世家愿意教于寒门,唯惠民军敢,且是如此大张旗鼓。
且属于半强制教育,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就这一点,三年时间,为惠民军培养了何止十万人才。
有这十余万人,为惠民军摇旗呐喊,其声势想不壮大都难。
正因如此,惠民军在民间的威望极高。
无数世家视其为眼中之刺,然世家毕竟不如惠民军团结。
即便世家豪门,数量上可能占优势,但思想上不统一,又如何抵得住惠民军这十万水军。
想想也是,又有哪一只军队,会以民字为大旗。
且以惠民,使百姓过的好为旗帜。
如此,可见其所作所为,必然深得民心。
两人一路行来,感触颇深,比起外面的兵荒马乱,这里的人,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
来到青州后,经几月时间观察,现今北海、东莱两郡,百姓的生活却是好上太多。
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
只要勤勤恳恳,不偷奸耍滑,基本的温饱是有保障的。
可能吃不饱,但也不至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