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平凡的世界(1 / 1)泥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个“过强”选择的“土地交易代理人”吕一凡,其实活得比“过强”还要久。

“吕一凡”本身就比“过强”年长10多岁,“过强”逝世之后,这“吕一凡”还平淡的活了10几快20年,最后以将近百岁的高龄逝去。

这位一位能活百岁的老人,确实是个“信用良好”之人。无论是“过强”生前,或者是其过世以后,“吕一凡”都没有对那“后海四合院”四近的30亩土地,产生过非分之心。

企图将30亩地“据为己有”的事情,自始至终不曾演。

在“吕一凡”单纯的观念中,他只不过是帮助老友“过强”完成30亩土地的交易而已。那30亩地不管用什么样的名义“过户”到对方名下,它们是“过强”的就是“过强”的,跟别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过强”生前,吕一凡抱持着述的观念。

哪怕“过强”比他更早的离去,吕一凡也没有动过贪念——占有30亩地的贪念。

“吕一凡”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道德修养,并非由于他信佛,已经迷.信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而是跟他前半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有关。

有些人逆境经历多了,性格会变得扭曲,心理灰暗;而有些人在苦难的磨练中,反而锻造了完美的性格及人生观。

吕一凡无疑就是后者。

经历的事情多了,让吕一凡也看淡了许多事情。

如果他不是这种性格,估计“过强”也不敢在涉及巨大利益的事情,找老朋友“吕一凡”来帮忙了。

有句俗话是怎么说的了?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显然,吕一凡又是后者。

本来嘛,吕一凡出生以前,他父母也算是大富大贵人家。这种“富贵”的定义,当然不能跟豪门相提并论,也就是在三线城市的中心区域,拥有好几个连在一起的“商铺”。商铺边,还有好几层自建的楼房。

单单是这种富裕就不得了了,起码能养四代人,使之衣食无忧。

如果父母好好守住这样一份“祖辈”留下来的财产,每个月收来的“房租铺租”,就相当于一线工人辛辛苦苦打四个月工的收入了。换言之,收租一年,就相当于别人家的“劳动力”打工四载。

或者说,收一年的房租铺租,相当于别人家4个“劳动力”,在外打工一年的全部收入。

这样的家庭,在普通人家眼里,就属于“大富大贵”。毕竟,坐地生财啊。而且收入还如此之稳定,比在外奔波打工的人们,那可是稳定多了。

然而,有这么良好的家底,吕一凡的父母,居然没有好好的替儿子“守住”。就在吕一凡刚出生一年多时(吕一凡还根本不懂事的年龄),父母就因为好赌,欠下了巨额高.利.贷,直接把祖传的天地楼和铺面都贱卖掉了。

饶是如此,居然还不够还欠债。父母只好带着不到两岁的吕一凡,前往外地躲债兼谋生。

到了“吕一凡”年纪渐大,也像父辈那样不喜读书。他就学父亲,开过好些年的“出租车”。一天到晚搭客,赚点微薄的生活费。

这种情况,日寻日支,根本就存不下什么钱。

吕一凡“没钱没房”的,长得又不咋样,根本就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

“娶妻艰难”的吕一凡,觉得不能再那样跟随父母在外飘来飘去,居无定所。他毅然一个人返回了爷爷在乡下的老家。

爷爷的乡下“老家”还留有几间旧泥瓦房,可供遮风挡雨。

由此可见,爷爷辈的“福泽”,一直遗留到了孙辈。福佑到了孙辈……不像吕一凡那对不争气的父母,败光了祖辈的家产,祸及儿子。

乡下那几间旧泥房,成了吕一凡的落脚点。然后,他开始起早贪黑的,在圩镇做起摆鱼摊卖鱼的小本生意。

因为乡下老家,跟圩镇距离并不算远,不到8里路。他可以晚回家住,白天在圩镇的鱼摊做生意。

等到逐渐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源之后,吕一凡开始在“老家”那边,将爷爷留下来的几亩地,再多租村里人的10多亩地,凑个20亩,开辟一张大鱼塘,就自己养起鱼来。

如此“自产自销”,有时候卖不了那么快,也可以把鱼“批发”一部分给其它的“鱼贩”。

生意着实不错,就是比较辛苦。因为要“鱼塘”和“鱼摊”两头兼顾,养鱼和卖鱼,一样不能少。

花钱请工仔,可以减轻负担。但一来舍不得钱,二来又不放心。吕一凡觉得最实在的,就是讨个老婆。既能帮他的忙,又可以省下雇人的工钱。

省下的钱就是收入,把收入积攒起来。以后有孩子了,孩子读书的钱都有了。孩子读书有出息了,可以找更好的工作。不必像父辈这样辛苦。

结果,还真让吕一凡找了个“勤快能干”的老婆。那是一个在圩镇摆鱼摊的“同行”家的女儿。

虽然长得寒渗了些,但脾气很好,又肯干活。对吕一凡而言,老婆能有这样的,也足够了。

女方不嫌他家没有新房,没有大钱,也没要多少彩礼,就下嫁给了他。

这对勤快的夫妻,一块起早贪黑干活,家庭小日子,那是愈来愈“蒸蒸日”了。

吕一凡尽管无法重现他爷爷辈在市中心直接购置一长串的“商铺”,建起6层高的天地楼的“辉煌”,但也不会像他父母那么窝囊和败家。

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吕一凡两公婆在圩镇购买了一块70平大小的土地。

那属于圩镇的一线地皮儿呢。建好了房子,可以每月收取一笔铺租。就算不多,但以后老来的“养老金”,也算有了着落。不能供你老年时餐餐大鱼大肉,但至少保证不会被饿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吕一凡的观念,跟爷爷辈相近,就是比较“求稳定”。不像他父母辈,一心想着发大财,有了几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几百万,千万……吕一凡不愿去“冒险”,只求老来之后,没办法作工了,就有一点固定的、安稳的收入。不致老来受饿受冻,足矣。

圩镇的一线地儿,当时吕一凡两夫妻买得早,买下来也便宜,只花了他俩15万。然后,再花15万,就把五层楼连带装修都弄好了(当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装修,怎么省钱就怎么装修)。

搬进新家那一年,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一家人也过得幸福愉快。只要再多添一个儿子(农村人总希望有个儿子),吕一凡感觉就达到“十全十美”的最高境界。

结果呢?

天有不测风云啊。

就在吕一凡积极从事“贩鱼”生涯,同时继续努力着“造人”大计之际,妻子确诊了癌症。

本来,此病已经持续有一年多时间了,妻子总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

是那种感受到了不适,但又不是很疼痛,远没有达到无法忍耐的程度。另外,两手经常的发痒。

妻子一辈子节省惯了,舍不得医院,花钱看病。另外,手痒这种症状,她觉得应该跟卖鱼有关吧。卖鱼常年累月接触带着鱼腥的污水,或许鱼塘中有许多不知名的微生物什么的,让两手起了疱疹,所以痒。又因为痒,所以浑身难受吧。

结果呢?

拖了一年多实在拖不下去了,到大医院去一检查,就查出了妻子是得了乳.腺.癌。

动了两次手术,花钱如流水。

本来吕一凡家里也算是小有积蓄。但妻子的病,让他家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而妻子的治疗也见到了一定的成效。吕一凡不愿中断治愈,盼望妻子可以平安度过这一劫,相伴他到老。于是吕一凡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卖掉圩镇的天地楼。

妻子反对无效,在他的劝说下,最终只能接受了丈夫执意的主张。

“座标”在圩镇的一线铺面,挺好出手的。几轮的买家实地看下来,就有一个买家,最终以90万的价格跟吕一凡达成了交易。

周边许多认识的人,都在背后暗暗议论,觉得这个吕一凡还是有点傻。这么好的一栋一线天地楼,如果说,要救自己的亲生儿子,卖掉还情有可原。现在居然为了救一个“连儿子都生不出的妻子”,就卖掉了优质楼房,真是太可惜了。

说句不好听的,妻子没了,可以再找嘛。像现在吕一凡的条件已经远胜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的他,年纪又不老,又有楼有车,想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妻子,挺容易的嘛。为何要吊死在一棵树呢?!

但吕一凡从来就没想过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他单纯觉得,自己的妻子生病了,又有条件去救,却可惜一栋楼,“看着她等死”,这种事儿他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

在吕一凡朴素观念中,那栋“一线天地楼”,也是他和妻子共同努力才打拼下来的嘛。其中有着妻子很大的功劳。

再说了,一线天地楼,当初的成本价,也就是购地和建房装修的造价,也就一共30万而已。现在卖掉它,卖了90万,单单这一项就赚了60万了。

再说了,这房子住了十多年,一楼和二楼三楼收租有十多年,也收了15万左右的房租了。这一笔钱,也是净赚的。

这一线天地楼,也替他家创造了不少财富了。卖掉了,是为了“挽救”妻子的性命,岂能说可惜呢?

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啊。

反正吕一凡想得通,不觉得这有什么可惜的。反而是他很幸运当年听了老婆的话,置办下这样的财产,如今急着用钱,才能有“卖房”这一途径来凑钱。

他妻子已经手术了两次了,后续就是化疗和放疗的花费多些。手术方面,要看情况而定。如果需要手术时就手术,不需要时,就不乱开刀。

如此一来,卖楼得到的90万,拿来替妻子治病方面的支出,事实“预算”个30万左右,可以了。

还剩下60万,吕一凡当时的打算,是在老家那边重新盖它两楼小楼。这样一家人也不至于没有新房子住。

反正老家的土地,大把啊,又是现成的,根本就不要掏钱购买。建两层的房子,一楼就占地100平方左右,造价,肯定比圩镇盖的这栋6层的天地楼便宜(毕竟城里小楼的总面积是420平,老家只计划盖200平,少了一半面积)。

吕一凡预计,在老家盖两层小楼兼装修,预算个15万绰绰有余了。

扣除30万“医疗费”,他手里可是有着60万的活钱啊。花15万就可以重新住新房子,何乐而不为?

妻子这时候却给出了一个建议:建议他在圩镇附近购买地皮,建房。

强于回乡下老家盖房子。

这主要是女儿大了,从女儿的教育方面考虑。乡下的地儿,拿来盖房子虽然不花钱,但乡下的小学,哪里比得圩镇的学校教育水平高呢?!

而且,在圩镇附近购买地皮,肯定不是圩镇的一线地,只不过是“附近”一公里内的地,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贵不到哪儿去的啊。

顶多花个几万块,小些也无妨,只要是挨近圩镇的,女儿读书方便,就行了。

吕一凡确实是个好老公,又一次听从了妻子的建议。

于是就在圩镇的小学附近,寻了一块“两分地”。这两分地,也就是132平方米。地主报价16万。吕一凡不想要那么“大”,就找了个也有志于“购地建房”的好友,一块合伙拿下了那地块。

两人平分,各出8万,把地买下。

一分地就一户人,只有66平方米这样,占地面积确实小了些。但吕一凡和妻子也满足了。

毕竟从二楼开始,可以“飘”出来十几平方的面积。也就是说,从二楼开始,实用面积就达到了80平方了。

这对于吕一凡一家,既想在圩镇边盖房子,方便女儿读书,又没有太多的“建房预算”的家庭,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是他们一家最合适的选择了。

经历过“飞来横祸”的家庭,就算家里仍然有几十万的活钱,他们也不会把钱花得太空太尽,要留下一部分来“防家守舍”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