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蒙古奇兵挖城墙(1 / 1)团之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时的蒙古人可以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武器,那些俘虏们为蒙古大军研制的抛石机,是最当时先进的。

蒙古人拥有了这些强大的抛石机后,迅速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他们会将装满烈油的罐子点燃后抛射进城中,让城市燃烧起来。

成吉思汗的大军攻打西夏中兴府时,不但采用了火攻,而且还因地制宜,用起了水攻。蒙古人强迫俘虏们挖开城墙,引黄河水灌入城中,最终西夏君王李安全送去美女和求和书。

如果敌方城池久攻不下,蒙古大军还会在城外屯田,将城池围成铁桶一般,跟敌人打持久战。等到敌人弹尽粮绝,疲惫不堪之时,蒙古人才开始攻城。如果一次进攻失败,那就继续围城,直到这里变为死城为止。

蒙古人对苏兹达尔公国首都弗拉基米尔的围攻就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首先是孤立这座城市,他们先切断了水源,然后在周围修筑了一道墙。

接着使用抛石机和弓箭往城内发射石雨、箭雨或火箭以及抛射火罐。又强迫大批俘虏用攻城锤去撞击城门,蒙古大军攻入城内后,将王宫付之一炬,几乎杀死了城中所有的人,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

他们会将砍下的头颅在路边堆砌起来,让对手知道这就是激怒蒙古人的下场!曾有一位幸存者恐惧地对人说道:“蒙古人的弯刀永远不会生锈,因为他们的弯刀永远滴着鲜血。”

同草原上的狼一样,蒙古人不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还有着游牧民族特有的智慧。在战场上如果他们发现敌人比自己的人数多,他们往往会故布疑兵。

在安营扎寨的时候,他们会点上无数的篝火,让敌人误以为他们有数不清的战士,而且蒙古人打仗时,一个人往往会有两匹或者三匹马随行,一匹马跑累了换骑另一匹马,可以保证他们能够长途奔袭。

他们还会在多余的战马身上安放上假人,在马尾巴上绑上树枝,让战马奔驰扬起尘土,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气氛,威慑敌人。

蒙军骑兵一般不会与敌人展开巷战,如果敌方想依托城内小巷进行巷战,那么蒙古大军将不惜大火焚城,他们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自己下马去和敌人拼命,“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蒙古人似乎理解的很透彻。

蒙古人还把心理战术应用到攻城略过上,他们在攻城之前,先派出轻骑兵骚扰城市周边的村庄,烧毁村庄和农田(但是不会杀死村民),此时无家可归的村民会涌向离他们最近的城市。

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就是大批难民涌入城市,加剧城内居民的恐慌气氛,加快城市内食物和水的消耗,并告诉城内居民:我们来了,你们还是放弃抵抗吧。

蒙古人的惯例是,如果他们要进攻的城池敢于抵抗,拒不投降,攻克之后立即屠城。将尸体丢弃到水道,或者投入井户,彻底污染地下水。

蒙古人也会留下数百名目睹屠城惨状的百姓,将他们送给下一个要进攻的城池,以扩散恐怖。在蒙古人攻城之前,守城的将士们心理防线就已经崩溃了,极端的恐惧就笼罩着他们心头。

蒙古人多是从小杀牛宰羊,将杀戮生灵当作乐趣的游牧民。农耕民族的人们很少见到那样的血腥,而且佛教在宋朝境内盛行,朝廷多年以来坚持的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汉人已经远离了杀戮。

若不是蒙古人步步紧逼,襄阳城也绝不会成为大宋的前沿阵地。

现在郭靖的部队有了三弓床弩这样的武器,就不再惧怕蒙古人发起的进攻了。

忽必烈回到大营,先把有通敌嫌疑的那些人全部处死,然后命令大军休整半个月,修复营寨,储备粮草,准备发起新的攻势。

上次蒙古人虽然打败出击的宋军,一口气追到襄阳城下,无奈宋军闭门不出,他们只能向城里疯狂地射箭,宋军却没有再露头。

忽必烈误以为那是郭靖黄蓉的圈套,想诱使蒙古人攻进城内,展开巷战,那蒙古人擅长野战和冲击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忽必烈下令所有将士按兵不动,也没有筹划再次发起攻击,给了元气大伤的宋军一个喘息之机,错失了攻下襄阳城的大好时机。如果忽必烈知道襄阳城内的情况,他一定悔的肠子都青了。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后悔也无济于事。忽必烈为了打下襄阳城,费了好多心思,八思巴等一帮人也没少给他出主意。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蒙古军营什么样子,郭靖早就一清二楚;可是襄阳城内到底是什么样子,忽必烈等人一无所知,这也太不合理了。

忽必烈为了更好地对付郭靖,命令自己的侦察部队,必须在最短时间里摸清楚襄阳城内布防情况。想派细作、间谍潜入襄阳城打探消息根本不可能,找逃出襄阳城避难的人打听也无从下手,与其听那些从襄阳城逃出来的人讲,还不如自己去猜。

蒙古人的侦查部队想了很多办法,都觉得不可行。最后大家想了一个最土的办法,那就是“挖“。他们趁夜间,派出奇袭部队,悄悄靠近襄阳城下,准备把城墙给强行挖开,再进去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情况。

郭靖在夜间巡城时,发现城墙下面有蒙古人出现,当时他想召集部属,准备对敌。可转念一想,蒙古大军攻城从来不会晚上行动,这些人肯定不是为了攻城,他们到底是干什么来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郭靖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才弄清楚蒙古人的意图。原来在城下集结的蒙古军队想在后半夜挖开城墙。

郭靖立刻回去,快速召集守城部队,命令他们去给蒙古人帮忙,蒙古军在外面挖,宋军在里面帮忙一起挖,然后在挖开的大坑上修筑起一道道城墙。

当蒙古大军挖开城墙后发现自己面对的又是一堵墙,在前拥后挤的情况下,前面的蒙古士兵一个接一个被推下大坑。

站在上方的郭靖看清局势后,马上命令士兵把早已准备好的石头、檑木全部推下去,掉入坑中的蒙古士兵被推下来的石头檑木砸的十不存一。

蒙古人琢磨来琢磨去,好不容易想到的攻城法子,被郭靖这么轻易地就给破了,宋军自然皆大欢喜,蒙古人怎能善罢甘休。襄阳城三面临水,而水战正是忽必烈的绝对最不擅长的,也是蒙古军队极为抵触的。

忽必烈在襄阳城下吃的亏,是其前期征战生涯中最多的,如果评选让忽必烈一生征战中吃亏最多的对手,那必然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两次吃亏,都是蒙古大军不擅长水战。

以往的蒙古人攻城略地总是简单粗暴,大迂回,大包围。忽必烈的作战风格也有和父祖一脉相承的地方,那就是善于大迂回作战。

忽必烈出兵大理就是最经典的战例,他用40多万匹战马、十万骑兵从甘肃(忽必烈亲自指挥)、四川(兀良合台、台抄合、也只烈分别指挥)分三路进攻大理。

忽必烈的大军途经上千公里的山地,以损失三分之二的马匹为代价,最终消灭了大理。攻灭大理之战也展示出忽必烈不同于其他蒙古将领的地方,那就是他特别善于山地作战,能攻克众多敌人山间的壁垒。

忽必烈之所以是一代雄主,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襄阳城的攻防战让他对水上作战也有了热情,他开始重视水军训练,不仅扩充水军,还大力提拔水军将领,蒙古历任大汗,只有他在位期间蒙元才开始重视水军,水军实力大增。蒙元水军还密切同陆军配合,用水陆夹攻的方式赢得了对宋军水军的胜利。

忽必烈后期还积极对外进行海上扩张,海上攻击日本,登陆中南半岛,不管胜败如何,他的热情始终不变,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还坚持对爪哇用兵。

对忽必烈来说,襄阳城那是一定要攻下的,身为黄金家族的成员,祖辈的荣光,祖辈的功业既是鞭策他前进的动力,又是让他寸步难行的枷锁。

由于蒙哥死后,忽必烈并没有被指定成为继承人,他与弟弟阿里不哥的争斗使庞大的蒙古帝国出现了裂痕。

忽必烈占据中原,其他堂兄弟们则分别占据了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建立的大帝国,现在只是名义上存在,实际上早已经分裂,中原腹地又是以汉人为主,襄阳城短时间内又无法攻克,如何稳固政权,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忽必烈很早就在中原地区接触了一些知识分子,了解了传统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历史过程和文化特点。

所以当时北方汉人,特别是汉人中的知识分子对忽必烈抱有很大希望,觉得他是个大救星。因为别的蒙古贵族都对这些传统的中原文明没有兴趣,只有忽必烈表现出学习的热情和改革的愿望。

所以大批汉人知识分子都投奔到忽必烈的王府,给他做谋士,出谋划策,协助他管理新征服的汉人城池。这和他爷爷成吉思汗很像,成吉思汗当年帐下也是多民族的能人齐聚一堂。

蒙古人在灭掉金朝以后不久就对南方的大宋发动了战争。一方面蒙古大军没有全力攻宋,好多地方都在开战,他们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攻打大宋的战场上来,所以导致战争拖延很久。

另外蒙古大军攻宋的时候,把重点放到了四川地区,打四川费了很大的劲。因为四川这一带山很多,唐人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那样的地形,蒙古骑兵完全施展不开。后来四川打不动,又往南打,灭了大理国,又收服了吐蕃,甚至前往越南,想着迂回包抄,进攻大宋。但是费了很大的劲,效果不好。

因为赵宋王朝自从南渡之后,统治中心便从黄河中下游转移到长江下游,蒙古人从四川到云南,再从云南到越南,打了半天,又绕了很大的圈子,最后没有打到要害,又把目标锁定在襄阳城。

蒙古对大宋的进攻应该说不算成功,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却一直处于一个僵持阶段。虽然有时候互有攻守,也互有胜负,谁也无法打破这个平衡。

忽必烈认定了,襄阳城这颗钉子,一定要拔。蒙古人眼中的襄阳城经过多年经营,如今已经是大宋军事重镇,驻扎有大量部队,囤积了很多物资。

一时半会打不下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人最终决定,那就用最简单也最熟悉的办法,包围襄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