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艮从客栈中醒来,揉了揉额头,才发现自己是在客栈中。
“这欠下的人情可大了,不光让文瑞为我解题,还把我送到客栈来了。”王艮心里想。
一模自己的口袋,发现里面一文钱没少,虽然本来就没多少。
“得,连吃饭的钱都是文瑞付的,唉。”
转身,看见桌子上还有银子,差不多有几十两的样子,王艮苦笑一声,把这个情记在心里。
“也不知道文瑞家住何方,看他是大户人家的公子,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见到,把人情还了。”
“他应该会参加明年的会试吧,他会去参加会试的,以他的才华,绝对能中贡士,到时候就能见到了。”
“王敬止啊王敬止,你可要努力,若是到时候不中贡士,就进不了殿试,连人情都没办法还了。”
王艮暗暗给自己鼓了鼓劲,继续前往云起书坊备考。
。。。。。。
乾清宫。
一护卫从外面走进来:“陛下,王艮已经从客栈中出来,去昨天那个云起书坊读书去了。”
“朕知道了。”朱允炆摆了摆手,“干得不错,赏十两银子。”
朱允炆昨天回宫以后查了一下王艮的资料,发现王艮居然是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建文二年榜眼,之所以不是状元是因为王艮长得丑。
朱允炆看王艮也不算丑啊,只能说是相貌一般。
建文四年王艮和他的叔叔王省均为朱允炆赴死,王省的孙子在成化年间因为平叛被杀,一门三忠烈,吉水王氏真是名不虚传。
因此朱允炆在查了资料后又让护卫去客栈门口守着,以防他这未来的状元有什么不测,银子也是后来偷偷放进去的,对一名护卫来说这点事还是小菜一碟。
朱允炆还发现解缙、胡广、吴溥和王艮居然是老乡,胡广和吴溥也是要明年会试,胡广是状元,吴溥是二甲第一名,解缙更不用说了,现在已经进入内阁了,都是人才。
王艮的叔叔王省现在在山东济阳教书,朱允炆准备把他弄回来,放到国子监去。
“真没想到出去转一圈就碰见个人才,这波值。”
看王艮努力的样子,朱允炆相信他一定能成为进士的。
。。。。。。
“李元,走吧,去翰林院。”
“奴婢这就去安排车辆。”
“不用,就走着去。”生活节奏慢的好处是做什么都可以慢悠悠的,翰林院在宗人府和六部的东面,出了承天门就是。
在皇宫内本来是不必护卫跟着,但为了皇帝的牌面,护卫宫女太监一点也不少,老远就能看见皇帝的旗帜,众人皆行礼。
朱允炆已经习惯这一套,也不管他们,自顾自的往前走,欣赏着皇宫的景色。
“若是对外开放收门票,这得挣多少钱啊。”朱允炆看见好看的景色就想把他变成景点。
“每次一两银子也有大把的人愿意来,再加上其他收费项目,让光禄寺的出几个人建个饭店,卖出天价也有人愿意吃,这可是御膳啊。”
“皇宫是没有可能的,建个避暑山庄也好啊,每年我去一两次,剩下的时间就对外开放。”
朱允炆越想越觉得可行。
“正好一会去找严震直,看看能不能做起来,目标群体就是那些狗大户。”
到了翰林院,翰林学士黄子澄率领官员出来迎接。
拜见的时候黄子澄看了朱允炆一眼,朱允炆总觉得他这眼神有点幽怨,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想当年朱允炆和黄子澄一见如故,共同商议削藩大事。
结果朱允炆登基以后对黄子澄不闻不问。
将黄子澄擢为翰林学士,却又成立了内阁,翰林院秘书的功能大大减弱,不管是起草诏令,还是备咨询之事,全都转到内阁去了,现在的翰林院整日无所事事,黄子澄不幽怨才怪呢。
“朕今日来是找方爱卿,怎么没见到他?”
“回陛下,方希直在外负责不缠足会之事,并不在翰林院当值。”黄子澄答道。
“哦?看来方爱卿的确是有心了。你去吧,朕去工部看一下。”
一听朱允炆要走黄子澄急了,连忙拦着:“陛下,陛下,臣有事禀报。”
“黄爱卿有何事?”朱允炆转过身来问。
他猜到黄子澄不会甘心,哪怕不削藩也没事,但不能失去皇帝的宠爱啊。
当年黄子澄可是东宫伴读,结果朱允炆当了皇帝,那些东宫的老臣们一个都没得到重用,他们能不急吗?
这次黄子澄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还为了以前的东宫辅臣。
其实很多东宫辅臣都是是有职务的,而且品级还不低,黄子澄今天代表的是那些地位较低的读书人。
这些人就是为了陪着朱允炆,就是为了跟着朱允文能有个好前程,现在朱允炆好像把他们忽略了,他们当然着急。
“自陛下登基以来,翰林院上下都盼着能为陛下分忧解难。”进了翰林院坐下以后,黄子澄道。
朱允文觉得,黄子澄在翰林院待了好几个月,皇帝都没有找他,他觉得自己这是失宠了啊。
不趁这个机会赶紧说明白了,以后可就凉凉了。
“黄爱卿报君心切,翰林院当然是有他的作用的,朕还会对其委以重任,黄爱卿到时候可别喊苦喊累。”
对于翰林院的定位,朱允炆还真是没想明白,咨询肯定是要的,但是现在的翰林院不合格,眼光不够长远。
还有就是现在翰林院的事情也很杂,负责修史、修实录、经筵等。
朱允炆登基以后还没开过经筵,要不然说黄子澄有些着急呢,本以为翰林学士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结果到了朱允炆这不灵了。
“陛下,臣等不怕劳累,还望陛下让臣等为君效力。”
凭什么方孝孺一来就有事干,我黄子澄也是先帝委托的大臣,怎么就没这种待遇,整天就在翰林院无所事事,跟一帮文人吟诗作对。
吟诗作对没什么不好,但也得有权力啊。
“朕知道了,朕不会弃翰林院于不顾的,虽然内阁现在分担的事情比较多,你们翰林院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这样,朕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成立一所行政学院,对一些官员进行培训。”
“陛下,这行政学院是何物,怎样对官员进行培训?”黄子澄听了有些不解。
晚办不如早办,反正以后也是要成立的,现在既然有这个机会,就把这件事交给翰林院吧。朱允炆是这么想的。
“行政学院是培训官员、培养公务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
“所谓培训官员,就是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培训,从布政使司一直到县,都要选择一定的人员到行政学院进行培训,目的是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学习皇帝和内阁的最新诏令和指示。”
“培养公务人员就是对应天府和地方的吏的培训,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品级,但是他们是直接面对百姓的,是诏令的直接执行者。”
“从某种程度来说,对吏的培训比对官员的培训更为重要。他们才是决定诏令贯彻的彻不彻底的关键,也是他们让百姓直接感受到官府的存在。”
“所谓培养政策研究人员和进行决策咨询,则是与以前翰林院的职能有些类似,是向朕和内阁提出意见,供朕参考。”
“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则是为了了解国家社会的运行规律,比如人口的增长是怎样一步步加重土地的负担的,大明的土地最多能供养多少人口,为什么一些朝代还没到人口警戒线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或者是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有何不同;又或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黄爱卿能做得到吗?”
黄子澄:“。。。。。”
“陛下,臣驽钝,没有听明白。”
“唉,你看,朕就说给你事你也干不了吧。”
朱允炆知道这有点揠苗助长,西方的社会学也是一点一点完善的,时间以百年为单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家的努力才发展壮大,一开始连社会学这个概念都没有。
朱允炆提出这个也是为了做个尝试,不奢求出什么成果。
但万一出现个对社会学很感兴趣的天才呢?就能极大地促进大明社会学的发展。
虽然这玩意创造不了多少财富,但隐形的利益一点都不必蒸汽机少。
朱允炆的激将法很有效,黄子澄听到朱允炆言语中的不信任,连忙表态:“陛下,臣能做到,将这件事交给臣吧。”
“你都没听懂交给你有什么用,你先将行政学院办起来吧。选址进行校舍的建设并开始教材的编订。”
“这还需要编教材?”黄子澄小心翼翼的问,“用四书五经不行吗?”
“当然不行。”朱允炆提高了声音,“用四书五经的话朕还办这个学院干什么,让他们自己看就行了。”
“编的教材是面向官和吏的,必须要有针对性,能够让官吏提高行政能力。”
“不知道怎么编,就先编编看,编出来后找几个官吏试用一下,有问题随时改,等差不多完善了就可以让大明的官员都来培训了。”
“以后行政学院要开到每个县上去。这件事够不够大?”
“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朕是来找方孝孺的,结果在这耽误了这么长时间,翰林院赶紧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