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是一个风向标,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搅乱下面的一池春水。
宇文节为商贾求情之事在勋贵之间传的沸沸扬扬。每个人都在猜测,陛下在朝堂之上的态度到底代表了什么。
薛讷虽是一个杀才,但绝不是头脑昏聩之辈,为何会亲自上门打断那商贾的双腿?就为了那处的院子?
别逗了,大家都不傻,谁会为了那点蝇头利而明目张胆的行凶?长安啊,子脚下,勋贵们都恨不得李治能忘记他们才好。谁会在这个时候触李治的霉头,简直是活的不耐烦了。
况且薛仁贵家规甚严,薛讷断没有欺压百姓的道理。
这里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事。
可是所有人都明白,宇文节要倒霉了。
长孙无忌紧锣密鼓的开始行动,眼前的卷宗让他兴奋无比,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外甥居然如此厉害。不声不响的已经让千骑司搜寻了如此之多宇文节贪赃枉法之事。
尤其是和房家关系紧密,长孙无忌眼睛一紧,房家?宇文节这次,是否是因为房家而受的牵连?
上次薛仁贵、刘仁轨、苏定方三家在长安城外大张旗鼓的建立酿酒作坊,就有陛下的影子在里面。
除了钱财之外,打压房家恐怕才是重中之重。
这次莫非还是要打压房家?
长孙无忌越想越觉得有这样的可能,越想越兴奋。如果真的要对房家下手,那他就要早做准备,不然到时候会措手不及。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外甥居然会从宇文节下手,着实让他有些意外。按着他的设想,想要铲除房家,最好还是从房遗爱下手比较好。毕竟,这个房遗爱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和他的父亲房玄龄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个连自己老婆都看不住的人居然还有脸舔活在世上,实在是浪费粮食。
从长孙无忌的内心来,他与房家没有私人恩怨,毕竟他和房玄龄同朝为官几十年,没有感情,也还有同朝之谊在。
可是他必须把房家打压甚至铲除掉,因为房家当初是支持李泰的,仅此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不管你房家是处于何心,对于李治来,这已经充分证明,你不是自己人。权力的斗争向来残酷,不是自己人,那就是敌人。对于敌人,最好也是简单的办法就是彻底消灭。只有这样才能不留后患。
对敌饶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况且让自己的敌人在自己的身边,李治实在如鲠在喉。
而且不仅是房家,如果火候把握好好,还能连带着薛万彻这个混蛋。
对于薛万彻,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李治,都没有好印象。
李二还没有下定决心立谁为太子的时候你这个大嘴巴就充当李泰的先锋官火急火燎的向李二建议立李泰为太子。
比谁都着急。
这样旗帜鲜明的反对李治,现在身为皇帝的李治自然怎么看他都不顺眼。
不找个理由把他杀掉实在不过去。
薛万彻不是傻子,实际上从李治被立为太子之时他就深为后悔。为了几个女人就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这么多年真是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他很想改掉好色的毛病,可是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软肋。吃喝嫖赌,骄奢淫逸,总有一样东西是你所无法拒绝的。
薛万彻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李二时期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可是最终却过不了美人关。
而且他痛苦的发现,不管是不是英雄,只要是正常的男人,都很难过美人关。
丹阳公主似乎忘记帘时她是怎么怂恿薛万彻的,转而又让他和李治示好,还时不时的指着他的脑袋他废物,连李治的马屁都拍不成。
这样的疯女人让薛万彻有种深深的无力福
如果是一般的女子,他早就一刀砍死了。
可是她姓李,即使再嚣张跋扈,他也只能忍着。
在这点上他和房遗爱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他好像还比房遗爱好一点,起码自己的老婆恪守妇道,没有给他戴绿帽子。
不然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现在他无比的后悔,没事娶什么公主啊,真是吃饱了撑的。下女子无数,任君挑选。他堂堂的大将军,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
茫当时真是脑子有病,为了抱住自己的权势,为了紧紧的向李二靠拢,稀里糊涂的就娶了一个公主回来。
下皆知。
都他薛万彻癞蛤蟆吃了鹅肉,可是心里的苦又有谁知道啊?
娶妻娶贤,可是他薛万彻娶回来的却是一个悍妇。整不知所谓,心比高,不是羡慕这家的勋贵生意好,就是羡慕那家的勋贵宅子大,要不就是羡慕人家爵位高。
他娘的,你是堂堂的公主啊,怎么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现在好了吧,害的我一点前途都没有了。不仅爵位不可能再高,甚至都有了杀身之祸。
新皇帝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诛杀异己。而他薛万彻就是最典型的那个异己。
每日他都惴惴不安,生怕李治用什么理由来杀他。
所以他老老实实的躲在家里,连门都不出。
去年李治想册封武媚为昭仪,满朝文武反对啊,他特意上书,称赞李治的做法毫无问题,解释的理由他自己都不相信。李治还特意下旨赏赐了几件器物。
这是他在对李治投诚,表明他薛万彻已经投降。
这样的举动成为满朝的笑柄,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堂堂的大将军居然同意李治的做法,亏他还是皇家的驸马爷呢,简直是朝臣之耻。
他不仅得罪了大臣,还得罪了李氏的其他人。
可是他没把法,当年犯下的错误含着泪也要改正啊。他的求生欲很强,他不想死,他还没活够。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
他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李治的原谅,毕竟在武媚册封昭仪的问题上,他鲜明的支持了李治,可谓是雪中送炭。
那时除了他薛万彻,根本没有一个人支持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