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阻挡我。
这是李治内心深处的呐喊,也是武媚最高声的宣言。
许敬宗担任卫尉卿一职以来,工作做的很出色,因为他基本上不去管理下属,每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找李治出谋划策,给李治的决定提出建议,帮他分析朝局形势。
至于他的本职工作,自有他的下属去做,他连问都不问。要钱要物你报上来就行,我都给你签字用印。至于那点油水,你们自己留着吧,老子才看不上那点蝇头利。
下属们感激涕零,多少年了都没有遇到过这样好的领导,不仅大方,还不批评人,还给你足够的权力。这样好的领导到哪里去找?没的,好好干,不能给领导丢脸。
所以虽然许敬宗不管不问,但是他卫尉卿的工作反而更出色了,让李治都觉得奇怪。这许敬宗果然是一个人才啊,到哪里都能做的如鱼得水。
其实刚开始许敬宗和李治之间是缺少共同语言的,毕竟两个人本来就不熟,李治对许敬宗不熟悉,有些话他并没有出口。
许敬宗对李治倒是很熟悉,但是真真切切的接触起来,他还是心翼翼,毕竟自己是初来乍到,如果锋芒太盛,恐不被李治所喜。
所以只要李治问他,许敬宗就知无不答,如果李治不问他,许敬宗就如老僧坐定,一言不发。
两个人都需要一段磨合期。
对于李治,许敬宗有自己的策略,虽然他很熟悉李治,但是几年不见,他必须要看看此刻的李治是否还和以前一样。
通过接触,许敬宗很敏锐的察觉到,李治并不是外人所的那般优柔寡断。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心胸,有自己的志向。
他的的目标是做一个英明的皇帝,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
外人所看到的李治,不过都是假象而已。
能把自己隐藏的如此之深,其心机让许敬宗心惊不已。
武媚被册封为昭仪,李治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惜代价。
即使长孙无忌等人百般阻挠,李治依然不为所动。
即使用太子之位做交换也在所不惜。
他不仅看到了武媚在李治心中的地位,也看到李治的果断决绝。
李治的目标似乎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废后来打击老臣。李治已经看的很清楚,此刻的朝堂基本全都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连后宫都和这些老臣都有些巨大的利益关系。
既然朝堂无处下手,那我就从后宫开始。
到底,后宫之事毕竟敏感,虽然也会有巨大的阻力,但是相对朝堂而言,要容易一点。
从王皇后这里打开一个缺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既能满足武媚的需要,也符合李治的方针。
本人一直觉得,李治绝不可能仅仅因为喜爱武媚而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的要废掉王皇后。
他有自己的考虑。
李治并不是一个庸才,也不是一个昏君。相反,他有强烈的上进心,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深谙帝王之术。
大唐帝国在他的手里并没有出现下滑的迹象,反而蒸蒸日上,强盛更胜从前。
李治在位期间大唐帝国版图几乎最大的,连年对外用兵,打的高丽苟延残喘,比当年李二的无功而返厉害不知几倍。
你能李二不会用人?你能李二那个时候没有名将?
为何征讨高丽无功而返?
李治现在的条件并没有比李二强多少,但是能把高丽打的哭爹喊娘,连国王都抓了,实在是不多见。
从这点上,你很难李治无所作为。
一个优秀的帝王,并不是要事必躬亲,而且要知人善任。虽然李治和李二相比确实差了一些,但是并不是他就一无是处。只是因为李二的光芒实在太亮而遮掩了李治独特的魅力。
能够近距离的观察李治,了解李治,许敬宗终于发现李治其实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他在朝事中表现出来的睿智远不是寻常人能够窥测。
他很兴奋,如果李治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那么和长孙无忌的较量,多半会以失败而收场。
但是李治的睿智和忍耐,让许敬宗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他很庆幸自己在李治需要他的时候投靠,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可不好找。
李治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一点一点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武媚册封昭仪就是李治的第一步,他深知想要废掉王皇后需要时间,也需要理由,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接替。
萧淑妃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接任者,因为她和王皇后一样,身后站着的同样是一群老臣。
他需要一个没有根基没有背景的人,这样他才能彻底摆脱贞观老臣的掣肘。
作为李二的接替者,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想摆脱李二的阴影,摆脱李二一些错误的政策和做法。同时也想摆脱贞观老臣的手脚。
那些老臣每每以功臣自居,甚至以他李治的长辈自居,这就是典型的得意忘形了,没有了起码的君臣之礼,这些人根本就留不得。
李治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父皇在他最后的几年做了很多错误的事,制定了一些错误的政策,用了一些错误的人。
这给大唐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而他李治想要纠正这些错误,想要大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可是那些老臣们动不动就那父皇来压他,甚至假惺惺的准备死谏,在朝堂之上就要装模作样的要装太极殿的柱子。
李治冷笑着看着他们卖力的表演,一帮胡子花白的老头子你拉我扯,哭抢地,声嘶力竭,好像他李治做了什么人神共愤之事一样。
最后还要好言相慰,不能让这帮老臣抓到他李治的短处。
好皇帝都是忍出来的啊,魏征那些年站在道德的高地没少喷李二,现在轮到李治,终于知道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甚至连一句难听的话都不能,不然那些御史言官能用口水把他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