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四月,就藩于河南开封的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孙周王朱恭枵薨。
消息传到京师,据说皇帝当时听到这个噩耗后是大惊失色,把手边的茶杯都碰倒了,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下了一道褒奖周王守城之功的诏书,说这是太祖高皇帝显灵了,特地降福周王一脉,所以维城莫固。
可这才没过多久,被皇帝寄予守城厚望,同时也是开封百姓精神支柱的周王就去了,由此可见此时开封必是人心惶惶。
所以在弄清周王的死因后,皇帝勃然大怒,不仅同意了世孙朱伦奎袭封周王之位的请求,还赐给他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等书,最后又夺了朱伦奎两位王叔的封爵,其家眷全部贬为庶民。
至于杀死两位郡王的河南巡抚高名衡,皇帝则另外下了一道诏书,夸赞他顾全大局的同时,擢其为右佥都御史,虽然是虚衔,不过高名衡这个新官上任的巡抚,也因此有了行使职权的底气。
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已经到了可以搞核武器的地步,结果却只有初中学历,看着实在别扭,但给个博士学位就不一样了,同样,在论资排辈严重的明朝,你就算是总督,但实际上连进士都没中过,放心,正常情况下,在官场上你永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就算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不得不和你结交,你也永远不可能为儿子娶到对方的女儿,庶出或许有可能,毕竟这个时代的门第观念可不能用钱来解决……
好在高名衡是崇祯四年进士,虽然不过十年就做到巡抚的位置,实在有点运气成分,但功劳毕竟摆在那里,本来说三道四的人就少,现在更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不过皇帝此举的意图却很明显,守住开封是目前的头等大事,而受了皇恩的高名衡,还有什么理由不以死相报?
……
朝廷给老周王追封谥号是“周孝王”,概其平生“忠弗屈、孝尽已”。
“恢复周王府护卫的奏疏递上去后,皇帝都还没发话,兵部就坚决表示不同意,一些都察院的御史还以正德年间宁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弹劾我包藏祸心,意图行宁王旧事,有个兵科给事中甚至建议皇帝夺了我王位,把我跟那个兴兵拥将离开藩属,最后被贬为庶人的唐王关在一起。”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冬烘,还看不清如今中原的形势吗?”
“所以皇帝把那个兵科给事中去官免职,赶回家去种地了,不过恢复周王府护卫一事,皇帝却是留中不发,他终究还是不放心。”
“如果皇帝就这么同意了,我不得不怀疑以王爷的气运,即便没有永城宋孩儿,也能够打破这个乱世。”
“先生说笑了,我宁愿相信人心,也不愿去相信气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爷身为帝室之胄,却时刻居安思危,实属难得。”
“翁翁和父王打小就言传身教,我若再死于安乐,岂不成了不肖子孙。”
身着衰服的朱伦奎端起茶杯,一口气喝了半杯茶水后说道:“开封物阜民丰,同时乃河南省治所在,李自成这次在城下损兵折将,必然不会甘心,所以很快就会再次兵临城下,而且多半就在今年,奈何周王府恢复护卫一事却受到朝中百般阻挠,先生以为本王现在该如何行事?”
“王爷若要拥兵,不一定非得恢复护卫,周王府在开封颇得民心,只要王爷放出话,多的是乡勇来投,可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与朝廷离心离德,即便打着守城的名头,等以后寇乱平息了,也难保皇帝不会秋后算账。”
宋献策放下手中的茶杯,意兴阑珊道:“为今之计,只能求助于三边总督丁启睿,让他在李自成下次攻打开封的时候,尽快过来救援。”
“这人可靠吗?”
朱伦奎对丁启睿还是有点印象的,几乎在李自成攻打开封的同时,张献忠攻陷了襄阳,然后砍了襄王朱翊铭的脑袋,想让杨嗣昌和李仙风一样,以陷藩罪伏法,而杨嗣昌在洛阳、襄阳相继失守,以及二王被杀后,深感无颜面对皇帝,于是本就重病在身的他,惊惧交加而死,结束了自以为是的一生,但关于此人的争议,却一直扯到了后世。
杨嗣昌死后,接任他的人就是丁启睿,不过这家伙却是连杨嗣昌都不如。
杨嗣昌虽然品行不值得恭维,但好歹还有点能力,对待工作也比较敬业,而丁启睿,朱伦奎对他唯有呵呵二字。
升任兵部尚书后,丁启睿总督湖广、河南、四川及长江南北诸军,仍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皇帝赐给丁启睿尚方剑、飞鱼服及印信,丁启睿受命出潼关,准备赴荆州接管杨嗣昌的军队,结果湖广巡按汪承诏传檄说贼寇在河南,荆州、襄阳不需要大军,并把汉水的船只全部藏起来,不让丁启睿渡江。
丁启睿无奈,转而到了邓州,然而邓州百姓全部紧闭房门,不接纳丁启睿。
丁启睿再去内乡,怎料内乡长吏更狠,直接断了他们的粮,搞得丁启睿的军队只能靠杀掉战马与野草一起充饥。
这是什么?
妥妥的人嫌狗憎啊!
同时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丁启睿的无能,但凡有点手段的人,都不会允许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
丁启睿的遭遇似乎值得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前李自成攻打开封的时候,这家伙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丁启睿由于害怕李自成不敢救援开封,同时听说张献忠在光山、固始一带,军队很少,就跟诸将商量说,陛下命他剿灭河南的贼寇,而张献忠如今就在河南,于是丁启睿发布檄文,令左良玉破麻城,击败张献忠部,斩首一千二百人。
嗯,这个功劳应该可以交差了,所以等到开封告急的时候,丁启睿就理直气壮的说,他正在与张献忠激战,不能去开封,其实谁都知道张献忠比李自成好对付,特别是有左良玉这位克星在的时候。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位总督后面还会打一仗,这次丁启睿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直接被李自成带兵狂追四百余里,皇帝给的敕书、尚方剑、印绶全部丢失,差点没把皇帝给气死。
“王爷大可放心,要说起来,这丁启睿和我还是同乡,如果王爷信任我,不妨派我前去游说,到时候李自成复攻开封,守军和援军前后夹击,李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我跟先生之间,还需要讨论什么信不信任的问题吗?我这就书信一封给丁启睿,到时由先生一道带去。”
“王爷之殊遇,献策无以为报,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去定不辱使命!”
宋献忠的情绪有些激动,从一张为他特制的小椅子上下来后,宋献策弯腰,低下头,郑重的对朱伦奎拱手道。
朱伦奎则说道:“先生此去怕是少不得要打点的地方,大概需要多少银子?”
宋献忠正色道:“丁启睿世受国恩,救援开封本是分内之事,我这次秉承王命,是过去质问他的,问问他为何此前不救援开封?问问他到底想置周王府于何地?陷藩的李仙风和杨嗣昌,此二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为何他丁启睿依旧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