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节 跬步致远(10)(1 / 1)跳动的蛤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瑞想想,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便点头应允了。

第二日一早,王堇就带着人过来,她不仅带着自己的丫鬟,还带着四五个年轻的仆人。古瑞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便见她熟练地安排几个仆人打扫院子屋子。她对古瑞道:“这里简陋是简陋了些,但一定要干净亮堂,不然失了礼数。”

古瑞也懒得理她,任由她带着人折腾。

刚刚打扫完,供奉官便带着圣旨到了。王堇忙摆了香案,众人跪下接旨。

“敕布衣古瑞,卿博古通今,周探治体……赐进士及第,翰林侍读学士,并赐紫金鱼袋。今遣供奉官严荣安持诏召卿赴崇政殿觐见。”

“臣接旨。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古瑞三呼之后接过了圣旨。

“恭喜古大人了。”严荣安笑道。

立即有仆人上前,将一袋银子放到严荣安手上,客气地道:“严供奉辛苦了。”

严荣安悄悄掂了掂,感觉手中的银子怕是有二三十两,没有想到古瑞给的喜钱如此丰厚,不禁心花怒放,对古瑞更加恭敬了些。他笑道:“古大人,车马已在门外恭候了,请准备一下便跟咱家进宫吧。”

“严供奉稍后。”

古瑞重新换了衣服,王堇又帮他仔细整理了一番,这才跟着严荣安上了马车入了宫。

崇政殿。

也不知道是不是宋神宗赵顼常闻古瑞的贤达,心中老早就喜欢他的缘故。看到古瑞第一眼,他便觉得眼前这人不同凡响。

古瑞向他行完礼之后,赵顼迫不及待道:“朕素闻古卿之名,今日一见比传言更出众。今我大宋积弱,虎狼环视,正需要卿这样的青年才俊相助,以富国强民,让天下百姓永享太平。”

古瑞道:“陛下贤君,时刻不忘天下百姓,乃是我大宋之福也。”

两人又相互吹捧了几句,这才切入正题。

赵顼道:“朕细读过卿之《管理启蒙,对卿的见解甚为赏识,只是还有部分不明,请卿详解。”

古瑞恭敬道:“请陛下明示。”

赵顼道:“卿在书中说,应主动推动科技进步,以科技带动社会发展,强国富民。在注释中,卿解释科技即冶炼、纺织、火器等杂学。朕素闻古之先贤,重视的莫不是世道人心,虽对杂学有所涉猎,但并不当作主流。今卿如此重视杂学,不知何故?”

古瑞道:“臣观我朝,贤君鸿儒在堂,世道人心之学已趋鼎盛。然历来受困于西夏、契丹等番邦,何也?非我大宋兵士不勇,将领无谋,盖因兵器不利,此之所以要发展冶炼,制精刀以御外敌;火器之术,传承日久,不受重视,多作烟花以当娱耳,然杂家皆知,火药之术,用途甚广,改进可得极大威力,攻城掠地,似有天助。”

又言:“臣闻北地洪涝,陛下忧民,举巨资赈灾,以致国库空虚。此之所以王参政急于变法,以充国库。王参政所言‘不加赋而国库充’,并非是妄言。以纺织为例,徒一女纺织一匹,靡费半月。改进得当,每女纺一匹,结短一日。我大宋纺女无数,每人一日,每年可多得不知何几,朝廷可得税收之增不知几何!此臣所言“提高劳动生产率”也。”

赵顼听了不住点头。

司马光道:“古大人所言,看似有理。然而对杂学看的过于简单了。我大宋虞部管冶铁,三司管军器,历来尽职尽责,不可谓不重视。然而时至今日,也不过是小有改良。更别说纺织、火器等,更为复杂。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司马光心中,老早就将古瑞归到了新党一派,听古瑞刚刚之言,认为他跟王安石一样,都是大言不惭、急功近利的人。

王安石本能的要出来反驳,古瑞却抢先一步,道:“大人所言属实,杂学之发展确实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依在下所察,若是能更加重视,杂学各科发展不会这么缓慢。”

赵顼问道:“古卿有何办法?”

古瑞道:“臣有些愚见,待臣整理之后详细上奏于陛下。”

赵顼点头,笑道:“那朕等着古卿的折子。”

第一次见皇帝就在这种还算平和和欢喜的氛围下结束了。

古瑞心情不错,其实早在进宫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见到皇帝要说些什么,他最怕的就是皇帝开口问他新法如何如何、祖宗之法如何如何这等问题。短时间内,他不想卷入新旧之争,因为无论怎么讲,都至少会得罪一方,甚至两方都得罪。这对于他这个根基不稳的新人来说,却是大大的不妙。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怎地,皇帝竟然只是与他研讨了一些杂学上的问题,虽然过程之中略有争执,但总体还算不错。这也符合他在大宋推进“科学发展”的最初预想,是一个最完美的结果。

所以,他务必重视这第一个上奏的折子,皇帝能不能支持他搞科学发展,可就要看它了。

他回到家里的时候,王堇竟然还在。

见到古瑞回来,她立即就迎上来,问道:“吉丰,第一次面见陛下如何?”

古瑞道:“还好。陛下让我给他写一个折子,汇报我的想法。”

王堇喜道:“看来陛下对你很重视。”他将古瑞带到桌前,笑道:“我知道你上朝辛苦,估摸着时间特意命人做了饭菜,你快过来吃一些。”

古瑞见桌上一大桌的美食,旁边还放着两壶酒,王堇巧笑倩兮地陪在他身旁,恍恍然有一种和娇妻居家过日子的错觉。

见古瑞发呆,王堇催促道:“吉丰,你怎么不动?再不吃饭菜都凉了。”

古瑞这才回过神来,尴尬道:“好。”

王宅。

王安石、曾布、吕惠卿三个新党的核心成员正在王安石的书房中议事。

吕惠卿道:“时下新法推行不顺,不少州府都是阳奉阴违,特别是司马光一系,仗着有司马光在朝中撑腰,目无朝政。”

曾布道:“更可气的是欧阳修,竟然直接拒绝执行。他虽被贬外任,但在士林学子中依然德高望重,就连陛下听到这个消息,也不过苦笑尔尔,不做他示。”

吕惠卿道:“王公,我们当想办法了。不然新法势必夭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