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23章 汉水不度(1)(1 / 1)宝树黄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屠氏三雄回山的几天后,在一天夜里,屠狮带着周如玉的信,敲开了周园的大门。只说是他家少爷的朋友,有事求见周老先生。

下人通报进去,周瑾立马接见了屠狮。屠狮行礼后将信递上,看了信后问清了屠氏三雄的来路和目的,答应他明天便会把你们引荐给王爷。

屠狮自是大喜,扣头行礼时,周瑾连忙扶住,执着他的手说道:“以后你我便同为王爷效力,还多礼干什么。王爷能把你们收入麾下,自然会很高兴。”

周瑾留屠狮歇宿,屠狮说山中还有兄弟相候,不便久留。周瑾就亲自把他送到了大门口,临行时周瑾问道:“你们遇着玉儿时,他还好吧?”

屠狮闻言自然不好意思说曾软禁过周如玉这些事,只答道:“回老先生的话,我们逢上令郎时,他身子健壮,送他过山时,也一切安好。此时想来已快到川陕交界处了。”

周瑾颔首不语。

七天后,首阳山群盗收拾停当,准备入军。屠狮怀里揣着平秦王将他们招编入军的令谕,点了一把大火,将山寨烧了个干净。

…………

周如玉自过了秦岭后,不紧不慢地赶着路。他知道,事到如今,与其一路穷追猛赶,不如留心沿途踪迹,慢慢寻访。

在马背上或茶余饭后,他便依着前几日在练气秘籍上所学,练起气来。几日下来,能感觉到丹田有一股暖流若有似无,断断续续又生生不息。

周如玉越向南行,山势便渐缓,却更为连绵不绝,虽在寒冬腊月,山间却不乏点点苍青。他请教了当地居民,知道这是到了安康境内。

这一日周如玉行到一处村镇,见此地民风淳朴,民众安居乐业。他骑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看见前面山坳里飘出阵阵浓烟,浓烟下面传来的悠扬的山歌。

周如玉驻足一听,歌词唱的多是些少男少女之间的趣事,什么“亲哥哥”“情妹妹”,听的他竟有些不好意思。

他估摸着时日和路程,这里距汉江渡口也不远了。正寻思找一个村民问问路,就看到山坳里走出两个老农。一身破布棉袄,口里正唱着山歌,时而一人唱,时而两人和,时而两人对答。看来他方才听到的歌声,便是出自这两个老农之口。

周如玉牵着马走近两个老农,先自躬身行了一礼,说道:“小子见过两位老丈,请问两位老丈高姓。”

年纪稍长的那位老农当即说道:“年轻人快莫要多礼。小老儿姓解,我叫解大,我兄弟叫解二,都是当地的农民,家住山下的解家湾。”

周如玉又问道:“我看前方山坳里浓烟四起,不知是有什么事?”

“那是小老儿兄弟两人在那里打了口窑,正在烧炭。年关将近,家里没有余钱,年货还没有着落,烧千把斤白炭出来,卖给有钱人家,好歹把年过了。”解大说道。

周如玉闻言恻然,见这两个老农烟尘满面,浑身萧索,显是生活穷苦。腊月本是农闲时节,这两人却要为年关在这深山中伐木烧炭,只为过年。自己自小生活在关中,以为天下穷人最多不过穿的是荆钗布群,吃的是五谷杂粮,哪里知道人间疾苦比想象中的更甚。

“年轻人,听你口音是从外地来的吧?”解二突然开口问道。

“晚辈是从关中过来的,要渡过汉江往川南去。方才听到两位老丈的歌声腔调,已和关内大不相同。请问这里距汉江渡口还有多远呢?”

“嘿嘿,我们刚才唱的是我们当地的民谣,叫做‘花鼓子’,你们哪里自然没有,这‘花鼓子’……”

“人家问的是路,你一个劲地讲‘花鼓子’干什么。”解大打断他兄弟解二的话头。又转头对周如玉说道:“我们这里叫汉阴,离汉江渡口嘛,也不远了,一路往前,只捡大路走,路大好走,走上半日也就到了。”

周如玉听了做了一揖,道:“谢谢两位老丈指点。”说着从包袱取出两锭银子,都五十两一锭,双手递上前。

两个老农都是一怔,解大道:“年轻人,你这是干什么?”

周如玉道:“相烦两位老伯指路,这是谢你们的。”随口指了指路,怎么需要一百两银子的酬谢?只因周如玉见两位老农贫苦,有心给他们一些资救。

不想解大却说:“给你指指路连举手之劳都算不上,我们哪里能要你这许多银钱?别说老汉我一生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却也不稀罕这平白无故得来的钱。我们在这山中烧柴卖炭,活的踏实。”

解二又接着说道:“年轻人的心意我们两个老汉都领了。你要去蜀地,小老儿也没去过,只是听到过村里学堂的学究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话,你一切保重,我们还要去砍一些上好的花栗树,就先忙去了。”

解大也说了句:“少陪。”两个老农就转身走了,走出不远两人就又唱和起花鼓子。

周如玉微微纳罕,不想此地的老农竟有这般见识,这汉阴倒是个神奇的地方。他收起银子,骑上马,就向大路走去。

不到半日,周如玉便见到一条宽阔蜿蜒的大江。因为在冬季,江水见涨,一江碧水在两岸山陵的映衬下,显的更为幽深辽远。他知道,这便是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的汉江。

周如玉需要从汉江渡口乘船至紫阳,再越过大巴山,便到了四川境内。这时他需要先到汉江渡口找下紫阳的船。

他在路旁一个渔民口中打听了渡口的具体所在,沿路寻去,果然便遥遥望见了一个大码头,码头旁一个大旗杆上旗子上书着“汉江”二字。码头上的行人熙熙攘攘,看来这个时候要过江的人并不多。

周如玉策马行到码头近处,在距一排客船还有几十丈的地方,一个人迎了上来。那人三四十岁年纪,嘴角两撇胡须,头戴一顶笠帽,一幅船家的打扮。

那人笑着唱了个诺,弯腰说道:“公子可是要过江?”

“正是,要往下游的紫阳去。”

“那正好,我船上也有一个要往紫阳去的客官,再载一个人船就要开了,公子就请上我家的船吧。”

“请问船家的船,可载得了马匹么?”

“我家的船可不小,后舱就立得下马。”

“那好,我马的船费我也照付。”

“这都好说,公子请跟我来。”

“相烦船家在前带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