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哲和程洪的话题并不是重点,只是他们研究重要工作之前的聊天内容而已。不管是李明哲还是程洪,只是他们关注的对象之一而已。所谓的三江经济带布局,让李明哲和程洪相互磨励,也仅仅只是余耀民顺势而为推动了一把。
可是后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却不是余耀民想看到的结果。他怪李明哲不争气,怪程洪不争气,也怪鲁敏华过于在乎他的观点看他的脸色办事。
对李明哲的约束不够,对程洪的支持力度不够,也就是关系没有平衡好。也后悔自己不解程洪的性格造成了误判,最后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在马子坪的问题上,他比鲁敏华更自责。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不过心里有怨气归有怨气,他还得从大局出发去考虑问题。
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干部更不容易。对于已经悔改的李明哲他还得要给他机会,对于程洪他还得要继续培养。
他所谓的不喜欢程洪只是托词,他很清楚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道理。程洪的处境他心里非常清楚,风头大盛对程洪并不好。他表面上说不喜欢程洪,其实是为了更方便自己更好地保护程洪。
虽然程洪流露出要离辞的想法,但他不是没有大局观,也不会只局限于一个县去考虑人才问题。不管程洪将来到了什么岗位,对农村农业这一块来说都是有益的。
他也不在乎前车镇的经济发展速度,速度太快了并不是一件好事。会让很多象李明哲这样的干部都头脑发热,最终反而会毁了这大好形势。那怕是县销售公司的运营插手的人都不少,他替鲁敏华和彭明涛顶住了不少来自政治上的压力。
再说前车镇的经济在程洪的布局之下只会越来越成熟,谁都知道销售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兴悦公司和聚源公司解决了这个瓶颈。有这么好的条件,还发展不好经济,就完全是干部的能力问题了。
只要有程洪在,前车镇的经济走上快车道也是必然的,谁也干扰阻止不了。有了这么好的契机,对于全县来说,也只要解决干部的问题,就可以助力经济走向发展的快车道。
从大局上来说,李明哲这个教训对于前车镇和全县来说是一件好事。这一点他心里非常清楚,他并不是完全不懂经济,不懂农村。他比鲁敏华更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更清楚在基层干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所以他更着急。
程洪他们的观点,他比鲁敏华理解得更为透彻,也就是说他比鲁敏华更支持程洪的观点。但他又不能完全站在程洪的背后支持程洪,反而要借程洪来改变全县干部的观点。这就得要讲究领导艺术。
谭书睿对于合江村和程洪的观点他心中也是支持的。但谭书睿对全县干部的教育方式,他并不认同。他认为按谭书睿的模式去搞,最终也只会流于形式,对干部的教育并不深刻。过早地把程洪推到台前对程洪对全县发展经济的大局来说都不利,也就是说时机还不成熟。
也就有了李明哲和何明之间的擂台赛,也就有了对李明哲和程洪的磨励计划。虽然出了马子坪事件对群众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最终对干部教育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只是因为他判断失误没有把问题控制好,并不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良性的竞争。
总体来说结果还是好的,省里的脱贫验收组对县里的评价很高,不仅仅前车镇三江片区是亮点,县里组建销售公司也是一个大亮点。而且省脱贫验收组对县销售公司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工作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通过现场核实,全县的贫困户都能从销售公司中受益。而且县销售公司的运营模式和转型计划也得到了省脱贫验收组的认可。余耀民心里很清楚,这些都是脱胎于程洪的理论模式,事实证明程洪的理论是正确的。
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已经通过省里的验收,但还要接受国这的验收。就算是摘了贫困县的帽子,还得要继续努力下去,距中央的总布局还有两年,还得要与振兴乡村战略进行无缝链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基层的重要工作任务。程洪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现出来。然而他想把程洪放在更高的位置煅炼的设想却在常委会上没有通过,他也很无奈。
他也认识到对干部教育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不仅仅是基层的干部,那怕是常委们的思想观念也得要改改。对程洪的态度,也就是对农村发展经济新理论新模式的态度,根子上还是思想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对一个干部的好恶问题。
从合江村开始,先是县级领导班子集体在合江村进行调研学习。仍然采取程洪想出来的模式,由群众来讲合江村的故事。由群众来谈他们的感受,谈他们思想上的变化。由群众来谈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态度。从中体会捕捉农村的变化轨迹。
然后由曾正明、布继录和老刘汇报他们的工作情况。最后由李明哲来检讨他的错误,汇报他的思想变化,对比程洪与他争斗中所采取的策略和他失败的原因。程洪在他们的汇报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大家对程洪也有了另一种认识。
接着是党高官和乡镇长们的培训学习,程序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彭明涛关于县销售公司的运营情况报告。一个更加清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及理论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从党群工作、社会管理、干部教育和发展经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接着各乡镇,各村都掀起组织到合江村学习的热潮。曾正明和老刘他们痛苦并快乐着,繁重的接待任务让他们应接不暇。何明不得分流一部分到何家村、李塘村和松树村,最后干脆在物流中心设立了一个培训基地。
办公室设在物流中心,食宿放在了布继录他们合资的宾馆和三江民宿合作社。这样处理有助于发展三江片区的旅游事业。学教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群众都自发地过来考察。也有外县外市的领导过来考察培训。
这些事与程洪都没有什么关系,给人的感觉余耀民仍然在凉着他,也有些人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对程洪有些不公平。但程洪并不在意这些,仍然盯着那些作坊整改的事情,盯着马子坪三个村的产业布局和发展上的事。
也许是程洪给了群众的信心,群众很配合村里的工作安排。这就是名人效应吧,程洪在三江片区算是上是名人了。
干部与群众之间最难得的就是信任两个字,信任你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你在当地的威望就越高。而这份信任来源于你对群众无私的奉献,并给群众带来了现实的利益,成功地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你所做出来的成绩。
有了这个基础,别人认为做不到或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你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付出得很少,收获却是最大。
尽管程洪可以遥控指挥,但他仍然花了大把的精力。一改以往呆坐在家里的作风,深入到了第一线去指导群众发展经济。
不管是张鹏、周松青,还是新上来的周敏。在忙碌中感觉到的是一种没有压力的轻松。负重而行对于干部来说是最难受的,心理的煎熬远比体力上的付出要苦难得多。
为了链接上合江四村的旅游产业上来,三个村也开展了美化乡村亮化乡村的活动,先是对农民周围环境的整治,大面积地进行了绿化,也组织群众整治庭院。
有了合江村成功的经验,进展非常快。剩下的就是进村居的修缮工作了,因为投资巨大,受到农户家庭经济的约束,这事还得慢慢来。只要群众手头有了钱,这事也将会水到渠成。
把村居环境美化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旅游,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质量。按程洪的说法,吃穿不愁了,当手头上有钱了,那么要想提升生活质量就得从居住环境上提升。
这环境好了,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影响就是群众素质的提升。皮作家曾经讲过风水问题,从唯物的角度解释。
家庭条件好的,家里的卫生就搞得干净,家里的事业也非常顺利成功。越是家庭条件差的,这家庭卫生就越差。实际上就是素质问题,家里卫生搞得好代表着家人的素质高。素质高就代表着事业成功和顺利。
程洪深以为然,他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环境整治。在整治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庭院经济的收入。在兴悦公司和聚源公司的帮助下,花卉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在销路有保障的情况之下,只要扩大规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