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六章 圈子与团队(1 / 1)乐江渔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程,你说得很有道理。”郭征东表情上很认可程洪的说法:“我也跟农学院方面谈过,他们表示可以确保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也愿意与合作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

“我并不是反对协助农学院推广产品,我只是希望他们在推广产品的同时要做好技术推广。水产方面听说连最起码的消毒治病方法都不传授。再这样保守下去,农村就没有他们适合生存的土地。”程洪摇了摇头,这事是张乐泉反映给他的:

“他们是科研机构,而不是纯粹的农业企业唯利是图。他们的利润产生于科学技术研发的推广过程之中,而不是只盯着产品销售。如果他们想做农业企业,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做得绝对没有专业的农业种子种苗企业好。

人家至少也要等到产品成熟之后再进行推广,人家至少也会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科研。而不是想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产生巨大的利润,那么急着把技术转化为钱。

兴悦公司有很成熟的技术来源,也加盟了很多很有实力的农业科研技术单位,他们处理问题更专业,服务更周到。我们很多的基地都不再联系农学院,而是在诚悦兴农网上寻找技术合作商。

这说明什么呀?说明农学院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不先取得群众的信任,怎么把技术推广?学院进入农业体系中来,是一种尝试。有些问题不是我们替他去思考,而是他们自己要去思考。

目前我们前车镇的蔬菜种子几乎都是兴悦公司提供,农学院为什么不参与竞争,作为农学院却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花卉苗木的种苗都是豆燃的兄弟和兴悦公司提供,农学院也不想参与竞争,他们怕竞争?

而没有竞争力的水产、粮食他们干脆就不去考虑。因为利润低?还是他们高不成低不就?让人怀疑他们的技术力量不强呀。

他们盯着果苗和中药材种苗这一块来钱快的行当。他们这么做一旦产业不良的后果,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是毁灭性的。对群众的利益来说,对农学院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对他们农学院影响更大。好不容易想改变一下自己却失败了,刚迈出来的脚又要缩回去。最终仍然走老路子,与农村的联系仍然隔着一层接不了地气。对我们发展农村农业这大事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那怎么办?”郭征东有些茫然了,他是学经济的,程洪讲的道理他懂。

“有些事呀,还得要跟农学院的负责人讲清楚,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程洪叹了一口气:“提醒他们去诚悦兴农网上多看看别的科研机构是怎么做的。

人家可都引入了专业的管理人才。看得出他们缺少这样的人才,或者说是他们没有使用这样的人才,一所综合性大学会差人才?

配合他们推广的工作还是要做的。但我不主张由我们牵头来做,而是他们牵头我们辅助。规模也不宜大操大办,应该要逐步发展状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销售,落实一个品种都得先进行市场调查。当一个产品发展规模过大,都会造成产品积压,也必将后患无穷劳民伤财。其实呀,他们农学院在研究一种产品之前,就得要进行市场调研。

最好是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优势,从一些冷门的和利润率高的品种中突破。我们不是有一家养水蛭的吗?利润空间非常大,也不愁销路。就是因为技术要求高,养殖成功的不多。

说实话,我看好科研机构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中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可以通过技术来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第二、通过克服一些领域的技术难关,利用技术来直接赚取利润。第三、推出新品种,打市场供应的时间差赚取第一笔利润。

而在利润分配中,群众虽然受很大的益,但受益最大的还是科研技术部门。因为他们掌握着关键技术,他们掌握着种子和种苗这个源头。一个产品的推广周期约十年左右,那么这项技术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十年丰厚的利润。

有了钱,有了经费他们可以做更多更实用的技术研究。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利润。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为什么就不明白?仍然在闭门造车。项目落地了还得要生根才行呀。

郭镇长,你是内行。这道理你也懂。我们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我们得明白怎么做才更符合我们农村现状,怎么做才符合市场规律。

技术要转变成利润,也同样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研究出来的东西必须要有市场才是王道,否则只能说是黑科技了。”

“看来是我想得有些简单了。”郭征东叹了一口气。

“我建议呀,你也得劝农学院的负责人去合江村看看,让他们知道群众需要什么,特别是需要技术方面提供什么帮助。让他们了解一下市场需求,让他们了解别人是怎么搞农业科研企业的。

说实在话,三江片区所有产业的发展都不是盲目的。每一个品类一旦有饱和的迹象,就会调整产量。看似无序的,实际上都是有计划性的,而这些都出自于几个村的数据研判。村组织具备一个重要的职能,对市场数据分析,指导群众生产。

一直以来村里都只是引导和指导,都是按先市场后生产的原则组织生产。虽然兴悦公司和聚源公司以及他们自己培养出大量销售商铺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订单,但市场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么做至少可以避免在本区域内形成恶性竞争,影响市场价格,降低利润。从而造成因市场因素打击产业发展后果。

能不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得要看我们干部了。你还懂经济,我们都是半路出家。不懂也得要学,要培养。曾正明、布继录、曾家贤、刘明桦和何录华都是这样过来的,从外行到内行,再到土专家级别。

我相信郭镇长也能明白这个道理,也能做好这项工作。也能充分调查市场之后再决定我们发展的方向。”程洪说得很客气,可不想再与郭征东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也许是我太急了。”郭征东在反思,也找出了自己的问题:“老程,谢谢了。这事我还得跟何书记好好商量一下再做决定。你就别老住在这马子坪了,回镇里也好给我们参谋参谋。

说实话,你比我更适合前车镇镇长这个职务。但组织上做了这样的安排,我们都只能接受。内部我们还可以分工嘛,何明书记是指挥长,我是副指挥长,你可以做个参谋长嘛。我们真的很需要你。”看得出郭征东说得很诚恳。

“再过一段时间吧。”程洪笑了笑,感觉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些:“马子坪村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等一切都上了正轨我就回去。

我喜欢现在的状态,能简单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很满足了。当然,有条件帮助更多的人,我也很乐意去做。”

“谢谢。那我就先走了。”郭征东站了起来告辞。

“留下来吃饭吧。去录华那里吃他一顿。”程洪笑着站了起来道:“把正明、老布、老刘、明桦、家贤、老伍他们都召集过来。周敏、松青和张鹏也不落下,算是三江片区的主要负责人给你接风?

要放以前呀,我还真不敢组织这样的活动,马上就会有人抓辫子。我等下给何明同志去个电话,让他也参加这个活动。”

“行。走起。”郭征东高兴地应了下来。他也需要这样与大家熟悉的机会。也很感谢程洪给他这么好的机会。不仅仅代表程洪接受了他,而且代表他加入了这个圈子。

三江片区这个小圈子全县都出了名,都知道程洪就是这个圈子中的头。这个圈子非常团结,何明曾经都被排除在外,李明哲就是吃了这个圈子的亏。

所以他在调来之前就想着如何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现在程洪给了他这个机会,他心中当然高兴。如果程洪知道他这么想,心里一定会象吃了黄莲一样苦。这个什么所谓的圈子纯属莫须有。

而且他一直避免什么圈子,避免授人拉帮结派的口实,所以他离开三江片区就很少踏足这里。他们团结因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团队,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也在一起朝这个目标奋斗。程洪成为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因为他是在这个团队中处于领导地位。

圈子是贬义的,是个人利益的集结体。团队是褒义的,是共同利益的集结体,是满满的正能量的体现。当然,程洪就算是清楚这些评论也不会去争辩什么。

外面的人怎么评价都无所谓,群众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群众认为他们都是好干部好党员就行了。他就喜欢这种闷声‘发财’的套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