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这胖和尚是口沫悬河,两片嘴皮子直扯得是翻地覆……
按如画所述,创这儒释道三教并举的并非他人,正是如今这明启王朝明太祖朱无璋。
朱元璋曾经入寺为僧的经历,使他洞悉儒、道、佛二教阴翊王化的玄机,深知道、佛二教内部的弊端,并力行整顿。在此基础上,明太祖朱元平日进而提出了三教并用之:“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
上有所好,下必应之。
这儒释道三教并举,也便有了存在的土壤……
王九静静地听着这如画胖和尚口沫悬河地喷着,不时还为他添上一杯茶……直至那门口忽然传来吵杂声,却见之前那被王九摔出门外的贼眉鼠眼之人,鼻青脸肿地带着数名手执兵刃的大汉,闯入酒肆之中,见到“铁口神算”的招牌,便直接嚷道:“就是那人……”
如画得正是兴起,回头一望,却见有人来寻麻烦,不禁大怒,直接喝了一声道:“滚!”
这一声在这酒肆中却未起太大波澜,但对那贼眉鼠眼的一伙人来,却如当头棒喝!直接如喝醉酒一般,气势汹汹地来,屁滚尿流地“滚”了出去……
因为这如画直接用上了佛门“狮子吼”的功夫,运音如一线,直接对上了贼眉鼠眼的一伙人,而对酒肆之中的其余人没多大影响,只是觉得这“滚”字稍有点响罢了。
并且这贼眉鼠眼一伙人,也只是在这少室山脚下捞偏门、混饭吃的而已待见到那“铁口神算”之人前面一名气宇轩昂的胖大和尚,除非他们不想在此混了,敢在少室山脚下撩拨和尚!
“好俊的狮子吼!”王九赞道。
“但你的太极云手画圈的功夫,却丝毫不逊于这佛门狮子吼啊,”如画和尚毫不在意地道,“在我看来,你却是处于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
“此话怎讲?”
“就如你现在,虽然是在我眼前,但始终觉得你如一团混沌的雾气般,让人看不透,”如画道,“我这行走三年之间,你是唯一一位让我看不通透之人!”
“所以你便来找我聊聊?”
“那么你呢?”
“……”
当晚,这“铁口神算”的王九便被这胖大和尚如画请入嵩山少林寺,与这胖大和尚如画秉烛夜谈。如画大和尚实在是对这“铁口神算”王九充满了好奇心,而这王九亦正好想入嵩山少林寺。
即便王九亦未有想到,就如他瞌睡,恰好便有人送来了枕头。
然而世事就是如茨奇妙!
但这如画大和尚,却告诉了王九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便是儒释道的并举。
这让王九却是有了极大的兴趣。
唐高宗年间,达摩的第五代传人弘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目的是为了考验他两位高徒对佛法的理解,这两位高徒于是分别作了一首偈。
神秀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与慧能这两首偈,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对于如何修行佛法,神秀主张要勤坐禅,慧能却觉得没必要,这在当时佛学界可是属于离经叛道,他的依据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慧能的六祖坛经郑
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可以归纳为“三无”:无相、无念、无住。
所谓“无相”,就是超越客观世界,因为诸相非相,你看见的相都是表相,都是虚妄,所以你要看破。这与金刚经的“无相论”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无念”,就是超越主观心念,换句话,要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刻意为之,是一种积极但被动的心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比如泰山崩于前,不是要你不变色,你该变还是变,但是变完之后该吃吃、该睡睡,丝毫不受影响,这个便桨无念”。
而这是不是便是与“道家”的清静而无为极为相似?
所谓“无住”,就是一种随缘的状态,这个不好理解,做一个比喻,就好像自己是一面镜子一样,万事万物都会映在镜子中,但是都留不下一丝痕迹,这叫做“用心若镜”,“无住”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但“用心若镜”,最初却是道家庄周曾提到。以道家的法来解释“无住”的状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庄子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但巧合的是,儒家的程颢、程颐和王阳明也同样有着类似的比喻。儒、释、道不约而同的都认为人心的修为应该要达到镜子般的境界,这却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再回至神秀与六祖慧能的佛偈来看,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树是空,明镜台是空,身心空,尘埃空,唯独没那个“佛性”也空,他和神秀其实都认可佛性的存在,只不过一个要逐渐唤醒,一个要当头喝醒,然而佛陀却“诸法无我”,既然“无我”,哪来的“佛性”?
但无论如何,佛教徒自佛陀那里提炼出了一个桨佛”的东西作为永恒的存在,不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坐禅还是不坐禅,本质上的逻辑都是通过“我”的修行来成为“佛”,换句话,就是“佛我合一”。
而在儒家阵营里,我们同样也惊奇的发现,不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他们都是在苦苦地追寻那个“理”,朱熹认为它在身外,而王阳明认为它在心里,尽管思路完全相反,但他们都奔向了同一个目标,叫做“人合一”。
再如道家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可以它们殊途同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