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怀疑(1 / 1)井中捞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光飞逝,一晃就已经到了八月十五。

真假知县案早已经尘埃落定,赵推官已将一干人犯做了判决。

当然,由于县一级政府没有死刑判决权,赵推官的判决只能算是一种“建议”。

还需要将人犯移交上级,由池州府复审、南京刑部终审,之后再移交北京刑部、大理寺复核,直到皇帝御批,才能最终定案。

可以想见,等这案子到了皇帝面前,一定会轰动天下。

凌蒙现在也有点头疼,当初他用了一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计策,现在后遗症开始显现出来了。

苏云苏知县马上就要出名了,徐能这个假知县的风险将无限放大。

所以这些天,徐能一直以有伤在身为借口,避不见人。他心里慌得很。

就连与赵推官交接知县印信,也是由凌蒙代劳的。

可是自从三天前赵推官离开青阳县后,徐能就不能再躲了,他需要正式履行知县职权了。

今天八月十五,全县官吏乡绅正好趁这个机会,给新知县接风洗尘,连带压惊。

徐能避无可避,只得羞答答地出来见人。

宴席就摆在县衙后宅的园子里,当天边挂起一轮圆月的时候,众人都已经等得心焦,凌蒙这才陪着徐能姗姗来迟。

众人连忙起身迎接,口中称呼“大老爷”、“知县老爷”、“县尊大人”、“老父母”。

称呼五花八门,叫什么的都有。

徐能按照演习过多次的样子,缓步走来,板着一张脸,装出一副生人难近的样子,只是略微点头致意。

这是凌蒙为他量身打造的形象,刻板、固执、傲慢、难以相处。

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多说话,避免泄露表情,避免与他人接触,从而大大减小露出破绽的风险。

徐能落座之后,众人也都坐定。

主桌上坐着的都是本县的头面人物,诸如主簿廉清风、典史罗桢、县学江教谕,另外就是县中的乡绅耆老。

凌蒙作为幕僚师爷,身份不够,根本挤不上桌,索性就站在徐能身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发现知县大人似乎情绪不高,不怎么说话,只是闷头喝酒。

为了调动气氛,江教谕说道:“今日中秋佳节,官民同享康乐。我青阳县父老乡贤尽皆汇聚与此,众人对苏知县仰慕已久。苏知县两榜进士出身,文采必定斐然。不如即兴赋诗一首,也让我等鄙土后进瞻仰一二。”

“是啊,是啊,我等早想一睹苏知县大作。”众人附和道。

徐能夹菜的筷子一颤,怔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凌蒙站在后面,瞥了一眼江教谕,心里默默地回忆着他的履历。

教谕就是县学的老师,搞教育工作的,不涉及到县里的权力斗争。

这江教谕是个举人出身,估计是文青病犯了,好端端的要作什么诗。

就在凌蒙一恍神的工夫,徐能已经放下筷子,装作一副低眉沉思的模样。

凌蒙一看,心里大呼糟糕。

这徐能也真是上不了台面,或许也是他太紧张了,一见到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就犯怵,应对失措。

这种情况,凌蒙事先跟他预演过的,直接拒绝就是了,你能奈老子何?

可是现在徐能或许一紧张搞忘了,凌蒙赶紧补救道:“我家东翁不胜酒力,不如由廉主簿赋诗一首,为大家助助兴。”

廉清风廉主簿摇头笑道:“凌师爷,苏知县哪有不胜酒力,你看他正在凝神静思呢,或许马上就要有传世佳作了。”

“是啊,我等只需静待片刻,就能欣赏佳作了。”众人附和道。

徐能的嘴角微不可查的抽搐了一下,眼睛悄悄瞄向凌蒙:“这该怎么办?”

凌蒙只得讪讪地说道:“我家东翁酒量甚浅,还需待他醒醒酒,才能构思出上佳诗作。今夜既然是中秋佳节,与民同乐,不如在座诸位才子每人皆赋诗一首,由知县大人品评,共贺中秋。”

“好啊,凌师爷此言有理。”众人积极响应。

在座的都是本乡本土的乡绅大族,家里正有子弟想在知县大人面前表现一下呢。

若是能得到知县大人青眼,对前途大有裨益。

别的不说,单说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关——县试,就是由知县主考。

如果能在知县心中留个印象分,对考试大有好处。

当下参与宴席的一众乡贤子弟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出一出风头。

主簿廉清风微微偏头,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凌蒙,目光中含着隐隐的笑意。

凌蒙也没看到,忙着招呼下人去准备笔墨纸砚,好让众人即兴作诗。

这些下人也是这几天刚刚聘来的,四个丫鬟、十几个仆役,勉强能将知县老爷的场面撑起来。

那贪财抠门的范剥皮还曾为此大呼肉疼,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

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收入有九十石米。

另外,按照明朝初年定下的规矩,朝廷还为每位知县免费配备了四名柴夫、十名马夫。

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嫌麻烦,干脆直接将这项待遇折成银钱直接发给官员,这个叫柴薪皂隶银。

不仅如此,知县老爷还能从下面收到各种“常例”,每年总计大约二千余两,这还是因为青阳县并非繁华大县。

这些“常例”属于灰色收入,并不算是违法贪污。

再加上逢年过节的送礼,属下各级官吏的孝敬,稍微心黑一点,一年捞个万八千两真的是轻轻松松。

所以,聘几个丫鬟、仆役根本不算什么事。

不大的工夫,凌蒙带人将纸笔取来,一众才子们根本不做思考,直接奋笔疾书,显然都是在家里准备好了的。

很快一篇篇诗稿就交到了徐能手中,徐能假模假样地看了起来。

凌蒙则在旁边当众朗读,这些诗作基本上都是秋啊月啊的,老气横秋,实无新意。

凌蒙一边读着,一边暗暗摇头。

本来嘛,青阳县并非才子之乡,也不是科举强县,水平也就这样,情理之中。

徐能装模作样地默读了一会,还自作聪明地也学着凌蒙摇头叹息起来。

在座的一众乡贤眼巴巴地看着他,不禁大失所望。不过也不怨人家苏知县,谁让自家子弟太过平庸呢。

廉清风眼见这情景,忽而笑道:“看来这些诗作都入不了苏知县的法眼。苏知县也歇了一阵,酒也该醒了,文思也酝酿得差不多了,不如赶快下笔,好让我等拜读大作。”

“呃……”徐能摇晃起来的脑袋顿时又定住了。

凌蒙在背后扯了扯他的衣袍,让他镇定,又暗暗觑了廉清风一眼。

这位廉主簿怎么又提起了这茬,一直挤兑徐能当场作诗,他该不会是对徐能这个冒牌知县起了什么疑心吧?

“我家东翁实在是饮酒过量,头晕目涨,还是有请廉主簿来作一首吧。廉主簿饱学鸿儒,诗才想必也是不凡。”凌蒙笑着回驳道。

廉清风也眯眼笑着,摆手道:“老夫一把年纪,早已是个冬烘老朽,哪里能作得了什么诗。苏知县年轻有为,正是意气风发之龄,理当由苏知县一展风采。”

凌蒙见推脱不过,索性自告奋勇:“我家东翁真是醉了,不如由晚辈这个末学后进献一回丑,请廉主簿指点一二?”

“凌师爷想要讨教诗词,老夫改日随时恭候。然而今日是为苏知县接风洗尘的日子,凌师爷怎好抢了苏知县的风头?”廉清风寸步不让。

凌蒙越听越觉得不对劲,看来他是真的起疑了,似乎想要试探一下徐能。

“唉……”凌蒙心中一叹,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凡造假的,总有被识破的时候。

何况徐能虽然经过了几天的突击训练,行为举止上大为改观,但那也仅仅是形似神不似,距离一个真正的士大夫差距太远。

并且徐能表现得太过拘谨,实在没有读书人的气度,再加上之前的真假知县案,引起廉主簿的疑心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现在该怎么应对?

要是不作一首诗出来的话,只会进一步加重他的怀疑。

凌蒙思虑了一下,见徐能此时已经开始装醉,晕乎乎地歪在椅子上,便扯了扯他的后背,让他别装了,赶紧醒过来。

哪知徐能会错了意,还以为是要他装醉遁逃,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胳膊搭在凌蒙的肩上,转身就要离开。

嘴里还打了一个酒嗝,含含糊糊地嘟囔道:“本官不胜酒力,少……少陪了。”

廉清风见状,与江教谕对视一眼,嘴角微微扯出一抹冷笑。

徐能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凌蒙才总算把他拉住,拼命对他使眼色。

徐能一愣,见凌蒙的目光指向旁边的一张书案。

赵一刀和沈胡子两人作家丁打扮,正一左一右站在书案旁,手中拿着一卷宣纸。

凌蒙又是一阵眼神交流,徐能才终于会意,晃晃悠悠地走到书案后面,紧张地拿起一支毛笔。

凌蒙站在书案前,亲自展开一张宣纸。

廉清风与一众官吏乡贤见知县大人终于肯动笔了,起身想要观看。

可是不巧,凌蒙的后背正好将他们的视线挡住。

众人只见知县大人手臂一阵飞舞,然后潇洒地将笔一扔,转身去也。

凌蒙对着众人拱拱手,道了声抱歉,也领着赵一刀、沈胡子一同离去。

众人这才抢步上前,只见书案上一首诗已然写就,雪白的宣纸上赫然是一片龙飞凤舞的草书。

这个书法嘛,似乎……还算差强人意吧。

当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首诗的内容。

有人忍不住念了出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众人脸上霎时一片惭然,他们原先还道苏知县不善作诗,所以才一直藏拙。

现在看见这篇大气磅礴的诗句,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是不屑于作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