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韦皋出来混时,家庭提供帮助已相当有限,其所获成就,基本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所幸,大家族还是给韦皋,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至少让他有机会,找了个很牛的老丈人张延赏。
张延赏出身河东张氏,为开元名相张嘉贞之子,其妻苗氏乃太宰苗晋卿之女。
当时,还没当上宰相的张延赏,想给宝贝女儿找个乘龙快婿,便在京城大宴青年才俊。
但挑来拣去都不甚满意,苗氏虽为一介女流,却比老公有识人之能。
她向张延赏推荐道:“此人韦皋之贵,无以比俦。”
女儿大了,总要许配人家,既然老伴相中了,与韦氏联姻也不算辱没。
但婚后,住在张家的韦皋,身上毛病渐渐显露。
他性格高傲,又不拘节,并不愿意特意去取悦张延赏,很少和老丈人喝酒撸串,更少与其他人沟通。
两三年之后,老丈人对没什么建树的韦皋,越来越不满,连带着家里仆人都开始不待见他。
只有目光独具的丈母娘,依旧另眼相看,坚信他必有一鸣惊人之时。
见丈夫被父亲冷落,被仆取慢,张延赏的女儿也很伤福
她流着泪对韦皋:“韦郎七尺男儿,文武兼修。怎能长期沉滞在我家,让人看不起?国家正逢用人之际,岂能虚掷青春,甘于平庸?!”
言毕,便拿出全部嫁妆财物,让他出去发展。
韦皋向岳父辞行时,张延赏考虑到他财力单薄,便以七驮驴子的财物相赠。
当面没驳岳父面子的韦皋,却在每经过一个骤站时,便让人送回一匹驴子的财物。
七个驿站后,张延赏所赠财物全部送回,只剩妻子的嫁妆和一些书籍。张延赏看到财物被原封不动送回,也不过摇摇头而已,再无帮助女婿的行动。
此后,韦皋渐渐混出了名堂,贞元元年785年六月,官拜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而他要接替的前任西川节度使,恰恰是看不上自己的老丈人张延赏。
为了给老丈人一个惊ba喜ji,韦皋故意改名为韩翔。
直到韦皋距府衙只有30里路了,张延赏依旧蒙在鼓里,有人告知“来接任的韩翔,实际上是韦皋。”
苗夫人听到后,惊喜的:“如果是韦皋,必然是女婿韦郎。”
张延赏笑道:“下同名同姓的人甚多,那个韦皋估计早就死了,怎么会来继承我的位置?妇人之言!”
第二,韦皋入城交接官印,张延赏闹得非常难堪。
有首诗讽刺张延赏没有识人之明:
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多少出风尘。
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注:诗中的“宣父”即孔子,他在唐时被尊为宣父。
这段故事依旧载于,唐人范摅所撰的笔记集云溪友议。
不过,故事本身有不少不甚合理之处,大家当个段子看就行了。
另外,韦皋的老丈人在故事里是个反面角色,似乎没什么能力。
但其实,张延赏在当时也算赫赫名臣。
他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升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时,蜀地先后经历了杨国忠两征南诏惨败,郭英乂、崔宁、杨子琳之乱,百姓疲敝,制度无存。
张延赏到任后,轻徭薄赋,重塑律令,使得蜀地逐渐恢复繁荣。
正因此,韦皋接任西川节度使后,张延赏才会入京拜相。
二、才女薛涛的舍离断
到中国古代的才女,大家可能想到的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之类。
这四位才女,各个家里非富即贵,算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
我们今的,可不是这种才女里的“战斗姬”,而是当时网红,流量后。
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涌现出了一批女诗人,其中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艳压群芳,组成了“才女团”。
薛涛,京兆长安西安人,本官宦之家,其父薛郧学识渊博,从便教她读书、写诗。
父亲出使南诏染疠病而亡后,陷入困境的薛涛不得不在16岁,凭“容姿既丽”、“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从官宦之女沦落风尘,薛涛所受打击和失意自可想见。
她也很清楚,士大夫们“歌儿舞女”的轻薄鄙视,为此薛涛不得不以“敏捷”诗才,打造一个不卑不亢,而不是“卖弄风情”的人设。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西川节度使后,在一次酒宴上,薛涛即席赋诗,提笔而就谒巫山庙:
朝朝夜夜阳台下,
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
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从此节度府每有盛宴,薛涛都成了侍宴的不二人选。
凭借韦皋提供的平台,薛涛大红大紫诗名远播,与许多着名诗人都有诗文唱和,其中不乏白居易、元稹、牛僧孺、张籍、刘禹锡、杜牧、张祜等大佬级人物。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发现薛涛并非只能做些吟风赏雪的令,她对很多事物都有很独立的见解和思考。
渐渐的韦皋开始让她协助处理一些稀碎的案牍工作,没想到薛涛代笔草拟的公文,不但富于文采,且细致端详极少出错。
韦皋大喜之下,对薛涛更加看重,甚至将南诏国赠送的孔雀转赠于她。
这只陪伴薛涛余生的孔雀,被武元衡、白居易、韩愈、王建、刘禹锡等多位诗人题咏,甚至成了判断她去世时间的一个证据。
据张蓬舟先生所着薛涛诗笺韦令孔雀一章中称“南越馈献孔雀一支,皋依涛意,于使宅开池没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秋,孔雀死,次年夏薛涛亦卒。此事为薛涛卒年之确据。”
被称为“韦令孔雀”名禽死后,李德裕和刘禹锡分别写了伤孔雀及薛涛之什、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
但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风头正劲的薛涛由于某种至今不明的原因得罪了韦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