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两月前皇帝下诏书禁止各地官府私自免除府兵功勋,考虑到各地实情,又责令各地于不等之年数之内偿还已经克扣的田地。
辽东前线的大军军心如何暂且还看不出来,但守卫京师的诸卫兵马由是军心大增。
李治虽然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心思,但支援辽东的兵马,还是按时出发了。皇帝下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也不是一日两日了。等到支援辽东的大军出发之后。攻打高句丽的策略也就昭然若揭了,根本掩饰不住。
兵分两路,一路攻击高句丽的西北部,也就是过去的行军路线,立足于与高句丽接壤的营州。另一路。渡海海经过百济,从高句丽的南部攻击。
北路军由左骁卫大将军、辽东道大总管、凉国公契苾何力率领。南路军则由左武卫大将军、平壤道大总管、邢国公苏定方率领。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亲领援军从旁助之,以之为浿江道大总管,与苏定方并为南路军。
其下各有诸卫将军、中郎将、郎将等不提。
时至八月,南路军在苏定方的带领下在浿江大破高句丽军,屡战皆捷,于是进军包围平壤城。
北路军进军则要更晚一些,泉男生率精兵数万,固守鸭绿江,契苾何力率军无法渡江。一直到九月底,天气寒冷,鸭绿江水结成坚冰,唐军渡河,泉男生不守坚城,两军方能交战。
是战高句丽军大溃,唐军追击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余者皆降,泉男生仅以身免。
契苾何力消灭了高句丽的生力军,眼看着就要再接再厉,力图与苏定方会和时,突然接到了班师诏书。
只因九姓铁勒生乱。
初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唐初薛延陀部曾受大唐册封,助大唐攻灭东突厥,后因反叛被唐所灭。
贞观初年,契苾部由契苾何力带领归唐,契苾何力正是统领北路军的左骁卫大将军。
至此,铁勒尚有九姓分支,每姓即代表一个铁勒部落,其中以回纥部实力最为雄厚,年初,回纥首领婆闰还派兵随鸿胪卿萧嗣业攻打高句丽。
然则龙朔元年年中,回纥部首领婆闰身死,其侄比粟毒继位主领回纥,与派兵助大唐攻打高句丽的婆闰不同,比粟毒谋划反唐,继位后即与郑仁泰去岁讨伐过的铁勒同罗,仆固等部侵犯边境。
负责经略统率大唐北部诸多羁縻州府的燕然都护府不能制止,只有招架之力。只能向朝堂求援。
于此同时,唐军讨伐高句丽的军略正在进行之中,经过两次增兵,主力大部皆在辽东,余者驻守京都。毕竟强干弱枝是庞大帝国保证军事安全的稳妥之法,余者尚嫌不足,焉能再从两京派兵?
要是东都无兵可守,该担心的就不是外患,而是内忧了。造反这个词并不遥远,远的不说,六七年前便有睦州女子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率众造反,口号叫得震天响。最后被扬州等数州刺史奉命带兵剿灭。
因此,东都的兵马不能再派,临时征调力有未及,铁勒犯边的军报一经传来,便只能召回从陆路攻击高句丽的北路军,以防备敌患。
之后,便只有苏定方率大军于平壤城外同高句丽对峙,伺机进攻,身侧还有心怀鬼胎、出工不出力的新罗。
至此,两路大军共同讨伐的谋略已经宣告破产。
但为了此次讨伐,大唐已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若是放弃,便等同于打了水漂,北路军已经撤回,苏定方与宰相任雅相的南路军还得在高句丽南部坚持,平壤城高,苏定方也算是孤军深入敌境,强行攻城不可取,只能择机行事。
去岁郑仁泰奉命讨伐反叛的铁勒思结、拔也固、仆固、同罗四部,斩其首领而还。
正所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郑仁泰斩其首领,却未曾灭其部落,继任者并非真正亲近大唐。
回纥反唐,连带着铁勒九姓都不安稳,即便没有反唐的,也不会为了大唐而对回纥等部兵戈相向。
是以短时间内,铁勒九姓上升成为比高句丽更被大唐君臣瞩目的军略目标。
朝中大事轮不到李弘来发言,还是那句老话,能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大多经历过由乱转治的唐初,没几个庸碌之辈。
即便是隔个一段时间总要找李弘刷一下存在感,玩玩“大家来找茬”游戏的李义府,也绝对称得上是年富力强、精明强干。当然,他为官不正,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义府作为吏部尚书,他的决定,吏部无人敢驳斥。吏部有铨选职官之责,俗称为选事。按制,尚书、侍郎分为三铨。其中尚书为尚书铨,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共同栓选职官,
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较之优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然后据其官资,量其注拟。
而后以五品以上和六品以下为区分,皆以名上中书、门下,以授其官职。
然则李义府掌选事,吏部成了他的一言堂,两位吏部侍郎皆不能止。
时多有官员巴结奉承,更有人言李义府有卖官之举,虽不至于明码标价,但往往价钱因人而异,还有索要贿赂之举。
就连李弘都有所耳闻。
李弘不信皇帝李治和有时会代替皇帝理政的武后不知道这件事。
不过是权当不知道罢了。
李义府为官精干又圆滑,能逢迎上意,李治和武后都用他用的很顺手。况且,李义府还是皇帝竖给旁人看的一个标杆——看看当年第一个支持朕、反对长孙无忌的人受到何等恩遇?还不快入朕的碗里来?
不过李弘每五日在文成门内视诸司奏事已经**个月了,从未见过有参奏李义府卖官鬻爵的奏疏。
倒是李弘的老师张文瓘终于如愿拜相,以中书侍郎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仍担任太子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