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敏见萧敬郁郁,便拎着当初他送的那只百灵鸟去外院找他玩。
萧敬见到萧敏,依旧蔫蔫的,靠在罗汉床上,不愿意起来。
萧敏使人将百灵鸟挂在廊下,又喊福儿进来,将一早叫人买的如意居的卤水三味摆出来--卤鸭掌、卤鹅翅、卤鸡。
看着福儿一碟一碟地摆上,卤水刚刚热过,还冒着热气,萧敬渐渐坐直了,眼神也有了光。
萧敬伸手就要拿来吃,被萧敏一拍,“二哥这么大个人也不洗手,快去洗了再吃。”
萧敬缩回手,不满地对外喊道:“来人,打水来。”
门外传来丫鬟的声音:“爷,就来。”
萧敬洗了手,拿筷子夹了鸭掌就啃起来,吃了几口,还感叹:“要是有酒就好了。”
萧敏一笑,看了一眼福儿,福儿忙把食盒里的一壶酒拿了出来:“二爷,烫了桂花酿,您试试。”
萧敏给他斟了一杯酒。
萧敬满心欢喜,饮了一口,道:“好妹妹,还是你懂哥哥。”
萧敏一挑眉:“那是,要是不能让你高兴,那我的钱岂不是白出了!”
萧敬嘻嘻一笑,又吃了起来。
萧敬吃饱喝足,整个人畅快起来,就开始和萧敏叨叨吐苦水。
“看着同窗都进考场了,我心中羡慕得紧。待我等到三年后再考,他们庶吉士都要散馆了。”
......
萧敏听他唠叨完,一笑:“得了,二哥。你说那些同窗该不是都比你大好多岁的吧。
少年举子能中进士本来就不多。能中的,多数都是英才,那些你就别羡慕了,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羡慕不了。
你也不过十八岁,再过三年也就二十一,到时金榜题名,也是少年进士。不亏。”
萧敏听着萧敬絮絮叨叨,后来见他竟睡了过去,睡着嘴里还在嘟囔,“我知道,胡阁老考到三十三岁才中进士,如今还不是做了首辅。”
萧敏一笑,叫人拿了被子,给他盖上,轻轻地退了出去,拎着百灵鸟回了木樨院。
萧敬午间醒来,想到早间的事,有些讪讪,也不好继续悲春伤秋,便陪着李家两位没考试的表兄弟玩去了。
晚间回来见到萧敏还颇不好意思,萧敏也不点破。
忽忽数日,举子们考完了试。
萧斐、李致远休息了之后,将自己的卷子默写了出来交给老太爷,老太爷一看,中上,如无意外,总归能上的。
老太爷念起封锦,又去封家走了一遭,看了一回封锦的卷子,比萧斐两人的还好些。
总算是心满意足了。
又和封太师论起事来。
封太师致仕后,清闲了下来,反不如先时丰腴,如今反而瘦削了下来。
封太师将众仆摒退,只留了封锦应门。
封太师问老太爷:“圣上去年底至今,动作频频,怎地至今还未立下储君?我原想去年年底就该能定下来的。”
萧老太爷听了,放下了手中的茶盏,轻叹:“圣上自先太子后,苍老了许多,性格不似先前果决,反而犹豫、多疑了许多。
原本齐王、韩王早该就藩,如今又要呆到圣寿过了之后,如今储位还未定,总担心节外生枝。”
封太师又问:“圣上身子如何?”
萧老太爷说:“瞧着比以前差了。宫里不传,不敢打听。”
封太师心知圣上稳健的人,如今一阵快、一阵慢,是事情还在他掌握之中。
封太师说:“待今年科考毕,你盯着内阁,盯着圣上将立储的事尽快定下来,不要在节外生枝了。
如今里里外外都明白圣上要立晋王,不会再有更多反对的。
如今圣上还稳稳的,要反对,也要看谁敢发对。”
萧老太爷应是,想了想还是低低说了句:“圣上年岁渐长,晋王终究还是年轻了些,若...怕他担不起来。”
封太师轻吹了手中的茶:“皇家的人没有一个简单的。正好如今开始担起来,将来咬咬牙,总能抗住。”
萧老太爷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过是在封太师嘴里讨一句支持的话语罢了。
萧老太爷告辞出去,封锦送他。
不日,春闱放榜,萧家的二管家李管家天不亮就带着人出去了。
待得放榜,那锣鼓一敲,红榜底下熙熙攘攘都是人头,李管家亲自上阵,四五个小子把他围在中间,不让别人挤到他。
李管家从头看到尾,第四个就看到熟悉名字:封锦。
又往下看,第三十八名:萧斐。
再往下,第九十九名:李致远。
看完榜,李管家喜笑颜开地同小子们挤出来。
小子们也在叽叽喳喳:“我头里就看到封姑爷的名字了,只是李管家,咱家大少爷,表少爷中了多少名?”
李管家整整衣帽,“小的们,都回去领赏罢,咱家大少爷中了第三十八名,表少爷第九十九名。都金榜题名啦。”
小子们欢呼起来,“哦!中咯,中咯!”
李管家指了最小的那个小子:“刘明,你去封太师府上报喜去,其他的,跟我回去吧。”
一群人高声应是。
喜气洋洋地分两路回去了!
李管家的消息一传进来,家里早有备好的炮仗已经烧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放得震天响。
老太太大手一挥,放赏!
家里的仆从全部多发两个月的月例,又叫管家将备好的一箩铜钱,往门外放赏。
不多时,又有许多看了喜报来报喜的,老太太嘱咐了,一律发赏银。
不多时,大姑太太、三姑太太也来了,特地来打探消息的,正好,一起吃上了喜宴。
萧敏看着喜气洋洋的一家人,心中的喜悦之情竟无以言表。
原来,金榜题名,竟如此令人喜悦,可惜,女人不能科考,体会不了这金榜题名的快乐。
之后就是殿试了,不成想,圣上看封锦年纪轻轻,又一表人才,直接提上去做了探花郎。其他的名次多数都没有变化。
这一科的状元矮胖,榜眼高胖,三人打马游街,目光都落在年轻的探花郎身上去了。
姑娘们看了状元郎,再看探花郎,纷纷羡慕萧氏,竟嫁得如此如意郎君。
这些围观的姑娘,还包括杨婉萱、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