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些时日!二姑老爷、姑太太夫妇俩领着长子长媳,次媳回来了。
所有儿女都团聚身边,老太爷、老太太镇日喜笑颜开的。二姑老爷祖籍山东,双亲具不在了。
二姑太太在京城也有陪嫁的宅子,老太太却吩咐,二姑太太一家就住在萧府了。
二姑太太的幼子李致达,年十六。
如今由次子陪着回山东老家参加童试。
李致达尚未定亲,二姑太太原本想和娘家结一门亲事的,不成想萧敏已经定亲了。
但二姑太太见大姑太太和三姑太太家都有适婚的女儿,心思又活泛起来。
忽忽时间就过去了。
到了三月底,大老爷定了任南昌知府,虽然依旧是知府,但这是省城。
二姑老爷留任成都知府。
萧家二老爷外放湖州任学政。
一家人又忙碌起来,收拾行李。
而关于萧敬和萧敏的婚事,因今年有乡试,乡试过了又是春闱,因此,萧敬的婚事定在了明年五月里,萧敏的则定在了明年八月里。
由于大少奶奶李氏很快就要生产,这回大太太就不跟着大老爷去任上,直接在家等待李氏生产,待明年萧敏完了婚再去南昌。
而二太太这边,留下两个儿子在京读书,自己领着两个女儿随二老爷去了湖州。因老太爷、老太太年岁渐长,二老爷、二太太还特别嘱咐萧斐夫妇多多老顾二子。
萧敏看着二叔一家,仿佛看到了了数年前自己一家的模样:恋恋不舍的男孩子,似懂非懂的玫姐儿,懵懂无知的孜姐儿。
萧敏忽然意识到:人生,似乎总是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别离。人们为了生活,为了追求,总是愿意踏上未知的旅途。
四月里,杏子挂枝头,最后送走二老爷一家赴任,萧府就安静了下来。
玫姐儿走了,萧敏感觉自己身边有些空落落的。
萧斐、萧敬埋头苦读,准备乡试、春闱。
二姑太太的长子来年要参加春闱的,也留在了萧府读书。
表兄弟三人时常一起读书,或找老太爷指点。
五月里,李氏诞下了萧家的第四代长孙,长房长孙、阖家欢喜,老太爷亲自取名,萧煦。
萧敏因萧玫离家的忧愁,因小生命的到来,也渐渐消散,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萧煦身上。
到了八月里,萧敬就下场参加乡试。
三年前萧斐、萧敬一同参加乡试,萧斐过了,萧敬折戟。
这回萧敬摩拳擦掌,势必要拿下。
果不其然,萧敬这回中了举人。
萧家小小的庆贺了一下。
而九月里,宫里传出了大消息:圣上下旨让齐王和韩王就藩。
虽然京师许多人早有耳闻,但旨意一下,从官员到平民百姓都议论纷纷。
“两位王爷都就藩,那谁做储君?”
“圣上想谁做,把谁召回来不就得了。”
“你们别忘了,宫里还有位惠郡王。”
“你的意思是,要立惠郡王为储?”
“我可没这么说,就说有这样的事。”
“也不是不可能,且看圣上让不让惠郡王就藩。”
比起底下议论纷纷,高层的讨论就隐晦和私密多了。
齐王、韩王并不想就藩啊!
此刻宫里就只有惠郡王,宫外只有两位王爷,就藩的两位,摆明就是与储位无缘啊。
齐王、韩王谁都不想出局啊。
事实,两王早已经听到风声,一直在想办法留下,但是圣上心意已决,从不动摇。
此刻,两王待咨询了亲近的几位大人后,齐王、韩王两位许久不在一起坐的兄弟,破天荒地坐在一块想办法。
齐王看着上门来访的韩王说:“三弟,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咱们想留下来,得想个正当的理由。你可有主意?”
韩王手中的洒金扇一敲掌心,说:“不瞒二哥,弟弟心中已经有主意。不知二哥可有打算。”
齐王嘴角一翘:“本王也心中有了主意。你先说吧。”
韩王呵呵一笑:“行,二哥附耳过来。”
齐王靠近了韩王,韩王在齐王耳边如此这般一说,齐王连连点头:“看来我们兄弟两想到一块去了。”
韩王笑得越发明显:“那咱俩明日就一块上折,父皇看到我们兄弟俩一块上折子,看在我们一片孝心的份上,总要多考量几份。”
齐王拊掌说:“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韩王告辞后,齐王妃询问齐王此间的事,齐王一一告知了王妃,王妃皱眉:“若是他明日不上折怎么办?你倒做了出头的椽子。”
齐王呵呵一笑:“别的事他会食言,此事他哪里敢。若是真食言了,他这辈子就呆在河南的吧。”
齐王妃眉头依旧不展:“我怕你与虎谋皮。”
齐王道:“过了这个坎,我就把他抛过墙,你又知道他不怕我?”
齐王妃说:“罢了,我知你心中不甘,但也别太出格了,总归有父皇做主呢。”
齐王拉着齐王妃坐下说:“我这弟弟,我了解。看着闷不做声的,百事不理的样子,其实是最爱争强好胜。此番储位,若是立惠郡王,我等还能善了。若是他上,我等绝无好日子过。”
齐王妃说:“如今父皇都是你们就藩了,意向已然明确,又何必再强作挣扎。如你所说,惠郡王总不敢亏待我们。”
齐王道:“如今我算嫡长,总归意难平。”
齐王见王妃担忧地望着自己,说:“就这一次,此次若是不成,我就安安心心就藩,再不说二话。”
齐王妃勉强点头。
第二日,齐王和韩王就上书圣上,圣上明年四月见五十五岁大寿,此去藩地,无召无以入京,又想为皇父庆贺五十五岁大寿,特恳请皇父恩准明年过了圣寿再就藩。
那奏折写得那叫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圣上看了以后,良久,准了两人的折子。
齐王和韩王自然欢天喜地。
与之相比,惠郡王一系就有些抑郁:如今名分未定,多齐王、韩王在京,就多一份竞争。
但这也无可奈何。
但,不久后,圣上又下旨封惠郡王为晋王。
依旧不提迁宫开府的事情。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有些慨然:居嫡居长又如何,恐怕没戏了。不免抑郁。但是在众人面前还得一副强颜欢笑的样子。
而韩王府,韩王妃听到这个旨意,对着韩王就抱怨:“你看你,做人叔父又如何,封的王爵,还不如人家。再这样下去,你怕是连肉汤都没得喝了。”
韩王素来对韩王妃的抱怨、小脾气不予理睬,今日罕见地怼了回去:“你除了唧唧歪歪还会什么?祸从口出,赶紧噤声。”
韩王妃一时难以适应,但见韩王脸色凝重,聪明地噤了声。
就藩和晋封的旨意一下,百官心中各有滋味。
不久就有御史上书,请晋王及先太子妃迁出东宫,并议定封地、早日就藩。
圣上将折子拿在手里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扣了下来。
圣上这一年来,苍老了不少,竟渐渐生出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原想缓些再让齐王、韩王就藩,届时再晋封惠郡王的,但如今都加快了步伐。
秋日夜长,二更鼓了,但赵阁老府上书房的灯还亮着。
赵阁老这几日觉得自己心虚烦躁、火气旺盛,此刻就是,正在书房里踱步呢。
书桌上散落着不少诗作,这些都是韩王和赵阁老这小半年的作品呢。
赵阁老走到窗边,开了窗,秋风扫了进来,桌上散落的诗不少便被吹翻在地。
但是赵阁老不在意,他深深地吐了口浊气:押宝韩王,好像押错了!如今看来,圣上分明属意晋王。现在改弦易辙,是否还来得及?
呵呵,真是异想天开,就算改了弦,将来也与首辅无缘了。过去跟韩王的事情,晋王会不知道吗?
前有封阁老与圣上师生相得,现有晋王、王阁老相得益彰。自己离首辅,就差了那么点毫厘。
当初拉萧成入伙,他退缩了,如今看来,不是他多聪明,而是自己太急了。
当初为什么押宝韩王呢?啊,只是想走一条和封阁老一样的路罢了。
只是现在看,这条路没走通。
赵阁老手扶窗棂,渐握渐紧。
半晌,又松开。
圣人尚且犯错,错了就错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现在在晋王面前失了先机,以后再好好经营,未必没有机会。
那,韩王这里。。。
翌日,赵阁老传信给韩王:如今政务繁忙,以后再寻机会探讨诗词。
韩王听到口信,手里的书都快拧烂了。
赵阁老倒戈了。
明年就了番,储位就彻底无缘了。
韩王妃知道了,在睡觉时,与韩王耳语:“实在没办法,索性找人将他...”说着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韩王摇头:“别出这种行不通的主意了。”
韩王妃不满:“只有敢不敢做,没有行不行得通。”
韩王依旧摇头:“我在宫里生活这么多年,知道这个行不通。”
韩王妃又说:“就因为你在宫里生活这么多年,你才更知道怎么行得通。”
韩王闭目不语。
良久韩王低声说:“此事休要再提。”说完不再说话。
韩王妃见他说不通,一张嘴怎么也撬不开,气得在他腰上拧了几把,拧得韩王“嘶,嘶”作声,却依然不松口。
转眼就是新年。
新年之后,就是春闱,天下才子共镶此举。
封锦、萧斐、二姑太太家的长子都参加今年的春闱,如萧敬等人,老太爷觉得笔力不够,不让参加,以免中个同进士回来。
萧敏早早就给三人奉上了礼物,一色的荷包,分别绣了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步步高升。
送他们出门考试后,在家的女人们都特别一致地去了老太太的佛堂了,纷纷拜了菩萨,期望考试的人都能考上。
倒是萧敬,因为课业不达标、不能考试,心情有些郁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