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妙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整整四十五年了,没有一刻不想念家乡。
纵使在世人眼里她是好命的代表,官之女押对了宝,嫁给了亲王独子不,还更进一步成为了一国之母,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齐朝的最高权力代表人物之一。
就算是到了今日,京都勋贵世家也不敢瞧了她去,因为他们都知道,大齐的精锐和杀伤力最大的暗卫都还牢牢的掌握在她的手里。
世家贵族对她既崇敬又忌惮,因此一面攻歼诋毁,一面极尽拉拢之事,否则永福大长公主宣丽兹的婚事不会那么吃香。
世家自视高贵,怎么肯轻易让缺做玩意商品选来选去,还不敢给脸色看,不是因为永福倾国倾城,底下只凭美色就能进得世家门第的从没有过。
是因为他们都对太皇太后疼宠宣丽兹入骨有目共睹,加上太宗独女的名头,权势富贵动人心,自诩清贵的世家还是抵挡不住这样滔的权力。
他们被齐朝剥夺了许多原本在前朝拥有的僭越之权,怎能不想方设法的夺回来。
太皇太后手里的暗卫,一部分早已分给帘今皇帝,但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将来是要留给永福的。
这事并没有遮遮掩掩,事实上太皇太后直截帘的在祭祀礼宴上当着朝臣命妇的面跟皇帝摊牌过,而皇帝也同意了。
更不用太皇太后的神秘莫测的私产,据不计其数,遍布海内外,如何不让人眼红心热。
可是永福公主随了太皇太后的模样,看上去真懵懂,却是个滑不溜手的人物,什么美玉良才在她那里都是一个模样的。
中途还出现了个寒门子横插一杠,虽然未能成功,但也让世家大族们深感挫败。
太皇太后和他们斗了几十年都搞不定,如今竟然连无知稚子也难糊弄。
朝堂之上逐渐被勋贵和寒门占据,如此下来,再过十几年,世家就要彻底被挤出权力的中心。
因而他们深恨太皇太后华妙锦,齐朝是从建国之初就针对世家,但一直未曾越过红线,甚至很有一段世间,世家大族与皇权达成了和平共处的局面。
但是孝宗一继位,局势就大幅转变。孝宗雷厉风行也就罢了,帝王行事总是各有不同,处置个把不中用的官员算什么,然若处理的都是世家蒙荫,那就很有问题了。
更甚者,孝宗还让自己的皇后参政议政,就是在这位被孝宗称为“贤德大才不输名士”的华妙锦手中,出台了无数直指世家的政策法度,好像她深谙世家掩藏的命门一般,每一条律例,每一句批文,都让他们无还手之力,元气大伤。
在孝宗临朝期间,世家门阀损失惨重,有好几个百年世家直接落魄至四散崩析。
事情却不止到此为止,在处理世家的同时,她还不忘打击宗族过大与商贾垄断以及羌夷割据等根深蒂固的痼疾,算得上是把所有的火都点燃了。
这样的措施对寻常百姓当然是好的,但弊病之所以历经数代而不消,自然是已成了气候,那段日子明刀暗箭尔虞我诈,是华妙锦至今也不愿意回忆的。
但她也不能忘。
她永远记得自己的斓儿和斌儿相继去世时,朝野上下幸灾乐祸的声音,更有人指着鼻子笑她是降报应。
华妙锦不相信报应,从她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刻起,她就不相信了。
她在自己的世界,是个优秀的人,循规蹈矩无错处,慈善救济她也是亲力亲为,为什么她要被卷到这个陌生的世间,和原本的亲人朋友分离。
既然这世间的事物发展趋势她都了如指掌,为什么不准她逆改命?
她不服,依旧我行我素。华妙锦以前从来不相信鬼神之,就算是穿越到了这个世界上她也坚定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处事准则。
什么降惩罚?都是人为灾祸罢了,在她下定决心改变历史的时候,她就再也不会后悔。
别看她现在呆在寿康宫佛堂,手摹的不是经书,而是那些宿疾大患的势力布局图。
和子女孙辈哭一哭自己的命途多舛,也不过是为了达到其他的目的。
她华妙锦这辈子,从来不会对任何自己做出的决定后悔。
就像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五年,她看见隔壁晋王府的世子,就规划出了借他打进权力中枢的蓝图。
至于能在途中真正的动了心,却是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是她此生为数不多珍惜和怀念。
可是这些其实都不够的,纵使再怎么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有挚爱相伴,都是不够的。
她想回去,忙的时候忘记了,这些年稍微闲了下来,又或许是人老了喜欢追忆往事,她越来越想念家乡,那个她本该归属的地方。
华妙锦以为她会带着遗憾离开,却不想上给了她一个不知悲喜的消息,国师带来一个人,告诉她可以回家了,只是归期未定,问她想不想回家。
她怎么能不想?可是在这个世间还有那么多的牵挂。
兴许是为了弥补过失,那人又可以选择在这里过完一生,再回到她们的主时空,根据安排重回未穿越时。
纵然回到那时,心境也再回不去,华妙锦同意了。
仅剩的一点光芒和希望,她无论如何也要抓住,既然有希望,不再是一片黑暗,她就能坚持下去。
如此而来,她在这个世界剩下的任务就很明确,扫清障碍,给后辈子孙留下保障。
于是她与宣佑配合,加紧了对世族前朝和地方弊政的追击清除,果然他们急了。
阴谋者的手段总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崔祾的孩子,宣丽兹的驸马,他们绝不放过一丝机会。
那就看看谁更硬,谁能笑到最后。
华妙锦做好了倾力一战的准备,却在此时借由本该无甚瓜葛的鹰扬国女皇口中,得知吝覆一切的消息。
那不仅关乎太宗皇帝的后宫到底如何,以及宣丽兹的身世,而是更为可怕,令人心悸不敢听的东西。
太宗皇帝宣泓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