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上的夫妻,名义着名义着,就会成真了。现在周上上多少知道严松宁的心思了,她摇摇头,“这对你不公平。”而且,严松宁没有任何地方对不起她。就算有,周上上也不会拿婚姻大事开玩笑。
“没关系的”,我心甘情愿!严松宁心里默默回应。今日,是他与她说话最多的日子。从前在宫里只能默默望着她,现在可以不必顾及身份地位,自由自在的与她相处。这也是一种幸福。“以后,我可以常来看你吗?”
周上上点头。事后,她没想到,严松宁还是如愿了。因为严松宁那小子竟然把周上上隔壁屋买下来,天天串门。再加上小迎春的误解,人人都以为严松宁是周上上的前夫。更搞笑的是,这事给隔壁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薛棠知道了,还上他们家串个门。周上上真无语,一个是前相亲对象,一个是名义前夫,两个人还气味相投聊的欢快。
春日里,严松宁推着周上上去田野山丘看那漫山遍野的春花,薛棠来凑热闹,三人一起野炊。夏日里,严松宁在山里搭个一个凉亭,与周上上纳凉下棋,薛棠这个电灯泡又来插一腿,要做一个观棋者。秋日里,严松宁带着周上上去秋猎,周上上腿脚不方便,这回薛棠便和她一起在路边烤兔子,严松宁一个人打猎。冬日里,严松宁和周上上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薛棠来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三个人的日子,十分和谐。就这样,三家人热闹了三年。
又是春寒料峭的一天,前一夜,周上上腿疼了一宿,喝了一坛子烧刀子,才醉得昏睡过去。
周府里一大早就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林大娘来开门,一看,是严松宁,“大人,您来了。”她皱眉轻声道,“夫人刚睡下,昨晚腿脚的老毛病又犯了。”
严松宁手里拿的,就是新的膏药。“我这里有上好的膏药,疗效很好,你拿给夫人用。”又从胸口处摸出一个小瓷瓶,“这是上好的安神药,对人身子好。下回,她要喝酒,你就拿这个给她。还有,不要说是我给的,就说是医馆王大夫的偏方就行。”
林大娘连忙答应道谢,“我知道的,大人。”想到大人对自家夫人的好,林大娘不由提醒道,“大人,如果你想和夫人在一起的话,老身可以帮忙。”
严松宁挠挠头。他也想呀!
这时,薛棠顶着一对熊猫眼也来到周府门口,“严大哥,您这么早就出门了,刚好,我昨夜新得了一本书,上上一定喜欢,来!我们一块进去。”
严松宁一看他,便知道薛棠又为了一本好书熬通宵,他拦着薛棠,“上上刚睡,咱们还是不要打扰她。”
薛棠知道,上上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手里的书,突然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你先回去睡一觉,等晚上的时候,我们再来。”严松宁道。薛棠是个脱线的书呆子,而上上读的书也多,这两人臭味相投。有时候,他们争辩的时候,严松宁还要在一旁拆架呢,当然他自然是向着周上上的。
薛棠怏怏不乐,回去了。
连三在严松宁身后道,“要不,我把他做了?”
严松宁摇摇头。
春日里的风吹过,卷起一地尘埃。
乾清宫内,郑阳在向皇帝朱祁佑回禀事务,王公公在一旁伺候。郑阳是朱祁佑身边的一等红人,他掌管东厂。明面上,王公公掌印太监,司礼监第一人。可实际上,郑阳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利比他掌印的还大。因为,皇帝宠幸郑阳。
比如,有一件事王公公就十分想不明白,皇帝很喜欢回到东宫静坐,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只是待在一个奴婢住的小房子里,一坐就是几个时辰。王公公也曾经打听过,那房子好像是一个贴身宫女的,原本服侍太子。再想知道其他的,就打听不出来了。
再比如,皇帝有一块劣质的抄手砚,他十分喜爱,只要用得上笔墨的地方,他都让人带上。王公公一直以为这个砚台有什么猫腻,他曾经偷偷去看,没什么特别。就是砚台背面刻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几个小字:平安喜乐。王公公想起皇帝第一次打开这个砚台的时候,泣不成声。
还有,这皇帝的癖好,很不一般。继承帝位三年,不愿成婚纳妾,身边连个通房的侍女都没有。这事,王公公知道的最清楚,因为太皇太后隔三差五就召唤他问这事。每次都是一个结果,这三年,在这事方面,皇帝朱祁佑就像是个苦行僧。诺大的后宫,竟然只有太皇太后一人。后宫没人敢说什么,前朝就有不长眼的言官提出此事,皇帝搪塞,说什么为前任皇帝皇后守孝三年之类的话,百官不敢再进言。
你说,皇帝身边没有喜欢的女人,这倒也不是。朱祁佑喜欢收集单眼皮短睫毛的宫女,怎么说呢,这些长相相似的女子,会在皇帝的眼前服侍一段时日,然后皇帝又将人送走,那些宫女都会出宫嫁作他人妇,寻得好夫家。那段宫女在的前期,皇帝的心情都会好上许多。到了后期,皇帝又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把人送走。
那些宫女都不算什么事,毕竟都是未婚女子。皇帝最喜欢的,是一个小官的妻子。这份喜欢,很是奇怪,因为那个小官的妻子不知道。皇帝总是乘着小官的妻子去求神拜佛的时候,悄悄的在庙里偷看一眼。本来他是不知道这事的,是郑阳出了纰漏,他才不小心知道。对了,那个小官的妻子,姓吴。
等朱祁佑问完郑阳,宫里已经落钥匙了,王公公亲自送郑阳出去。
到了宫门口,郑阳正准备与王公公道别,王公公有话与他说,“郑公公,有一事,想请您赐教。”
“大家都是同僚一场,何必客气。”郑阳回道。
皇宫里的风大,特别是夜里。这夜风卷走了墙角下的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