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读书人听了,急着要参军。
无他,就为了在地方史留一笔。
人活一辈子,对儒生而言,名声可比钱财重要。对于小部分儒生而言,名声甚至被生命更重要。
任何一位为战争捐款,包括借钱给许飞的人,都将在地方史留下名字。
人心思变。
很多人主动求见许飞,要求捐献一部分钱粮。
反正若是城破了,大概率要被突厥人抢走的,不如捐一部分给凉州守军,抵抗外敌。
许飞在没有大规模杀人和抢掠的情况下,获得了大部分的支持,而是还是自愿支持。
亲卫卫长郑山觉得许将军简直是神了,他今天早晨看到很多老百姓带了几个窝窝头,说是犒劳前线的将士,让唐军士兵们专心作战,保卫凉州。
原本有些恐惧的士兵们彻底将胆怯抛出脑后。
背后是家人,甭管你曾经是流氓、地痞,瘪三,参与此战后,你将被广大的老百姓接纳。
你的父亲会以你为荣,你的妻子可以告诉自己的儿子,那个曾经的无赖,变了,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第二天深夜,突厥进行了第二次进攻。
这次进攻比次的规模更大,足足有八万人参与战斗。
突厥大军分五万攻击北门,三万攻击东门。
他们本以为守军会疲惫不堪,却没想到守军们变得无比勇武,作战完全不怕丢掉性命。
先前突厥还能打开缺口,现在却发现他们很难打开缺口,为了打开缺口,往往要付出几倍的伤亡。
就算打开了缺口,大唐士兵还能自己通过厮杀将缺口堵住,把登城墙的突厥士兵推下城去。
许飞总是一马当先,奋力厮杀。
他当然在乎自己的命,但他更明白,凉州城不能丢。
现在的凉州全靠他维系,一旦他没了,凉州的危机立即就可能要了凉州的命。
此刻,他个人的生死已经与凉州连为一体了!
战斗持续了接近两个时辰,守军们极其疲惫,进攻的突厥人也失去了锐气,不得已撤军。
明眼人都知道,这不是好兆头。
突厥第一次战斗更像是试水,看看凉州守军的战斗路如何,而且也有几分轻敌的意味在里面。
第二次攻城,突厥人已经认真了,组织了八万人持续两个时辰的进攻。
下一次,突厥休整完毕,恐怕会调动更多人。
顶住下一次突厥进攻,才算有了保护凉州的真正能力。
军中认识到这点的人心急火燎,不明白的人浑浑噩噩的,沉浸在大胜的喜悦里。
第二战,突厥伤亡共计万人,而唐军不过千余人。
此等战绩,传出去,绝对是难得的大胜。
许飞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方面为此高兴,另一方面,又为突厥人的第三次进攻担心。
突厥人短期是没办法组织第三次进攻的,两次攻城伤亡共计一万五千余人,对突厥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能安稳个三五日,三五日之后,必须想到解决之法。”
许飞在军营内踱步,思考解决方案。
赵郡王李孝恭还要过段日子才能到凉州,他来了,可以提振士气,但若不带兵员补充,怕也是无力回天。
不足两万面临二十余万,板钉钉的实力差距。
许飞深吸一口气,徐徐说道:“不能动员最广大的老百姓,肯定无法守住凉州,但我并未位高权重之人,没办法给百姓许诺。”
郑山守在一旁,心里也是万分焦急。
“郑山,本将军有事交给你做,做成了,凉州之围或可解除。”
“请将军吩咐,末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郑山行了个军礼,无比认真的说道。
“带一队人马,从南门出去,帮我把一封信函送到朝廷,一定要快,尽可能的快!”
“敢不效死命!”
许飞当即持笔写下一封信函,交到郑山手里,临行之际,他郑重的拍着郑山的肩膀。
“此事若诚,你有大功!”
郑山虽看重功劳,但他更看重凉州之围,领了信函,挑选两百骑兵精锐,郑山连夜出了城。
许飞靠着营帐内的硬木板,强行保持镇定。
如今的他是凉州的主心骨,他不能保持镇定,恐慌的情绪就有可能传遍军营。
接下来的两三日,许飞照常吃饭,超常巡视军营,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他神色中隐藏的忧虑。
第四日,郑山回来了,随行的两百骑兵精锐只剩下二十多人,郑山腹部中箭,摇摇晃晃的将李世民的圣旨送到许飞手里。
“来人,送郑山好生修养!”
郑山摆了摆手,“许将军,陛下还有密诏口谕。”
许飞喝退左右,独自面对郑山,便听郑山道:
“陛下密诏:许飞,你做的很好,信函朕看了,准了。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若是你不能撑住,凉州城破了,朕拿你试问!”
许飞接了旨,沉默良久,展开圣旨。
李世民准了许飞信函的请求,却也用口谕警告许飞,必须撑住,但并未声明如何惩罚,给双方都留了余地。
许飞是个大胆的人,有多大胆呢,他请李世民同意“封地”。
这个“封地”不是裂土封王的那种,而是给老百姓土地。
只要是积极参与凉州守卫战的,且立下功劳者,无论是什么身份,在战后均可获得一部分良田。
凉州城外的土地已经被突厥人占领了,沿途几十城,突厥杀了大量百姓。
于是乎,那些土地都成了无主之物。
许飞请求陛下将失地的土地分给百姓,以此激发没有土地的平民,彻底动员最为广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