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土地的热情就无比热烈,哪怕到了新时代,依旧有无数老农钟爱土地。
后世有发达的工业,消化了大部分人民,可唐朝没有工业,土地几乎是大唐百姓谋生的唯一手段。
有地,就有希望。
没地,就只能混吃等死。
谁都渴望土地。
有土地的希望自己的地能变得更多。
没有土地的希望能得到一块土地。
许飞在凉州城的大街小巷贴满了皇帝的圣旨,城墙,古道边,文官们暂时被许飞征用,负责向老百姓讲清楚情况。
当日,凉州爆发了最大规模的报名活动。
成年男性九万,从十八岁到五六十岁的老翁,全都在积极踊跃的报名,生怕报名晚了,就没办法分得土地。
未成年男性两万,从十三岁到十八岁,这些半大小子也来报名。
农村的中年妇女也来报名。
统筹的官员合计一下,足足有接近十五万人,就连小门小户的地主也派人来了。
土地,土地的热情点燃了一切!
凉州的文官系统疯狂运转,与武官配合,登记造册,把这些农民分成一组一组,每一组二十个人。
这些农民们负责后勤,打造铁器,照顾伤员,妇女负责准备食物,分配衣物……
军民一体,虽然守军不足两万,但加后方的民众,却未必比城外的突厥大军少。
自古以来,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百姓的力量才是根基。
唐太宗明白,所以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忘记这句话的帝王最终都被百姓打倒在地,甚至踩一万脚。
只是大部分有识之士没有能力组织百姓,许飞做到了,但条件极为苛刻。
一,外敌当前。
二,立威立信。
三,给老百姓土地。
这三样少一条都没办法将百姓组织起来,但一旦组织成功,那便拥有不竭的动力。
许飞加紧下令,开始操练部分壮劳力。
在土地的吸引下,大地主和商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原本有些匮乏的粮食一下子不缺了。
许飞站在城墙,笑了。
“突厥啊突厥,今天,本将军让你看看凉州人的气概,大唐的气魄,大唐的军魂和军威!”
凉州城内加紧操练壮劳力,作为战争的预备役。
凉州城外,颉利可汗大帐也没闲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丝毫不比许飞清闲,甚至更忙一些。
攻城需要准备的事宜更多,二十万大军出征,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巨额数字。
要不是一路劫掠大唐百姓,他们的粮食早就吃完了,而粮食吃完了,自然就该班师回朝了。
“各路大军准备完毕了吗?”颉利可汗问道。
他的胡子编成辫子,头发也是如此,面色黝黑。
两侧的将军陆续出列,“回禀将军,已经准备完毕。”
“好,明日攻城,五万大军守住营帐,另外十五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城北和城东狠狠的打,另外在城南设伏。”
颉利可汗的算盘打得很好。
凉州西城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是城内的守军也很出去。
大队人马若是出城,只能走南门。
城北和城东遭到猛烈的攻击,按照颉利可汗所想,一定会有人死亡,但唐军人数少,不足两万人。
在重压之下,人心思变,必然想离开凉州。
到时候,南门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问题来了,在南门是唯一出路的情况下,唐军要不要出城?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明知南门有问题,也会去搏一搏的。
毕竟死守的话,迟早一死。搏一搏,还有机会逃出生天。
然而,颉利单于怎么也没想到,许飞已经将凉州城内的百姓动员了,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员和粮草。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城内和城外两军都在全速运转,
一方要死守凉州,拖垮突厥;另一方要尽快攻克凉州,补充粮草,顺便安抚军队。
从空中看,两军好像蚂蚁一般,在各自的阵营里飞速移动,生怕被对方抢占了先机。
颉利可汗见了唐军将士仍能有条不紊的运转,忍不住叹道:
“李孝恭果然是个人物,这等局面下,竟然仍能组织唐军,不至于让唐军士气垮塌。”
一旁的谋士道:“启禀可汗,我方人马探知,凉州城内的将领不是李孝恭。”
“哦,那是哪位大唐名将?”
“不是大唐名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颉利可汗眉头一皱,“什么可能!”
“千真万确!”谋士也赞叹不已。
颉利可汗问道:“那将军叫什么名字?”
“许飞,李孝恭的孙女婿。”
“竟然是李孝恭的孙女婿!”颉利可汗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怕是李孝恭也只能做到这个水平了。”
“是啊!”谋士看向凉州城,“大汗准备如何处置他?”
“还没想好,如果有可能的话,本可汗希望能活捉他,这等人物,直接杀掉太可惜了。”
颉利可汗是个英豪,虽然他残暴无度,但在草原拥有无荣光。
对待敌人时,那叫一个心狠手辣,若非如此,又怎么能做到可汗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