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辽国使臣(1 / 1)拾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王丞相和陈琳为包拯辩白,再加楚州将雨,三年的旱灾一息得解,赵祯倒真个信了是窦娥冤的缘故,气就消减了大半。

就听他道:“如此说来,包拯不但没罪,反而成为有功之人了?”

王延龄道:“皇圣明,包拯虽有些鲁莽,但所作所为均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绝无半点私心。”

“丞相之言,朕又何尝不知?朕也知包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可毕竟此事轰动朝野,若不治罪的话,只怕人心不服。”

王延龄沉思了一会儿,作为皇身边的辅政大臣,自然能猜到皇的心思,皇无非想找个台阶下罢了。

忽然,他眼睛一亮,道:“皇,老臣倒是有一个办法,可让包拯戴罪立功,又能让百官无话可说。”

“哦?丞相快说,是什么办法?”赵祯本就不想治包拯的罪,只是怕百官议论他偏私,听了王延龄的话,也就顺坡下驴,急切的问道。

“辽国使臣三天前向我大宋示威,出了三道难题,百官苦思冥想,无一人能解。因此,百官一直没有接见辽使。包大人乃我大宋第一聪明人,又涉猎甚广。若能解答辽国使臣的难题,非但百官无话可说,亦可扬我大宋国威,一举两得。”

“文武百官都无人能解,包拯……能行吗?”

赵祯虽知包拯聪明,但毕竟也是人,不是神,百官才思敏捷者不在少,均束手无策,包拯只怕也是无能为力的。

若包拯仍不能解答难题,大宋势必再次被辽国取笑。

“皇,辽国不过是未开化的外邦,能出什么难题?我泱泱天朝,难道还怕了?包拯愿意一试,若有差错,包拯甘愿领罪!”

包拯听出眉目后,当即夸口。

“包卿,这可不是儿戏,此事关乎我大宋国威与辽国的友好关系……”

“臣知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所托。”

“好,包卿,若是你能为朕分忧,朕重重有赏,你可别让朕失望。”

“对了皇,不知道辽国都出了什么难题?”包拯好奇的皱了皱眉。

作为穿越者,在见识自不输于人,且融合了本尊的头脑和天赋,想必几个问题还难不住他。

当下,王延龄一一说出了三道难题。

“哈哈哈,包拯还以为是什么难题,皇放心,包拯已经有了答案。”

“包卿,你没开玩笑?”赵祯大奇,激动的神情无以复加,太匪夷所思了吧,百官想了三天想不出来,他就想了一盏茶的功夫不到。

“包卿这么快便已经想到了答案,快说与朕听听?”

“皇,请容臣先卖个关子,到时候自然见分晓,说出来的话就不灵了!”

“这……好,好,好,你不说,朕也不问。”赵祯见包拯胸有成竹的样子,颇感欣慰,也没有因为包拯卖关子而生气,“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召集文武百官在崇德殿,接见辽国使臣。”

“遵旨!”

包拯和王延龄告退。

回到驿馆,公孙策等人见包拯安然无恙,都喜出望外。包拯又将辽国使臣的难题说了,公孙策思索了半晌,却是摇摇头。

又听包拯说,许诺了皇,公孙策叫苦不迭。

包拯付之一笑。

一夜无话。

第二天,赵祯高坐在龙椅,文武百官分班列定,包拯则是站在了最末尾不起眼的一角。

庞太师知道皇没治包拯的罪,心中暗恨。又听说包拯夸口,要解辽国三道难题,心中复又得意起来。

“宣辽国使臣进殿。”大殿,太监一声高呼。

辽使进殿,参拜:“辽国使臣拜见大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为首的是辽国丞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雄,加其他特使,总共二十人。

此次出使大宋,看似是为了两国邦交友好,实则是向大宋示威,三道难题便是最好的例子。

大宋向来以天朝自居,人才济济,答不出来三道题目,虽对两国邦交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大宋威严难免有损,是以朝廷无比重视。

可三道难题,文武百官无一人能解,见了辽使之后,百官均低着头,生怕待会辽使发难的时候,皇难堪。

“敢问大宋陛下,此番召见,莫非是三道难题已有了答案,不知是何人……?”

礼毕之后,耶律雄环顾文武百官,眼中闪出一丝猖狂和睥睨之色。在他看来,必然是大宋已认输,否则也不会现在才接见。

见耶律雄如此嚣张,文武百官均面露怒色,但却无人出列应声。倒不是没有气节,实在是想不出答案,若强行辩解,岂不是自己大脸。

“我大宋人才济济,辽国不过小小外邦,能有什么难题?”正在百官都低下头的时候,包拯忽然应声站了出来。

“这位敢发大语,想必有真才实学?”耶律雄轻蔑地看向了包拯一眼,见他从最末尾站出来的,心知他官职不大,心中不由得冷笑。

且见包拯面如黑炭,整个人一块油漆似的,更是忍不住想要嘲讽一番,这样的人也能立于朝堂,大宋当真是无人了。

大宋如此,还有何惧?

“包拯不过是五品小官,实在惭愧,不过辽国的什么三道难题,大宋小儿亦能解答,下官自没放在心。亏得辽国视为难题,真是可笑之极。”

“你……怎敢如此猖狂。”耶律雄气得无名火暗起。

“包拯,不得无礼!”赵祯在坐发话。

“是,皇。”

包拯应了一声,转过头来,漫不经心地看着耶律雄一眼,微微一笑道:“下官方才不过是实话实话,有得罪的地方,还望耶律将军海涵。”

耶律雄越听越气,怒道:“既口发大语,想必是已解答出了我大辽的三道难题?”

“不错!”包拯不假思索道。

“好,好极了!我想看看包大人如何解的,包大人可别丢了大宋朝的颜面。抬来。”耶律雄招呼属下将物件取来。

第一道题:

一枚龙眼大小的珍珠,内有九曲小孔,两头相通,曲折蜿蜒,须用线穿进去,便算解了。

的确,将一颗珍珠穿孔,内中九曲八折,这等秘法,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也很难做到。

百官看了,都叫难,线是软的,怎么能够穿得进去?

“包大人可解得?”耶律雄眠嘴一笑。

“这有何难?”包拯笑了一声,“皇,请允许臣出去一趟,少时即来。”

赵祯心中一顿,心想包拯难道并未解开题目,是以现在才去想办法?可包拯的性格想来怪异,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便让他去了。

去不多时,包拯回来。

辽使见他并未拿什么东西,笑道:“包大人,我看还是别为难了,要是……”

“额,这不是蚂蚁吗?”

“包大人,你找一只蚂蚁作什么?”

“身为朝廷大臣,拿蚂蚁殿,有辱斯文。”

百官纷纷议论。

包拯却不理会,将一根细线缚在蚂蚁后腿,将蚂蚁头朝着小孔一端,另一头放一块蜜糖。

蚂蚁最喜甜食,闻到气味,就钻了进去。

“妙,太妙了,亏得包大人能想得出来!”

百官惊呼起来。

廖国使臣脸色也极是难看起来,只希望蚂蚁别爬出来才好。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送两朵鲜花。欢迎留言评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