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渗透对象多为心理有问题之人,比如阿育王因杀人太多,产生了心理问题,这才被佛教趁虚而入,让他布施捐助大量的财富来换取心灵的慰籍。
至于佛眼中的“道”,范简觉得应该归为人(心)之道的层次。
相比起来,老子的“道”就自然多了,属于无为的“天道”层次。
至于“地之道”,就是帝之道,比如亚历山大、秦始皇那样的,征服更广大的地盘。
范简研究佛经,但不信蛊惑人心骗人的东西去,去其糟泊吸收精华。
佛教教义里一个很是有用的概念引起了范简的注意,就是对“世界”的认知。佛教认为世界是因“妄念”产生的,有三层十境。每一个境界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自身的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才会解脱苦难。
三个层次世界为:欲界(迷界)、色界(悟界)、无色界。
欲界(迷界)就是六道轮回所在,天、地、人、修罗、饿鬼、畜牲。又曰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悟界)为四圣界: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
无色界最高,为彻底的超脱。释迦摩尼佛都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因为他还有名,有法身金身。
范简认为,佛教所认知的无色界层次,应该是玄幻小说中虽说的“天道”、“大道”层次,最低都是混沌神级别,类似盘古、卡俄斯、大梵天的存在。
用后世的物理科学解释,应该到了宇宙之外,大爆炸之前,不在宇宙星河之内了。
而佛教所认为的“界”,也不是空间,而是境界,是思想认知、精神高度的划分。
总之,佛教就是“心”学教派,搞心理学的,唯心哲学派。
人生天地间,是“心”主导“身体”,还是“身体”的需要左右“心”的变化,这是很深的学问。
但毫无疑问,在物质贫贱的底层,温饱线、生死线挣扎的人更“唯物”一些,什么精神愉悦都是扯,填饱肚子才是最实在的。
然而,物质富余的上流阶层人士,不为温饱困扰的人,却是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心理需求。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当看到贫困之人时,心中会产生彷徨,滋生罪恶感。
佛教的产生,便是针对那些富有的人,那些因为富有而滋生罪恶感的人群。打着消除业力,积攒功德的幌子,让这些占用了更多财富资源的人通过布施、捐赠、行善等行为,来化解罪恶感,消除自身的业力,从而获得心灵的慰籍。
前期的黑暗阿育王,残暴野蛮,杀人无数,当他在亲眼目睹了羯陵伽国的屠杀场面,心里的信念发生动摇时,便被佛教趁虚而入了。
统一身毒次大陆的阿育王该多有钱啊!但同时你制造的罪孽也何等大啊!把财富拿出来供奉佛菩萨吧!那样会化解你的业力,死后才会轮回的更好,不然业力之大,是要坠入三恶道的,轮回成畜牲被人宰割,轮回成饿鬼承受饥饿的折磨。
阿育王信了佛,布施行善,在僧侣的歌功颂德下,抚平了他心中的彷徨与罪恶感。
但可以肯定,在一开始只是在都城布施行善,当地的民众对他感恩戴德。后来时机成熟,僧侣便趁机说让更远的人都知道阿育王的善,更多的人念阿育王的好,他的功德便越高,业力就会越少。
佛教的僧侣,他们便是颂扬传播阿育王功德的使者,派他们出去往更远更广的四方传播。
这些佛教僧侣拿着阿育王的财富四处传播,不仅往西传,还到了华夏,并建造了19座佛骨舍利塔。后世的人称呼这些舍利塔为阿育王塔,即便是到了21世纪,仍旧有众多的信徒崇拜信奉释迦牟尼和阿育王。
两千零八年,在金陵长干寺地宫发现了铁函,这座阿育王塔引起了世界轰动,铁函开启电视台还做了现场直播,开启出了: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
并使专家以X光检测,确认佛顶真骨舍利为释迦哞尼的真骨舍利。
这东西是不是真的?
范简认为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毕竟阿育王是真的在传播佛教,也在传播他的功德,不会用假舍利蒙人。
至于舍利子,这个东西跟佛教所谓的金身应该有关系,释迦牟尼声称在大雪山顶上练出了丈六金身。
在金陵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出土的舍利也是金光灿灿,倒是很符合传说。
此来天竺(身毒)的目的其实是找佛教高僧化解心理问题的,看了佛经后,还是要论道一番才行。
“上人,我东方有一句话叫‘大仁不仁’,不知道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何为大仁不仁?”格尔瓦上人问。他还真的没有听过这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范简道:“我举例说明,在我华夏也有一位如阿育王一般的人物,叫秦始皇。他用武力将诸侯国覆灭,完成华夏的统一。期间也杀人无数,秦国和赵国的一场战争,秦始皇的大将白起坑杀了赵国30万人。
秦始皇在武力统一华夏的过程中,杀的人比阿育王多出了无数倍。但我们的秦始皇却不会有半点负罪感,反而认为他的功德超越了上古的圣皇,盖压五帝。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高估自己的功德吗?
因为他认为杀人是为了止杀,他杀几十万人,只是一时,在接下来的千秋万代,会拯救几百上千万人的性命。
他以世人眼中的小不仁,换取了大仁慈。这就是大功德,所以他没有任何的罪恶,也不会有业力。
我们的秦始皇,他功德盖天,不仅要统一人间,还要统治地府,掌管天界。
换成你们佛教的世界观,他要做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主宰。”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格尔瓦上人吓得激灵灵打个冷颤,“秦始皇之威,业力已不敢沾身矣!我师父帝须曾拜见秦王政,也曾说起白起坑杀30万赵军之事。”
“上人怎么解读‘大仁不仁’这句话?”
“阿弥陀佛,这是大乘三藏,小僧无法理解。”
“上人开慧眼看看,我这身上可有功德业力如何?”
格尔瓦上下打量范简,微微皱眉,说道:“先生不是凡人,功德业力俱不侵也!外面围绕的魔气无孔而入,此时已经散去大半了。
心生裂隙,外魔入侵。先生只是心动,裂隙未生,心静了外魔自去。”
“何为魔?”范简问。
“佛即魔,魔亦佛。佛魔一体。”
格尔瓦上人道:“心如鸡子,心动则壳裂隙。佛魔便趁虚而入,是佛是魔全在一念之间。”
“何为佛魔?”范简再问。
格尔瓦道:“一体两面,你看到我的脸就是佛,看到我的后背就是魔。”
这到是有点阴阳学说了,仁与不仁全在你怎么看了,一体两面而已。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忧郁,不要纠结,不要执着。
心静下来,一切烦脑就都不存在了。
按照佛的说法,世界是心之“妄念”而生,全都是空。
在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的两个阶段,世界其实还是那个世界,但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自己也便有了颜色。非黑即白,这就是执着。
再看秦始皇,人家的心够强大,所以不存在两个秦始皇,颜色如一。
阿育王因杀戮太重信了佛,秦始皇也在求仙,但老秦求仙是还想再活五百年,完成他征服三界的理想。
唉!谁也不做,就做自己好了。
范简不再多留,而是告辞离开,游历身毒次大陆。
这一转,到处看,才发现了即便是有阿育王的大力推广,信封佛教的人也不过十之其二,更多的人还是信奉婆罗门。
婆罗门有点宿命论,讲究出身等级,高低贵贱。这个到是和先秦的华夏很相似,也是奴隶制度的典型体现。
在吠陀(类似华夏的巫文化)的种姓制度中,将人分成了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陀罗。
“原人之口,生所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原人可以理解为混沌神,盘古的存在。原人化生四种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出自原人的口、臂、腿,是高贵的,陀罗族姓出自原人的双足,是低贱的。
在身毒几千年的文明中,所罗门代表的是天,刹帝利代表的是君主、国王,吠舍代表的是贵族地主,陀罗代表的是奴隶。
这是个等级森严的文明制度,婆罗门手握祭祀天神的权力,凌驾国王君主之上。这个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算是奇葩的存在,即便是在古埃及,法老也是神权和君权给予一身,大祭司还爬不到法老国王的头上。在华夏也一样,虽然重视祭祀上天,但巫师、祭祀依旧是依附在部落首领、君王之下。
直到释迦牟尼诞生,这位出生在“刹帝利”阶层的王子用其智慧挑战了“所罗门”的权威,称为了沙门思潮的领军人物,开创了自己的学说。
沙门思潮有点类似华夏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也非常的相似。那时的身毒正处在列国时代(十六雄国),华夏也是处在春秋列国时代。
不同的是,沙门思潮是与婆罗门对抗的,说白了就是君权王权与神权的斗争。只要是非婆罗门的教派,统称沙门思潮,其中就包括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势派、不可知论派等。
这些沙门思潮中,最典型凸出的是顺势派,他们提出了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顺势派反对婆罗门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反对轮回业报说,反对祭祀天神,认为人的幸福就在当代,该吃吃该喝喝,没有什么前世和来生。
这个顺势派主要是在底层的人民中流行,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婆罗门阶层因为处在社会的最顶端,“轮回业报”是维持其地位的根本,旨在告诉所有人,我婆罗门人的高贵是先天注定的,你们眼红也没有用,好好的任命就是了。
当然,刹帝利阶层也是地主贵族,虽然低于婆罗门,但却是处在吠舍阶层、陀罗阶层之上,他们也支持轮回说。
比如刹帝利阶层出身的释迦牟尼,坚定的支持轮回业报说,但增加了“现世修行,来世果报”说。
这个学说是真的诛心,他教育广大的吠舍、陀罗阶层,接受先天给你的出身,好好的在世修行,别整事,来世呢就会轮回投胎个好出身,有可能是出生在婆罗门,有可能是出生在刹帝利,具体来世身份怎么样,就看你今世老不老实了。
耆那教,这个教派和佛教差不多,也是讲现世修持的。
生活派,这一派的思想是“宿命论”,让所有人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享福、受苦、遭罪等等,都是提前注定了的。
不可知论派,这个派别在范简看来最有意思,有点类似“量子的不确定原理”。他们说不管是轮回、宿命、佛陀、前世、来生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捉摸,无法确定的。这个学派的创世人是散惹耶,他的两个弟子舍利佛和大目连背叛了他投靠了释迦牟尼,而他活生生的被气死了。
大目连就是目犍连,目犍连的儿子叫帝须,帝须就是阿育王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