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收起了轻浮态度,严肃的说:“俅,此事影响甚大,万不可流于民间,否则,百姓将人心惶惶。”
高俅摇了摇头:“不可能,百官不说,还有禁军,禁军不说,还有那些亲身经历的孩子。再说,此事不必封口,若陛下能够快速解决此事,将威望大涨。”
赵佶终究年轻,十分渴望成就感。
“如何快速解决?”
高俅心里虽然早有规划,但并不成熟,故此未直接言明。
“陛下可有空闲,到殿前司看看那些孩子。”
有些事,不亲眼所见,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赵佶不假思索便答应了。
两人不再停留,走出福宁殿,正巧遇到归来的梁从政。
“陛下,您去何处,是否要奴才陪同。”
“不必,我与俅去一趟殿前司。”
“那宇文昌龄到了怎么办?”
“让他等着。”
随即,丢下梁从政,向殿前司赶去。
......
殿前司。
七十多个孩童被安置在此。
郎中们忙前忙后,负责治疗伤疾,调理身子。
赵佶看着眼前的一幕,泪眼朦胧。
“可怜啊,那些被活捉的贼人呢。”
“就被关在殿前司,卞副使正带人严刑拷打。”
“走,去看看。”
殿前司没有专门关押犯人的牢房,故贼人全都被绑在木桩,卞元中正手执长鞭,疯狂抽打。
见赵佶驾到,匆忙躬身。
“参见陛下。”
“无需多礼。问出什么了没有?”
卞元中惭愧的说:“贼子嘴硬,仍未吐露。”
“继续,不问出幕后指使不许停。”
“臣遵命。”
赵佶转身便走,似看不得血腥。
高俅离去前,对卞元中低声说道:“把贼人聚在一起,先杀两个,以儆效尤。下手狠些,不要怕弄死,留一个活口就够用。”
说完,便跟赵佶。
......
返回皇宫的途中,赵佶脸色阴沉。
显然,孩童们的可怜模样,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陛下,感受如何?”
赵佶长叹道:“唉,我始终以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光鲜背后如此黑暗。我之错,愧对先祖啊。”
“陛下确实应以为戒,此事过后,整顿官场,任用贤良。”
高俅倒不怕赵佶不愿听,北宋灭亡,与赵佶宠信奸臣有直接关系。
蔡京、王黼、朱勔等六贼,哪个不是位高权重,祸国殃民的玩意。其中还不算下属党羽,若全部肃清,整个朝堂都会变得空空荡荡。
如此想来,眼下已经1101年,根据历史记载,明年的五月份,蔡京就会返京任职,腐败王朝即将开启。
若现在能改变赵佶的想法,一切还来得及。
赵佶异常惆怅,说道:“说的轻巧,人心隔肚皮,我哪知道谁是贤良,谁是奸臣。”
高俅撇了撇嘴,对他的话,颇为不屑。
再过几年,赵佶越来越贪玩,逐渐开始不理朝政,奸臣当道,宦官霸权。
比如朱勔,他有什么本事,无非是善于迎合,知道赵佶垂意于奇花异石,大肆搜罗,交京城,讨得欢心,掌管苏杭应奉局,挂名宁远军节度使,被称东南小朝廷,可见其权势之大。
再说王黼,有口才,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搜罗珍奇之物,献与赵佶,竟从通议大夫连升八阶,官至宰相。
活生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任用贤良?听起来简直是笑话。
可惜,现在说这些言之尚早,初登皇位的赵佶还算不昏君。
目前能做的,唯有苦口婆心的劝阻。
“所以,陛下应多多练习识人之道,哪怕用错了人,也要及时纠正,以免铸成大错。”
“与谁学习?”
“华阳先生,刘混康。”
刘混康有远见,属于智者,而且他作为修道之人,不喜争权夺势,最适合督促赵佶。
“唉,我曾多次劝其留下,可他却执意回茅山,我也没办法。”
“事无绝对。古有刘备三顾茅庐,陛下理应效仿,拿出诚意。”
“我身为帝王,总不能一味低声下气的恳求。”
“礼贤下士,怎么能算低声下气,而是气度,会被后人赞颂。”
赵佶陷入沉思,脸色阴晴不定。
高俅说的口干舌燥。
若不是考虑到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受苦的终究是平民百姓,他才懒得絮叨。
大不了,慢慢积累实力,终有一天,揭竿而起,开辟新的王朝。
但百姓受的苦,谁来弥补。
眼看距离宫墙越来越近,赵佶长舒一口气。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我登基以来,总想着谋求大臣间的均衡,却忘记以民为本,实乃罪过。明日起,我当着重思量用人之道,痛改前非。”
高俅闻言,略感欣慰。不管今日的苦口婆心,是否能改变历史。
最起码,赵佶心里有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任用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