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寒意(1 / 1)松本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任瀛站起来四顾一周,却没有看见什么奇怪的东西或是异样,多多却仍然朝着那个方向吠着,并且越吠越响亮、急促,周围的邻居都出来看怎么回事了。照理说冷天的狗并不是那么容易失控狂吠的,多多也早就做了绝育手术,这样的犬吠声混杂着周围的人窸窸窣窣的谈论声,让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听起来更加的诡异,如果此刻不是大白天,此刻外面也正艳阳高照,寒光都觉得这样莫名其妙的气氛确实有些让人有了那种未知的恐惧感。

有一种邪祟之物躲在暗处偷窥的感觉。

任瀛见隔壁的张叔都出来询问怎么回事了,就只好先和寒光把多多牵进屋里,抱住它不停地安抚,围观的人见狗进去了就也都慢慢地散了。

多多进了屋还在客厅焦躁不安地巡步,鼻子尖喷出些潮湿的热气,鼻子上的皮被突出来的獠牙顶得皱皱的,它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到处嗅着,时不时惊恐地地往窗外望去。

多多刚刚看见了——它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可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似人又不是人,似鬼又不是鬼,似兽又不是兽。更关键的是“他”全身散发着一种死气和怨恨,完全没有任何人性的样子,多多隔得很远看不清那个人的模样身高,但是就算隔了这么远,它都能断定那个影子绝对不是一般的鬼魂,也不是一般的恶灵。

老狗一般都对恶灵极其的敏感,但那只东西一定是远比恶灵这种低级的小精怪恐怖得多的存在,这是多多第一次觉得心脏遇到不敢与之对立的天生的那种恐惧感觉,那种感觉令它的牙齿止不住的打颤,它的全部毛发都竖立起来,耳朵也警惕地立着。

已经过了很久很久了,多多却感觉他一直没有离开,突然那些焦躁不安变成了绝望,它慢慢地俯下身趴在地上,一直害怕地哆嗦。

任瀛吃完晚饭回来见多多的样子仍然有些奇怪,就让寒光在屋里待着,自己出去在家里的花园巡了一趟,甚至走在家外面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什么可疑的人或者动物,回来看多多好像好些了,就以为它可能是看见了外面的松鼠、老鼠之类的小动物,毕竟这里离郊外比较近,现在确实有些储粮食的小动物出来到处跑。

再过了一会儿,多多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它在外面搜搜寻了一圈好像自己也没再找到什么,那个身影已经不见了,那种压迫而恐怖的气氛也已经不在了,就还是继续吃它先前没有嚼完的狗粮,心中还有些余惧,隐隐地有些不舒服。

多多一直专心地在舔吞碗里的狗粮,它也许是经过这么一闹,太饿了,就没有发现先前那个奇怪的身影一直躲在王姨隔壁家的院子里的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上,正阴厉地望着隔壁的这一切。

他嘴角扯出一个诡异的笑,原本平凡的五官看起来就有些骇人,他看那傻狗也被自己骗了过去,而那个小子也没有发现自己,便发出一声冷哼,满是嘲弄和蔑视。

月色渐渐亮堂,炊火之气慢慢地在这个住宅区升上夜空,这片住宅区就又恢复到了原本平静清和的样子。

最近王姨发现多多连续几天都有些情绪不振,也有些不爱吃饭了,就让今天休息的寒光把多多送到附近的宠物医院去看看。宠物医院这段时间都挺忙的,里面的猫猫狗狗都排满了,都是主人们感觉它们最近身体突然有些萎靡不振,精神状况也不太好的样子。医生给多多做了基本的检查,告诉寒光说多多已经十几岁了,身体状况确实不如从前,让他们也不要太过担心,先把多多放在这里观察一下,明天再做更加详细的检查。寒光就先回去,打算明天再来接多多。

任瀛今天一大早接了个电话就说要出门了,说是要找那个以前住在这里的朋友,李叔王姨仍旧一大早去上班了,家里现在就只剩寒光一个人。

李寒光送完多多去医院后也没什么想做的事,就自己一个人出发去坎西村看那些老人。

秋收季节结束后,珲春堂多了很多时令的新鲜瓜果和粮食,都是和李叔他们交往较熟的客人送过来的。珲春堂的厨房里南瓜、玉米、高粱、大米堆了一米多高,导致大家进进出出都有些困难了,而每天还有人不断地往里面送,王姨谢了又谢,但大家的心意实在是盛情难却。

王姨和厨子就商量着把这些糕点做成特色的茶点和酥饼,价钱定得便宜些卖给茶客们,只收些手工燃料费。要知道罗安市的气候很好,瓜甜果脆,这里的人都不爱用化学剂和机器耕种,每一粒稻谷、每一两面粉都是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用锄头种出来的,食材的滋味极是香甜,还有一种现在超市里面买到的蔬菜水果的原本的醇厚味道,用这些食材做出来的点心味道当然是不错的。

珲春堂今年在这里已经开了57年了,是李叔从他的父亲手里接下来的,刚刚开茶馆的时候根本算不上是个茶馆,李叔的爷爷那个时候只是搭了一个棚子、架上一锅热水,摆上几张桌椅,就在这靖光庙街的街头开始卖茶水,来往的旅人商贩还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阴凉地方解解渴,慢慢地经历无数次风吹雨淋,李叔家渐渐在这里立稳了脚跟,还慢慢地扩大了店面,在当时局势最为动荡的时候,仍然靠着这些茶水茶点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在当时来说可不能算是容易的事。

李叔他们三代人都是极随和的人,街上邻户也都不是爱惹事、挑拨的人,常常都是以兄姐相称,不过人多的地方自然还是会有是非的,就像街对面有一家酥饼店叫做徐记,也算是个老字号,开了也有十几年了,其中有道靖光酥饼是他们自创的,有不少客人会在他们这里买了酥饼,然后到珲春堂看戏喝茶。但最近他们的这个酥饼的销量却突然一跌再跌,问了几个面生的人才知道是对面珲春新出的茶点价格降了不少,比自己的酥饼还要便宜,而且味道也极佳。客人们大冷天地,就都嫌在这里排队实在太耽误工夫了,就都没再在这里买饼了。

徐记的生意差了一个多月,冬天都到了,珲春堂的酥饼才卖完,两家的生意才有恢复到原本的样子,不过那个时候寒光已经不在珲春堂了,后话也就暂且不表。

寒光今天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她以前常去的坎西村的一个老人打来的,他们家的一些瓜果今年的收成挺不错的,分给老邻居、老伙计之后还剩不少,就让她有空去取,别家的还有些玉米什么的也一直在催她一块带走。他们还让她带些珲春堂的茶叶过去,都指明了要哪一种。

那些老人们现在腿脚也不太方便,以前腿脚还灵活轻快的时候常来珲春堂看戏,但是年纪大了别说坐那么远的车了,连走出家门都要费上半天的劲。

可是人,尤其是老人对茶叶的喜好仿佛从第一次喝那种茶,就是已经决定好了的,往后再是名贵,却不合他们的心意的茶叶也比不上那些不过一百多一斤的散称茶叶,不少人为了那一口春茶,宁愿放下手中所有的生意,也是要赶到茶园去亲自杀青、炒制的。

当然了,坎西村的爷爷奶奶们倒没有这么嗜茶如命,他们有的喜欢李叔这儿找茶庄订的自家人用的茶叶,有的喜欢他们店里卖的最贵的大红袍,总之寒光先前已经一一记下,打算今天就送过去。

寒光提着一个木盒,是珲春堂专门用来装茶叶的,盒子通身暗紫红色,做工虽不精细,但盖子上的圆雕也算得上是有那份古香古色的味道的,天气慢慢地变得有些冷了,寒光下了公交车,拢了拢外套,渐渐地往自己已经很久没来的坎西村祠堂走去。

毕厌跟着前面的女子,她沿着路边的人行道步子跨得很大,但她好像不怎么喜欢走路似的,一步一步走得很慢。

他已经跟踪她很久了,从五天前看见她开始,就一直跟着她了。

这女子的行踪枯燥且十分固定——家、茶馆两点一线,基本不会出门,即使出门了很多时候也都和任瀛在一起,要不就是带着狗出门散步。今天任瀛出门了,狗也被她送走,也难得见到她自己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偏远的小村子,便紧紧地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跟着她,也来到了坎西村。

他本来只是跟着任瀛来到了他的住处而已,知道他住在哪儿后,本来想着就回去孙昊家的,正要转身却突然在树上恍惚看见那个女子的半个侧脸。只这一瞧,就总觉得那个女子他好像很久以前,在哪里见过,那副面孔很像他当年认识的那位。

他曾经在很近的地方听见过任瀛和她聊天,字里行间能听出来她也能看见鬼魂,还有偶然造访的那对龙凤胎。

他跟在任家人身边一千多年了,也只出了任瀛这么一个有“三通眼”的人——那通人、鬼、神三界的异眼。而现在却一下子又出现了三个,且都和这个女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觉得情况一定不是他们自己以为地那么简单和轻巧。所以他就一直躲在阴暗的角落,没教她发现自己的踪迹,想要看看她到底是不是那位。

寒光时隔很久才又来这里,坎西村的老头老太太们见她来了,都热情地放下手里的棋子,邀她来一起坐下喝茶,给她看自己家里种出来的好东西。

寒光喝的这杯茶是普通的绿茶,街边随处可见的几十块钱一斤的,其香味自然是比不上珲春堂专门去收的上等绿茶,茶汤也不算清澈,但是这个茶壶已经泡了很多年了,喝起来好像有些特别的陈年香气。

她抿着茶,听他们聊天,上次告诉寒光杨阿太的医院在哪儿的一个大爷突然回头,说那个杨阿太的骨灰沾了她丈夫的光,埋在了不远的村墓里,那可是个好位置,风水是这块地方最好的,听说供在那里能保佑后代子子孙孙都平安发达呢,周围的人便开始搭腔。

李寒光却不说话,看着那就站在自己身边的杨阿太,轻笑不语,无甚波澜地看这早就僵了的棋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