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8章 接收流民 欲建城池(1 / 1)我是一只青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董卓正式执掌幽州之时,天下各处旱灾严重,作物绝收,蝗灾四起。

许多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朝廷又行动迟缓,导致大批百姓四处逃荒,饿殍满地。

董卓不由心生怜悯之心,令贾诩广传天下:

幽州广纳天下受灾百姓,分田免税,分发种子工具,同时施粥救济,以度难关。

此传言一开,天下百姓犹如抓住救命稻草,纷纷拖家带口,只要有一口气在,均往幽州而来。

幽州为大汉十三州的边塞之地,地广人稀,整个州域不过200多万人。

如此大的地域,自然需要许多人去填充。

此时对其他地域来说也许是天灾人祸,但对幽州来说却是天赐良机。

而其他各州见朝廷没有下令开仓放粮,也没有救援之策,只能等圣旨下发。

各地百姓,不是饿死就是暴动。

而此时一些头戴黄巾之人,更是大肆宣扬教义,蛊惑百姓入教。

百姓如今朝不保夕,但凡一点希望,无不当救命稻草。

于是短短数日之内,便有不计其数的百姓加入。

黄巾虽然收获了许多信徒,但是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故此还是有大部分百姓前往幽州。

甚至有许多已经入教的百姓掺杂其中,这也是黄巾几位首领授意。

幽州如此多的百姓骤然涌入进,未来运作必然是一个人口大州。

不少黄巾头领均有图谋之意,若是信徒潜伏其中,将来起事也许能获得更大的助力。

但同时又顾忌董卓威名,所以大多只是基层信徒进入,高级管理人员,却很少进入幽州,唯恐被盯上。

董卓见涌入幽州之人日胜一日,天下百姓,不远千里,纷至沓来。

也派出几位留守渔阳文武干将,率军一路携带粮草支援,尽量减少路途,百姓损失。

百姓本就食不果腹,又千里迢迢前往幽州,必然有很多百姓死于路途,对此董卓也无法。

即便是不到幽州,也没有其他活命之法。

此时卢植皇甫等人已回归朝廷,朝廷清流又恢复一些声势,见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嗷嗷待哺。

诸人联名上疏灵帝,下旨开仓放粮救援百姓。

顿时朝堂又一番争吵,卢植等人心中悲凉,怒气勃发,朝堂之上直斥其他朝臣为朝廷蛀虫。

卢植等人本就耿直,也不惧奸逆发难,依然当庭直谏。

天下灵帝上位以来,屡屡受挫,此时见了也颇为解气。

有意偏袒之下,最后一番推诿决定,才决定开放几处粮仓,以救济灾民。

而此时已有许多蒙难百姓流入幽州,各地压力大为减轻。

如今朝廷放粮,按理应能有效的救援百姓。

卢植等人却依然忧心,他们深知大汉官员弊病。

圣旨虽定,要下到地方,至少需要数日,粮食能否分到百姓手中尚未可知。

正如众人所想,朝廷旨意下发之后,各地官吏行动迟缓。

即便是行动了也是敷衍行事,要么不开仓,要么开了之后,稀汤寡水。

至于粮草最后去了何处,只能问当地官员。

天公不作美,百官不作为,以致百姓雪上加霜,时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相比之下,幽州百姓就如生活于世外桃源。

幽州接收百姓,在田丰等人主持之下,办的如火如荼。

董卓将所有人都调动起来,文武干将均前往地方辅助安置流民。

早先拿下幽州之际,董卓就利用异族之名,将整个幽州不配合的世家豪族连根拔除。

如此不但祛除了一切不安稳因素,有助于顺利掌控幽州,同时得到大量财富和土地。

剩下的漏网之鱼,对董卓的手段,恐惧不已。

对董卓之令,更是完全言听计从。此时幽州大收天下流民,幸存的豪强士绅也都积极配合。

黄忠等人,都专注于行军打仗,治政或力有不逮。

因此董卓分别派了陈宫简雍等人前去辅助治理地方。

董卓在幽州渔阳,广阳,右北平等地,划出一片硕大的地域。

后带领马钧刘烨,以及新投的几百位工匠,打造了一副庞大的城池草图。

同时将大批的流亡百姓安置在附近,准备建一所理想中的超大城池。

董卓取名为燕城,让百姓们以工代赈建设城市,作为以后幽州治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