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腊月,福山屯家家呼呼开始忙新年。
孙永强也放了假,一回来就跑到齐晓梅家帮忙劈柴,刘大海更从家里拿了一只猪腿送了过来。
葛凤兰在菜墩旁切着新鲜的猪肉,吩咐自己的女儿捞酸菜。“晓梅,快从缸里捞几颗酸菜,今天咱们猪肉炖酸菜吃!大海,永强,你们都别走哈。”
“齐婶,我们不走,哈哈。”刘大海爽朗的回应着,转头捡了炉钩子,挡到齐晓梅身前,“我来捞吧,你看火儿去。”
齐晓梅将盆子递给刘大海,抿嘴笑了一下,哼着小调跑到一旁,给灶坑填柴火。
“吃个猪肉,看把她美的。”葛凤兰嘲笑着自己的女儿,“连个词儿都记不住,就会瞎哼哼。”
刘大海捞出来酸菜,又将石头重新压了压。端着盆子,走了过来。
“没词儿,晓梅哼着也好听!”
“看到没,人家夸你去闺女唱得好难呢。”齐晓梅顺着刘大海的马屁,嘚瑟着。
孙永强抱着劈柴进来,一绺绺放到炉子里,炉火顿时旺盛起来。
“凤兰,在家吗?”
葛凤兰扯着嗓子高声回应道:“在家呢,快进屋!”
屋门打开,是张大婶子,后面还跟着一个穿着黑呢子大衣年轻人,正在洗酸菜的刘大海定睛一看,一眼认出来年轻人。
“大庆?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晚上回来的,哈哈。齐婶,过年好呀。”张大庆嘴甜的和葛凤兰打招呼,随手还递上了一包糕点。“从城里带了点吃的,您尝尝,很好吃的。”
葛凤兰将手在围裙上揩了揩,然后笑脸迎了上来。“哎呦,来就来呗,咋还破费上了呢,快,进里屋去。”
“不值几个钱的,都是些土特产而已。”张大庆拎着糕点,跟着葛凤兰和母亲进了里屋。
齐晓梅和刘大海、孙永强几个人,放下了手中的活儿,跟着也凑到了屋子里。
张大庆没有坐到炕上,而是拉了一个凳子,靠着火墙坐了下来。
齐晓梅挨着葛凤兰在炕上坐着,刘大海和孙永强则拉了凳子,围着张大庆坐下。
“哎呦,大庆哥这出去得有一年多了吧,看这衣服,得老贵了吧?”刘大海羡慕的打量着张大庆的外套。“跟电视里人穿的一样。”
“不贵,才几十块钱。”张大庆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下价格,却让屋子里的人都惊叹不已。几十块钱,在八十年代末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
“就知道臭嘚瑟,钱都花在吃穿上了,啥也没攒下。”张大婶子在一旁嗔怪道。
“娘,钱赚过来就是花的嘛,何况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保值的,你的金戒指,随时都可以兑换成现金的呀。”
闻听张大婶子带了金戒指,众人都好奇盯向那双干瘪的双手。果然,在无名指上,套着一个金灿灿的指环。
“哎呦,大庆这是赚大钱了呢。”葛凤兰拉着张大婶子的手,夸赞道:“看看大庆,还真是孝顺呢。”
“孝顺啥,弄了这么个戒指,套上去就摘不下来了,干活啥的一点都不方便。”张大婶子嘴上抱怨,脸上确实一脸的幸福和得意。
“大庆呀,你这出去一年,咋说话口音都变了呢?还怪好听的。”葛凤兰在一旁闲拉着。
“唉,城里做生意得说普通话,不然人家嫌咱们土气。”张大庆从怀里摸索了半天,然后取出几张贺年卡。“这次回来的匆忙,也没啥好东西,准备了几张贺年卡,正巧大海永强也在,来,送你了,晓梅,还有你的。”
“谢谢大庆哥。”
齐晓梅欢喜的结果贺年卡,打开之后,竟然还有音乐的声音。
“还带音乐,真好玩儿!”齐晓梅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刘大海则打量着贺年卡上的图案,还有下面的一行字。
“江城欢迎你。大庆哥,这上面的图,就是江城吗?”
张大庆抬头看了一眼,点头道:“嗯,是江城最繁华的一个夜景,这里面卖东西的可多了,随便捣鼓点啥,都能挣钱,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闻听此言,刘大海有些心动,他又盯了盯贺年卡上的图画,那是他从未见过的繁华。
“大庆哥,你啥时候走,能不能带着我一块儿去闯荡闯荡?”
“大海,你想出去做生意?”听到刘大海有意出去打工,齐晓梅急忙确定道:“不种地了?”
“你没听大庆哥说,出去比在家种地赚得多呢。”刘大海拿着贺年卡凑到齐晓梅身边,“你看,这江城多漂亮。”
孙永强对张大庆所言没啥兴趣,起身和张大庆打了个招呼,就到外屋地烧炉子去了。
“嗯,是挺漂亮的。”齐晓梅盯着那卡片上的风景,眼睛也有些光彩起来,仿佛那美丽的风景,就真实的流淌在自己眼前一般。
“等我赚了钱,还了买四轮借的钱,也好给齐婶看病,然后娶你进门儿。”刘大海用只有齐晓梅能听到的声响,表达自己的小算盘,羞得齐晓梅满脸通红。
“大庆哥,你啥时候走啊,方便带上我不?”
“这有啥不方便的,我过了十五就走,你回家和刘叔商量一下看看,给我个准信儿。”
“好嘞。”
齐晓梅也想跟着刘大海出去转转,但她听到母亲葛凤兰突然的几声咳嗽,便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