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时,绢娥和两位尚书大人撞了个对面,她便连忙从门口让开,并曲身向两位大人行礼。
两位尚书自然知道眼前的女子,就是太后最为倚重的那位名唤绢娥的宫人,但是依他们的身份,态度无需也不该太过热切,便只是神态温和地点了点头,接着抬脚走进御书房内。
“微臣见过太后......”
两扇雕花朱漆木门在身后合拢,将御书房内太后和两位重臣谈话的声音遮掩了大半,连站在门口的绢娥几乎都听不真切,却叫她不由得松了口气,赶紧将手中污了的折子递给外头候着的大太监,自己好再去为太后准备一壶热茶。
书房内,吏部和兵部两位大人联袂而来,却是为了即将举行的会试一事。
因为盛朝的会试不仅有文举,更有武举,自然是连兵部也极为关心。
池玉迢强忍着扶额装病传太医的冲动,板着一张俏脸,面无表情地和两位肱股之臣聊着今年会试的各项事务。
要论最令池玉迢头痛的几件事,三年一次的会试就是其中之一,原因无它,身为辅政太后的她需要代替皇帝为会试,还有之后的殿试出题。
其实再往前几个朝代,关于科举,皇帝向来都只需要出殿试的题目,直到某朝某个好揽事的混蛋将会试的题目也出了之后,这莫名其妙的规矩居然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其实,如果只是出个题目,那倒也没什么,但是会试题目和殿试题目的要求,却完全不同。
殿试出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什么农耕、星宿、政治、人文、时事、史说,那真的是皇帝想考什么就出什么,要的就是举子是否能做到随机应变,还有腹内文墨到底够不够,能不能应付皇帝的一时兴起,能不能投其所好。
因为能进殿试的,本来就是天下最优秀学子之间的佼佼者,所以皇帝要选的,不是谁书读的最好,读的最多,而是谁的作答回话最符合他如今的心意和要求。
不过反正只要进了殿试,这一个同进士的身份就跑不了,之后看个人运道,大家你押你的,我猜我的,倒也公平。
但是会试不同。
会试的题目,皆是从经义中选取,应考的试子作答时,应先破题,再以论、策叙题,最后结词闭题,这已经是数百年来无需言明的‘老规矩’了。
为了应对会试,哪个一心仕途的读书人不是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结果皇帝大笔一挥,说今年会试的题目,考历年粮价几何,为何有高有低,那大约今年来应考的秀才们,都会抽出自己的腰带,相约吊死在城门楼子上。
所以考试的人只考这些,那么这考题的范围,也就只能从这些里头选。
可光选还不行啊,这出题目不是说随便取一本经义,从里面挑一句话就可以了,你还得给一个问题啊。
就比如你要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句话,几百上千的长文,你不能光要人家释义就完了吧,怎么也得多加一句,比如这个大学的道,在明明德路的哪个街口,街上住了多少人家,大家生活的咋样,有啥需求、意见和反馈。
当然,如果你真这么出问题了,秀才们除了集体抹脖子,大约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所以怎么出问题,也考验出题之人本身的文墨水平,但是很抱歉,在这点上,池玉迢只想捶死这些写出四书五经的大圣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