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后,李校长的女儿李梅走了过来,很是不屑地对郁风道:“你哪里是唱歌啊?就是在读歌词!”
起先,郁风很是不服气;静下心来再想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自己本来就不擅唱歌,而《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的音律又是特别的平缓,还真有可能像是在读歌词。
农村的生活设施很简陋。夏天,每天坐在木桶里洗个温水澡。到了冬天,尽管有塑料浴帐,然而从浴帐里出来的那一刻冷得让人吃不消,故而小孩子都不情愿洗澡。寒冷的冬天,一个月才勉强洗一回澡。这就给虱子提供了温床。一到冬天,小孩子的两鬓都是白花花的,很是刺眼,那一层白花花全是虮子。
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学校推销虱子药,说得是天花乱坠。
老师们心动了,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决定当场试验。叫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低年级的学生,烧上一壳热水兑上虱子药就在办公室外的走廊上当场为他们洗头。
除了老师,还有很多的学生也站在那里围观。
那个女孩还好,仅仅洗出了少许的几只虱子;那个男孩洗过头发的脸盆就有些瘆人了,脸盆里飘了一层的翻滚着的圆嘟嘟的棕色大虱子。看得人头皮发麻。
不时地有人咂咂嘴,满脸的鄙夷之色。
效果显著,学校决定囤货。
接下来,在花亭荡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里,老师们都在讲虱子的危害,动员学生们购买虱子药。
中午回家后,郁风跟母亲要钱,也买了一包。
吃过晚饭,闲着无事的郁风照例在门前屋后溜达溜达。只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正在不远处生气地训着话。
郁风循声走了过去,原来是远房大堂姑在那里训斥小堂姑。
“今天,脸都被你丢尽了,你还无所谓!那么多学生,老师怎么就偏偏喊你去了呢?都是因为你平时不好好学习。被叫过去洗头的都是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
站在郁风面前的这两位女孩尽管都是郁风的堂姑,但那个大的比郁风大不了几岁,在读六年级;那个小的比郁风还小一岁。
上午,那个当众洗头发的低年级女孩正是郁风的小堂姑。对此安排,郁风有些想不明白。那个小男孩有些憨傻,邋里邋遢的,每次考试总是班级倒数第一。郁风的小堂姑,尽管学习成绩不太好,但还不至于每次都考倒数几名,穿着上更是清清爽爽的。也许老师是有心的,但不是刻意的。
本来小堂姑对于在学校当众洗头发这个事情是没有什么感觉的;经过大堂姑这么一训斥,遭受了深深的刺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闷闷不乐的。
又是一个学期结束了,郁风照例捧回了一张“三好生”奖状。郁风所在班级那唯一的一张“三好生”奖状已经被郁风给垄断了。
这一学期,除了奖状外,破天荒地有了奖品:一包虱子药(估计是学校卖剩下来的)。
贴上这一张奖状后,那一堵墙合适的位置就满了。
郁风是踌躇满志,忽然间,有了一个主意,将这张奖状贴到了另外一堵墙上。这个位置就一直空在那儿,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还缺少一张“三好生”奖状。
村东头的王勇跟郁风同年,一道上的一年级,现在却比郁风低了两个年级。
王勇是学校的运动员,每年都代表花亭荡小学参加全镇的比赛,每次都会取得不错的名次,偶尔还去过县里参加比赛。然而,其成绩的取得涉嫌不正当竞争,因为他将年龄改小了。
村里人总是在夸奖郁风,王勇的母亲不服气了:不就是几张奖状吗?我们家王勇最不缺的就是奖状!
王勇家刚刚盖了新房-一栋两层的小楼,堂屋的大门尚没有安装。为了盖新房,王勇家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这是全生产队的第一栋楼房,王勇全家甚是得意。
父亲不以为然地说这栋小楼的造价并不比自家去年才盖的瓦房高。
郁风想一想觉得也是。这几年,村子里人家盖的都是带院落的三合院,前前后后有七八间房。青砖碧瓦、画梁雕栋、盘龙飞檐,漂漂亮亮的。王勇家就盖了这么一栋下三间、上两间的毛坯小楼,水泥墙面粉刷得毛毛糙糙,感觉整栋楼就是这么凑合着搞起来的。其他人家盖房子,房子一盖好就将工程款全部给结了。他家可到好,工程款全部欠帐,包工头已经来要过几回了,到现在一分钱都还没有给人家。
王勇妈将家中压箱底的奖状全都给找了出来,将堂屋的整面东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几乎全都贴满了。
王勇家的堂屋还没有安装大门,过往的行人老远就瞧见了那一墙的金黄色奖状。
乍一看,给人以一种震撼感,再仔细一看,慢慢一体味,就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尽管贴了一整面墙的奖状,但在众村民的眼中,没有一丁点的含金量。
村民们每天都要打此经过,一抬头就见到那满墙贴得参差不齐的奖状,就像是菜市场边上公共宣传栏上那满满当当的狗皮膏药!
这真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接下来的一学期结束时,郁风又领回了一包虱子药。再以后,就光有奖状,没有奖品了。估计是学校所囤积的虱子药连卖带送的已经消耗光了。尽管只是一包小小的虱子药而已,郁风的心里还是有些许的失望。
这一天下午的两节课分别是数学与体育,都是李校长的课。
一走进教室,李校长就宣布下午自习。他要赶回家收麦子。
李校长刚走,教室里的学生大部分也跟着走了。他们可不是逃学,而是去李校长家帮忙去了。
郁风正在那里写作业,一位女同学用戏谑的口吻说道:“郁风,你怎么没去李校长家收麦子啊?”
郁风头也不抬一下,回呛道:“我为什么要去啊?”
“好学生都去了啊!你不也是好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