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一落,莫小笙就莫名其妙地有些心虚,她抬眼看着那个清秀非凡的少女,正对上段织织那双清秀澄澈的眼睛。
段织织今年十八岁,比莫小笙还大上两岁,但是看上去却比莫小笙要青涩羞谨的多。眼神只是轻轻和莫小笙扫过一眼便不敢再看了,一双睫毛微微低垂着,嘴角挂着一抹浅笑。
反倒是莫小笙,一心老挂着晏铭那句“她或许是想来找刺杀他干爹的仇家”,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段织织,倒显得有那么些无礼。
她拿胳膊肘杵了杵一旁的楚应,小声道:“你说,段织织这副面相,怎么也不像是来找我兴师问罪的吧。”
楚应摇摇头,朝她不动声色地使了个颜色,示意她仔细观察。
段织织仍在那里微微低垂着头,双手指尖轻轻叩握着,就跟个普通的少女别无二致——而距离她两步之遥的王守余竟然也是一副心虚的样子,避开眼神,连看都不敢看她。
这副样子,倒不像是串通好要找莫小笙麻烦的形容。
但若二人父女感情不合,那当初自己把王守余刺伤之时,这位段小姐为何紧赶慢赶地非要亲自去看他呢。
莫小笙轻笑一声,觉得这事情有点意思。
众人客套两句,都坐了下来,今年朝廷下发通商政令,对这帮西北的商户而言,机遇挑战各自参半,这场年会须得商议的事情不在少数。
但是,莫小笙微微挑了挑眉,想起自己最开始在门口那里被那位周姓商户拉拢的经历,又下意识的扫视一眼围坐一堂的四五十名的土著商户,觉得这个年会就算开到下个月,恐怕也难以让这群人掏心掏肺的讲话。
京都的势力可以拉拢自己,自然也能拉拢别人,现在殿内这些所谓的老朋友们,又有多少已经开始动摇,打算背弃东阳,加入京都来人的阵营了呢。
新政推行,本就是数日易天,格局不稳的风口,这里的商户一旦有了京都的大树得以撑腰,且不说有了财力物力的雄厚支持,光叫板的底气,就壮大了不少。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不是只有她莫小笙一个人明白,她找了晏铭,自然也会有人找梁学滟、司马氏……甚至是其他更为厉害的人物。
朝廷只管下令,便十分放心的把推行的使命交给了这位直属中央管辖的城守手上——至于西北定武侯路平昀,自始至终只想着开疆拓土,对于新政推行,发挥的作用也不过是写了副匾额,挂在年会殿堂之上。
现在这副样子,倒有一副任由万物自由生长,缠绕攀附的魔幻场面。
能不能把这局面控制住,不让东阳沦为京都商战的下一战场,把西北的商机牢牢掌握在东阳本土之人的手中,全看这个政令的掌舵人——段从锦怎么做了。
对于段从锦而言,今年的商界年会,是一场硬仗。
莫小笙下一刻更加疑惑了,倘若真要刀光剑影的跟这帮土著斡旋,为何又要带上段织织这位弱不禁风、风吹杨柳折的大小姐呢。
显然,一同赴会的众人,都跟自己有同样的疑惑。
段从锦眉目不紊,只字不提此次通商政令之事,仍旧气定神闲地端坐在最前面,一旁的文书先生已经开始翻查出一年的账目,开始按照惯例,对众人报账。
“今年东阳商界纳税款项共计八百九十七万两,玉门两百八十万两,西域各地四百零二万两……”
众人听着这些税目,脑子里已经开始飞快的打起了算盘。
“……各地商货车马今年进出关口共九百五十七辆,其中货物六百余辆……”
对于东阳的商户而言,这些数字着实无足轻重。不用想也知道,今年通商政策一下,光一个季度的车马,估计就会超过这些流水了。
段从锦正襟危坐在大殿中间,眉宇如霜,手边的茶水却是一口未动。商户关心的事情迟迟不见提及,都有些烦躁,但见段从锦这般铁面包公一样的坐姿,自然也不敢做出懒散形容,只得老老实实地听文书念账本。
账目冗长,最后一页念完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商户开始打起了哈欠。
楚应在一旁悄悄打探,问道:“你觉得段城守今日是什么心思?”
莫小笙微微一笑,没有挑明,只是简单道:“这是调转注意,让人轻敌呢。”
段从锦为官二十余载,一向使得都是这种压人性子的好手段,这种关头,前面越是顺风顺水,后面的压轴戏码就越是撼天动地,让人措手不及。
果然,走完了流程,段从锦段大城守微微扬眉,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这才一扬衣袖,在大家都开始喝茶醒脑的时候,一句话转入正题。
“想必各位都知道了,圣上亲旨,西北商界关隘取消,今后通商无需专门在东阳郡办理通关文牒,可自由通行。”
本已经有些疲软的商户们都一个激灵坐了起来,将茶水匆忙安置好后,便开始竖起耳朵听,一个字都不敢落下。
“圣上将这一重托委任与我,是信任下官,侯爷将这副匾额悬于我头上,是时刻鞭策我,不得有违政令,有失公允。”
此话一说,可谓义正言辞,便是志向喷薄的少年,也要自愧不如。
“正值年关,大家齐聚于此,想必也听说最近东阳城热闹的很。京都、江陵、玉门、西域、南疆……多地商户人口涌入,年后还会更多。我虽坐阵于此,很多事情却也不得不遵从“公正”二字,很多事情,也是鞭长莫及。”
“所以,大家若要在东阳继续立足,需得早做打算。”
此话一出,下坐的商户们都炸了锅。
等了半天,这样天大的事情,竟然只有一句“早做打算”。
身为东阳的父母官,竟说出这样的话,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大家都懂,这是要撒手不管,放任自如的节奏。
“大人,公正二字,不是这样说的吧?”一旁的商户蓦地站了起来:“这些商户都非我东阳本土人士,倘若说进就进,不加半分阻碍,那我们几十年的家底,起步都要浪费在和这些人勾心斗角之上了?”
“正是,大人,西北之地苦寒,虽需从他地进来货品,但我东阳务农居多,可以有些存粮,受他人掣肘的地方终究是少数。若连您都放任不管,早晚有一天,粮食都从外来之地运得,我们东阳百姓无粮可种,无粮可卖,岂非要活活饿死?”
“还望大人三思,我们一家几十口的命数,可都落在您手上了。”
莫小笙也紧紧抓住了手中的茶杯。
任何事情,都讲求一个循序渐进,通商这件事亦然。如若一开始便大开方便之门,相当于脱衣服不留底裤,任何事情都只能硬碰硬地死磕了。
她虽已经找好了晏铭作为与京都接应的下家,但也知道,如若真的把东阳大门直接敞开,一定会误伤一大波未作打算的商户。
段从锦坐在座位之上,听着周围人的喧哗,心中缓缓回应着自己:他所料不错,自己放出的“衙门不管”这四个字,足以让整个东阳城的商户陷入恐慌。这些商户纵使财大气粗,却也早已经养成了官府统一管理的沉疾,一旦放手,便会如同断了线的纸鸢,四处飘零,相当无所适从。
“各位稍安勿躁。”
一个女声突然打断了周围商户恐慌的质询,众人抬眼,这才发现发话的是站立在一旁柔柔弱弱的段织织。
“父亲所言,并非让大家无木可栖,而是想帮着大家去自己栽下良木。”
众人一愣,都冷静了下来,干脆继续听了下去。
只听段织织继续道:“大家可曾想过,朝廷的政令想来不得忤逆,父亲若真想借助官府的名义下些政令护着大家,又能庇护多长时间呢?朝廷总会派人抽丝剥茧,将这些政令清理干净,彼时大家再做打算,岂不是为时过晚?”
莫小笙轻轻摸了摸鼻梁,看着这位说话果敢利落的姑娘,心里发出一丝感叹,果然虎父无犬子,段从锦的女儿段织织不过几句话,便点到了重点。
大家希望段从锦有些作为,其实不过是为了让东阳施行些“保护内部产业政策”,简而言之,就是排外护内,不让那些外地商户抢他们的饭碗。
但段织织一番话不无道理,当今圣上通商之意已决,保护之令绝非长久之计。
莫小笙眼波流转,发现对面一直沉默不言的肖白,脸上也浮现出几丝赞赏之色,而后这位肖大少爷竟然顺水推舟地站起身,配合问道:“鄙人愚钝,不知段小姐所说的自己种得良木,是何含义?”
段织织轻轻一笑,却如三月春风扫过,她对着肖白施了个礼:“肖少爷客气了,我们现如今的商会尚需由官府操办,受到诸多限制。倒不如我们自己内部成立商会,大家自己协调通商事宜,同时在内部定些规范,一致对外。”
众人一瞬间又陷入了哗然之中。
也就是说,彻彻底底脱离官府的控制,完完全全自己组织?
谁来管事,谁来调动,钱财如何安放,行动听谁号令?
这都是问题。
段织织这些话虽然是个办法,但她毕竟没有资历,并不能令人信服,于是众人便一齐将目光投放到了段从锦的脸上。
段从锦仍旧处变不惊,待到众人安定下来,才道:“不错,小女所言,也是我的意思。”
“大人,小商知道您是为了我们好,可通商之日在即,我们内部也找不出组织大家的人选,这样岂非过于仓促了?”
段从锦听着那人说罢,早有预料的一笑:“确然,我们东阳历来都是以官辖商,也未积攒什么门阀贵胄,所以我特意托小女出面,从京都请教了一位高人,让他暂理我们民间商会的一应事宜。”
莫小笙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觉得一直站在前面的段织织好像脸色腾得一红。
莫小笙莫名其妙地有种奇怪的预感。
“不知大人这次请来的是哪位高士呢?”
一旁的商户听说商会要易主,一下子就坐不住了,连忙急切询问。
段从锦听罢,一双饱经沧桑的眉眼之间突然闪过一丝凌厉之色,身子微微坐正。他的眼风扫过众人,而后露出一副江湖高手使出杀手锏之前,自傲与自信交织的神色。
纵使厅上的都是能人,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
段从锦抬起嘴唇,言语之间已然带了恭敬之意,缓慢道:“还请公子移步厅前,与大家见个面。”
段织织很合时宜地又一次脸红了,而后手指轻轻一拢耳后的长发,露出一个羞涩的笑意来。
话音一落,莫小笙倒了杯茶,转身望向从门外走来的那个熟悉的身影,而后双目一瞠,竟然一股脑将口中滚烫的茶水都咽了下去。
算计来算计去,当真没想到这小子还有这样一手,莫小笙只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好像绽放了百十盏五彩斑斓的烟花,炸得自己眼花缭乱,还有些偏头疼。
晏铭这小子,当真好的很。